近亲繁殖是个一听到就能令多数人感到不安的词。在人类社会中,这是一种强烈的社会禁忌,人们甚至用“乱伦”一词来描述近亲交配这件事。除了社会伦理方面的违背感之外,这种行为之所以会成为禁忌也有着坚实的生物学依据做后盾。
从遗传学上看,没有亲缘关系的基因混合是有益处的,它能增加后代的基因多样性;而那些有亲缘关系的基因混合,则往往会导致繁殖出有基因缺陷的后代。因为后代的基因分别来自父母双方,在通常情况下,如果父母的一方携带某种罕见遗传病的基因,另一方携带的可能就是该基因的健康版本;但当父母有亲缘关系时,父母双方都携带相同的不健康基因的几率就更高,使得后代无法避免地要遗传到这些不健康的基因。
按照这种生物特性,那么一个合理的推测是:我们在其他动物身上应该也能看到这种对近亲繁殖的禁忌态度,因为它们虽然可能在伦理道德层面不会对近亲繁殖一事生出厌恶,但为了生出最健康的后代,最终也会选择与没有亲缘关系的配偶进行繁殖。
事实果真如此吗?现在,一项新的研究对这种存在于动物王国中的近亲回避假设提出了质疑。他们通过回顾和分析了在过去40年里的139项有关动物择偶的实验性研究,发现动物在择偶时,在面对亲缘个体和非亲缘个体时并不存在偏好。
这样的结果或许令人意外,因为动物似乎有着充分的理由避免与近亲交配。但其实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有进化理论家提出,近亲繁殖在有些情况下并不一定坏事,比如在配偶选择有限的情况下,近亲繁殖甚至可能是有益的,无关亲缘关系的无偏见交配应该是普遍存在的。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近亲交配可能是有益的呢?
的确,动物在选择配偶时会考虑很多因素,其中之一就是它们的亲缘关系的密切程度。与此同时,动物还会考虑配偶所能提供的资源,以及它们是否携带理想的基因。但是,当动物们没有选择的时候,它们就会选择和近亲交配。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与近亲交配来让自己的基因得以传递,好过根本没有繁殖机会。
另外,在一些动物选择近亲繁殖的背后,可能还存在一个更有违直觉的原因。正如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所提到的那样,动物希望能尽可能多地遗传自己的基因。与近亲交配是一种实现这一“愿望”的很好方式,因为两个有亲缘关系的动物之间存在很多共有的基因,它们的交配能使其这些基因以更大的比例遗传给下一代。
另一方面,那些避免近亲交配的动物需要为此举付花费精力,比如它们需学会区分一个个体和它们是否有亲缘关系。而有的时候,“节能”对动物的生存,以及由此延伸到的它们的基因的生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对有些动物来说,学会避免近亲繁殖可能并不是一种最佳策略。
在过去的一些研究中,有科学家已经利用数学模型来预测动物在不同情况下的行为,并评估了这些动物行为的成本和收益。
在近亲繁殖这件事上,其代价有将罕见的遗传疾病或缺陷传递给后代的风险,而其收益则包括能更有效地将基因传给后代,以及增加了交配机会。在2018年的一项研究中,即使研究人员在模型中考虑了诸如栖息地、种群规模等因素,也得出了对动物来说,允许近亲繁殖是成功的策略的结论。
这种结论在很多动物实验中都得到了验证。在这些实验中,动物可以选择与有或没有亲缘关系的个体交配,研究人员会观察它们在选择配偶时是否会存在某种趋势或偏好。
现在,新的研究为“动物是否通常会避免与其亲属交配”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答案。研究人员在雄性、雌性,以及在一系列不同实验条件下,都得到了一致的结论——没有发现动物在选择配偶时会区分亲缘和非亲缘个体的证据。
虽然在他们分析的实验研究中,并不涉及所有动物物种,但它涵盖的物种范围很大,有蜗牛、蜘蛛、鱼、鸟、啮齿动物和其他哺乳动物。在他们分析的所有实验中,只有17%出现了近亲回避。如此看来,进化理论学家是对的。
新研究的作者认为,这个结果对现如今的动物保育工作有具有一定意义。因为目前,我们的很多保育目标是增加濒危物种的数量,虽然与没有亲缘关系的个体交配是为了能增加物种的基因多样性,但这在挽救濒危物种方面效果并不显著。新的研究表明,保育工作或许不应该只关注非亲属的个体交配,如果可以的话,动物很可能也会选择与亲戚交配,这虽然对基因多样性来说是个坏消息,但它能成功地繁殖出下一代。
#创作团队:
原文作者:
Raïssa de Boer(隆德大学计算机科学家)
Regina Vega Trejo(斯德哥尔摩大学动物学家)
编译:糖兽
#参考来源:
https://theconversation.com/incest-isnt-a-taboo-in-the-animal-kingdom-new-study-160937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9-021-01453-9
#图片来源:
封面图:AdinaVoicu / 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