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述我已经阐明,温度作为一个统计性质的强度量,是不可以被直接测量的。所谓的温度测量,是通过对其它(广延)物理量(受热影响)的测量得以实现的。其它的物理现象被当作温度的指标,所得的温度值可能会因为某些事故得到不精确的、甚至错误的结果。首先要注意的一点是,物质体系受扰动后达到新的温度状态可能是需要某个特征时间的,而一个反应很快的测温装置,比如电阻温度计(resistor thermometer),会瞬间就给出一个温度值而不管体系是处于什么状态。许多研究相变的文章给出的结果之所以出入较大,我怀疑与测温有关。其它的错误根源包括测温点同温度计(比如热偶温度计)的探头所在地并不是原来设定的地点,或者转换或显示部分的电路出了问题(比如热水器显示温度的电路因为水垢过早地亮灯指示水开了),等等。如果认定油锅冒气泡就代表高温的话还有受骗的可能(此时人的常识扮演了温度计的角色),因为加入低温分解气化的物质,比如硼砂,很容易在低温下就让油锅翻腾不已。旧社会流氓斗狠,就有人用过这招表演下油锅。
8 负温度
“语不惊人死不休”并不是诗人特有的态度。物理学家们为了博取不朽的名声, 在提出新概念的时候一样是出语惊人。比如热力学定律强调了绝对温度零度是不可能达到的,但如果愣达到了呢,又或者让您误以为比它还低呢,那该是多么轰动呀。“负温度”就是这样的一个概念。配上像这样的句子“负温度的体系比任何 正温度体系都热(Rather, a system with a negative temperature is hotter than any system with a positive temperature)”,简直太后现代了。
其实,所谓的负温度涉及的是激光工作介质或者磁场中分裂的核自旋这样的仅有几个能级(实际上是两个)的体系,因为外在泵浦(pumping)的原因,体系中的高能级以较大的比例被占据,即出现粒子数反转(population inversion)。所以,如果硬要用玻尔兹曼分布之类的描述,即认定密度算符ρ由式 给出的话,H 是体系的哈密尔顿算符,则T应取负值。注意到粒子数反转是由外界的泵浦和能级的性质,比如能级间的衰变速率,所共同决定的,假设体系有三个能级的话,按照上述定义甚至能得到三个不同的负温度。这当然有点尴尬。而若将负温度限定在两能级体系的话,直接用占据状态描述就行了,引入一个温度参数除了新闻效应以外还能有什么益处?类似负温度之类的概念物理学上还有一些,读者诸君遇到时不妨一笑置之。
9 多单元热力学体系的温度
若一个体系虽然其整体上不是处于热平衡态,自然用单一温度参数描述是不恰当的,但组成它的子系统却是各自近似地处于平衡态,则对这样的体系可以针对子系统定义出一组温度来表征其热力学特性。平衡态的等离子体,如果不是太严格的话,还有鸳鸯火锅 (图8),就是这样的热力学体系。对平衡态等离子体,可以根据离子能量分布和电子能量分布分别定义离子温度和电子温度。如果也用Kelvin温标的话,一般气体的离子温度,近似地可看作是主导等离子体同环境交换热量的参数,并不比室温高多少。但是,电子温度要高得多,一般在105K以上,这样的等离子体被称为non-thermal plasma;若是等离子体内电子和离子是处于热平衡 的,则是thermal-plasma。Non-thermal plasma 有人将之翻译为非热等离子体,有人则随手使用低温等离子体这个译名。利用激光等更具选择性的离化工具可以使得气体中中性原子和离子的温度保持很低,比如维持在1K温度的水平,这样的等离子体被称为cold plasma 或ultra-cold plasma.
图8 鸳鸯火锅和气体放电,典型的具有两个近似热平衡子系统的热力学体系。
10 结 束 语
温度作为一个统计参数,它与其定义所依赖的统计一起才构成对体系大体上的科学描述。看到一个温度值,要把它同关联的物理量的分布联系起来,这也是电子温度常常用能量单位给出的道理。对于整体上严重分化的、非平衡的体系,简单地给出依赖某个整体性质 (热辐射的强度;某个电阻置身其中所表现的电阻值) 错误地换算出来的温度值其实是误导性的。这正如对贫富严重分化的社会,“算术平均”后的工资水平或消费增长速度只会掩盖社会的真实,这种学问的出现既可能是因为某类学者学术功底之不足,更可能是因为该类学者献身热情之过头。
本文关于温度的讨论基本上是技术层面的,此时我特别想重温以前的一句话,即关于任何一个物理学概念都有太多我不懂的内容。其实温度是物理学最关键的基本概念之一,在量子场论、抽象代数的层次上讨论温度或可触及温度内涵的皮毛。比如,绝对零度是不可达到的,但绝对零度的状态却被假设是存在的,且是量子场论处理固体以及其它物理问题时的起点,被当成某种意义上的真空态。这个处理方式引起的不仅仅是哲学的争论,还涉及一些基本物理量的深层联系。这个话题水太深,远超笔者能力之外。为免读者诸君以为我故弄玄虚,特摘抄一句供欣赏:“Temperatureis the only fundamental way of getting around the problem of relativity of motion (温度是解决运动相对性难题的唯一的根本出路)。”怎么样,令人惊诧乎?
