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9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惊人揭秘:记忆根本不在大脑中

[复制链接]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3 13: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惊人揭秘:记忆根本不在大脑中[color=rgba(0, 0, 0, 0.298)]

[color=rgba(0, 0, 0, 0.298)]From: [color=rgba(0, 0, 0, 0.298)]殷浩然
殷浩然的易经空间
[color=rgba(0, 0, 0, 0.298)]2017-07-31
[color=rgba(0, 0, 0, 0.298)]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的记忆力令人瞠目结舌,可以瞬间记住一大堆毫无意义的数字、词语及图案等;而另外一些人则恰恰相反,总也记不住东西。似乎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的记性很差,都期望获得记忆大师那样过目不忘的能力。传统的观点认为:记忆储存在我们的大脑之中,于是各种健脑的营养品大行其道,但浩然今天的文章会令你大吃一惊,记忆根本就不在大脑之中。

记忆储存在大脑特定区域?

  上个世纪20年代,著名的神经外科医生怀尔德·彭菲尔德(Wilder Penfield)在对癫痫患者的研究中,发现人的大脑中记忆存放的精确地址。他首先将患者的头皮麻醉,同时保证他们的意识是完全清醒的,然后用电极刺激脑部的特定部位,就能唤起他们对往事的记忆,而且细节会十分逼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还有更为奇妙的现象,每当他刺激患者脑中的同一个部位时(通常患者并不知情),似乎都能对方重现同一段记忆情节,而且细密的程度都没有什么两样。随后大批的科学家通过大量实验得出了与彭菲尔德同样的结论,即大脑中某些部位专门负责记忆的保存功能,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会在我们的大脑皮层中储存起来,由此形成了我们的记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曾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美国生理心理学家的卡尔·拉什利,投入了近30年的时间,试图找出脑中有什么东西,在哪个位置产生记忆。他的本意是强化彭菲尔德的发现,但所有的研究结果似乎都证明:彭菲尔德大错而特错。

记忆无法在大脑中定位

  拉什利以大鼠为研究对象,并教会它们跳过一扇小门,跳过去以后就有食物作为奖励,凡是没有学会的全部要落水跌入池中。等他认定大鼠们全都学会了这项例行程序,接着便试图来找出它究竟储存于大鼠大脑的什么位置。

  他用烙铁逐次把大鼠的大脑中某个部位烧掉,尽管大脑受损,但大鼠们依然记得受教所学,还是能正确跃过跳台找到食物。拉什利烧掉的脑部区域越来越大,而且脑部的每个区域都被他轮流烫坏掉,但是大鼠们的记忆能力丝毫不受影响。他甚至把大鼠们的绝大部分脑区全部破坏掉,由此伤及了它们的运动神经,但大鼠们步履蹒跚地依旧能记得食物藏在哪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拉什利还有项实验令人惊奇,他把猫的视觉神经完全切断,但猫仍能看得到自己的举止,丝毫不受影响。按照至今仍被大多数人采信的说法,眼睛能看到东西,是因为视神经将外界的影像传导到大脑皮层的表面,这个脑皮质区就是接收、诠释视觉的部位,但信号线被切断了,为什么小猫依旧有能力执行复杂的视觉动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后来他出版了他的重要专著——《大脑机制与智能》,指出就学习和记忆而言,大脑是按照总体而进行活动的,大脑皮层的所有部位都会程度均等地进行学习,也即每个部位都具有同等效能;其次,学习和记忆的效率与大脑受损坏的面积大小成反比例,受损面积越大效率越低,但最不可思议的是,竟然与损坏的部位无关,也就是说你根本无法找到记忆究竟藏于何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打开记忆之谜的钥匙——全息模型

  那么记忆究竟藏于何处?拉什利的助理卡尔·普里布拉姆,又用了20多年的时间,通过与其它很多前沿的科学家通力合作,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不过在正式叙述之前,有必要回忆一下有关“全息影像”的概念。

  什么是“全息影像”?其实浩然在以前的文章中,曾经不止一次给大家介绍过。它是由工程师丹尼斯·伽柏在无意中发现的,伽柏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简单的说,通过将一束激光一分为二,其中一部分照到物体上形成反射,另一部分则通过几面镜子而反射,最后两道光束又汇聚在一起,再投射到感光底片上,冲洗出来后,我们就能得到一张很奇怪的照片,上面布满了看似杂乱无章的同心圆(这就像你在水塘里同时扔了两块石头形成的水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如果用同类激光来照射这张照片,就会神奇地看到这个物体的立体虚拟影像漂浮在空中。虽然大多数人对此项原理难以理解,但现代人都应该见过这种虚拟的3D影像,它正在飞速地应用于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近年来的很多大型演出或时装秀中,都能看到它的应用,其效果常令人叹为观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但全息影像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如果我们把一张全息照片撕成碎片,用激光去照射任何一个碎片,都能得到这个物品完整的影像。这意味着全息照片上的每个点,既包含于整张照片之中,又同时记录着照片上所有其他点的信息——其原理来自于波的干涉与相干性。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普里布拉姆通过大量研究推断,存在于我们把脑中的一切记忆,都是以这种全息的干涉波形式存在的。