补缀
1. 关于此文,刘寄星老师发来几句评论,照录如下:
这篇文章有趣,使我想起一件往事。记得1959年北京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教研室曾响应党的号召开展了对王竹溪所著《热力学》的批判,批判该书“宣扬唯心主义”,“理论脱离实际”等等。批判王先生“宣扬唯心主义”的证据之一是他在该书序论中的第一段话:“热学这一门科学起源于人类对于热与冷现象的本质的追求。由于在有史之前人类已经发明了火,我们可以想象到,追求热与冷的本质的企图可能是人类最初对自然界法则的追求之一。”令人敬佩的是,王竹溪先生并未在这种批判面前后退,在1960年1月出版的该书第二版中,虽然增补、修订了不少内容,上引的那段话竟一字未改,照样放在序论第一段。曹则贤可能不知此事(那时他可能还没有出生吧?),但这篇文章体现了王先生这段话的精神,所以我觉得有趣,真理看来是批不倒的。
文中对于 “负温度”提法的讽刺挖苦,可能太过,估计当时Purcell等人提出这个概念时,并非要“语不惊人死不休”,而是Boltzmann分布指数上取了负号,逼得他们说出“负温度比正温度更热”的话来。但曹氏之说也有些道理,别有风格,留待引起讨论也好。
作者注:如果只讨论两个能级上的占据数,就没有什么分布的问题 Boltzmann分布这种作为高温近似的分布函数,其涉及的能级数目应该是宏观大数目的。而对于略高于绝对温度零度的费米子体系(玻色子体系),则在费米能级(最低能级)之上只有少数几个能级被占据,恐怕不足以给出一个可信的分布函数。反过来,对应少数几个粒子占据零星的几个能级,则依据费米统计或玻色统计给出的所谓温度,本人愚见,怕也是可疑的。
注释
(1)罗隐可算深知人间冷暖, 一句“我未成名君未嫁,算来都是不如人”道出古今多少人的椎心之痛。-笔者注
(2)许多动物为了找寻温度合适的外部环境不得不每年都作长距离的迁徙。人类的策略是发展出了取暖和乘凉的科学与技术。热力学和电动力学能很好地解释趋炎附势现象,因此也应该是社会学的理论基础。-笔者注
(3)语出毛泽东《念奴娇. 昆仑》,作于1935年。-笔者注
(4)大意是:可否将你比作晴朗的夏日?你却是更加秀丽、温婉!此诗流传的汉译被称为再创作,已与翻译无关。-笔者注。
(5)为了给中学生讲清楚热力学第零定律是重要的定律而不是废话,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若你同两个同学分别在交往中在财物方面基本上是有来有往的(财物往来可以表现为送小礼品、借钱、请客等等不同方式), 即一段时间内往来的财物若都换算成钱的话谁也不亏欠谁, 那么我们可以不管具体交往的细节而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家境,来描述大家的家庭经济情况。我们会说,若你的家境和那两个同学的家境差不多,则那两个同学的家境相比起来也差不多。用家境概念所作的描述比罗列小朋友之间交往的细节更经济、更有表现力、更能抓住问题的实质。这就是热力学第零定律这类看似废话的定律之威力所在。-笔者注。
(6)有少数物质体系在某些温度范围内是热缩冷胀的。-笔者注
(7)符号°C来自瑞典人Anders Celsius 姓的首字母C。Celsius于1742年建议了这套温度标准。°C在汉语中读作“摄氏温度”。另有一套在航班上常听到的温标是华氏(Fahrenheit)温标. -笔者注
(8)“乖的”,英文为well-behaved. 相变点或临界点附近某些物理量对温度的依赖关系就是不乖的。典型的例子有液氦在λ-点的比热随温度的变化。-笔者注。
(9)宇宙的背景辐射为什么可以看作是黑体辐射,我可不懂。-笔者注。
参考文献
[1] Thomas Mann, Magic Mountain, Knopf , New York 1939.
[2] 曹则贤,物理学咬文嚼字005:谱学:看的魔幻艺术,《物理》36卷11期,886-887(2007).
[3] Thomas D. McGe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John Wiley & Sons (1988).
[4] 汪克林,曹则贤,时间标度与甚早期宇宙疑难问题,《物理》38卷,11期,769-778(2009).
[5] Philip Anderson in L. M. Brown, A. Pais, B. Pippard (Eds.), Twentieth Century Physics,IOP Publishing, 1995)pp.2017.
[6] 曹则贤,物理学咬文嚼字027: 熵非商-the myth of entropy, 《物理》,38卷9期,675-68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