为什么我们能瞬间想起某人

  也就是说,我们的脑部会以某种特殊的方式来“阅读”信息,并把寻常的影像变换为波干涉图样储存起来,当我们调用记忆时,再将图样还原为虚拟影像。采用干涉波来储存记忆的效率高得惊人,只要一块儿方糖的空间,就可以储存美国国会图书馆里的所有馆藏资料。干涉波的全息性为我们解答了记忆的位置,它其实并没有精确定位在大脑某个部位,而是遍布于大脑的所有位置,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每个部位都包含着完整的记忆,这就完美解释了前述实验中大鼠的表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科学家们以前一直搞不懂的一点是,如果把大脑记忆当做计算机的硬盘,当我们要去寻找某项记忆时,需要通过不停检索以缩小范围直至找到它,这个过程肯定需要花费时间。但实际上,当有人提到某个我们十几年都没见过面,期间也从未想过的人名时,我们对此人的记忆常能瞬间被唤起,而且呈现在我们脑海中的是对方生动的影像。如果用全息性模型来解释,这种现象正是干涉波的一个显著特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普利布拉姆关于分布式记忆的观点受到了广泛的质疑,嘲笑这项学说的人物以印第安纳大学的生物学家保罗·皮奇为首。皮奇下定决心试图证明普利布拉姆完全是胡说八道,他采用蝾螈做了700多次实验,每次都把蝾螈的大脑切断拿出来,摆弄一番后再放回去,包括把脑子倒着放、割除、切成薄片、重新排列,甚至还搅成碎肉。然而无论多么残忍的损毁,一旦把残存的大脑放回蝾螈身体,它就恢复原状,重新表现正常行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事实面前,皮奇从十足的怀疑派转而信奉普利布拉姆的观点,认为记忆确实是分散遍布大脑的。随后有更多的科学家也证明了该理论的正确性,并对此作出了更进一步的研究。不过这些实验过程及相关的理论虽然有趣,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还是显得奥涩难懂,浩然就不一一介绍了,只把相关的结论披露给大家。

有关大脑与记忆的全新认识

  以全息影像观点来审视我们的视觉机能,结论可能会令你大吃一惊。当我们看到一个苹果时,并不是我们在后脑勺和视网膜背面“看见”了它,苹果及一切外在都是以类似于全息影像的干涉波构成的,我们的视网膜就像那束激光,可以把干涉波转换成虚拟的3D影像,并和苹果的实际影像相重叠。正是靠这种虚拟知觉,我们才能伸手去触碰到这个苹果,而且是苹果的实际位置,而非在脑中的某个区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大脑这种有生命的温热事物,是依据量子论所述的诡异世界来运作的。知觉是产生于远比物质更根本的层级——量子的最底层,我们看不到物体本身,只能看到它们的量子信息,我们的大脑读取的是外在世界的全息干涉波,并以此创造出这个世界的影像(一切唯心所现)。

  我们是与物体“共振”,并与之“同步”来感知物体,要想认识世界,实际上就要将自己调节到相应的频率(儒学所谓的“感召”)。而且我们的脑部,是以全息波的方式与身体的其他部位相互沟通,这种沟通是非定域的同时传导给身体其他部位。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我们能轻轻松松地处理非常复杂的整体动作,例如各种需要全身协调性的运动——骑自行车、溜冰、舞蹈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意识是种总体现象,发生于身体各处,不只是出现在我们的脑部。而记忆也不是存储在我们的大脑中,而是存在于外在世界最基础的“零点能量场”中。大脑不是储存媒介,它只是种检索和读取机制。拉什利实验中被灼伤大脑的大鼠,能依旧记得跃过跳板找到食物,是因为它的记忆从未被烧毁,残存的脑部仍具有连接零点能量场的功能,籍此重新调校、对准并取回记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我们人类的高等认知过程,其实都是与零点能量场互动的结果。这解释了直觉、创造力与神秘的“灵感”从何而来,此前它并不存在于我们的知识结构中,为什么我们突然就“知道”了呢?就像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及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它们不是简单的对已有知识的排列组合和逻辑推理,是凭空出现的全新公式,在被发明以前,不曾存在于人类的一切认知之中,但却一直存在于无穷无尽的宇宙能量场中,当大脑被调校到某个频率时,就能被此人所发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如果以此再进一步思考:意识究竟寄身何处?是在我们身体内部?还是在外界的宇宙能量场中?倘若我们和世界在本质上全都相互关联,那么“我”究竟是谁?哪里还有什么确定的“外界”可言?!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小黑屋|国际弧学研究会    

GMT-7, 2024-4-25 21:29 , Processed in 0.41891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