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492|回复: 14

《弧释》手稿(卷一)连载

  [复制链接]

5904

主题

6599

帖子

7159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59
发表于 2018-6-21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弧释》手稿(卷一)连载 —— 暨若干说明

《弧释》的写作计划共分三卷。《弧释》(卷一)的手稿完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种种原因,至今尚未交付出版社出版。

《弧释》手稿一直以来,都在少数私人朋友手中流传。他们都盛赞有加,纷纷建议能够公开发表,特别是在手稿梳理过程中有过很多参与和热情协助的郭新刚先生,更是强烈敦促。因此,现决定首次刊发在本论坛中,供社会各界的研弧人士分享和参考之用。

鉴于《弧释》(卷一)成书的特定历史阶段,书中引用的一些科学事实或已过时、更迭甚或被否认,也由于手稿中的大量插图比较粗略,有待重制更新以及作者时间分配方面的原因等因素限制,首次发布将采取不定期的连载发布方式,请读者给予见谅。


Frank Meng
June 20, 2018, Los Angeles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4

主题

6599

帖子

7159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59
 楼主| 发表于 2018-6-21 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自然中心机制的哲学思考
(上卷)

Explanting About the Arc
—— A theory about center mechanism of the nature
Volume [1]
By Frank Meng



“总有一天,有一扇门肯定会开启,显露出这个世界的闪闪发光的
中心机制,既质朴,又优美。”

                                           ——John Wheeler

“面对弧,我们真的太直率了。”

                                                     ——作者




一九九六年八月(初稿)
一九九七年七月(二稿
)






目录


(上卷)

引言     本性的缺憾——超相对性

第一部分 弧论简介:“何为弧?”

一、弧现象:三界取“象”——物质不是自然存在的基本形式
物质
生命
思维

二、弧形式及其属性——物质世界的自然基础
认识属性
自然属性

三、弧论研究絮谈——两种自然观
刘瑾通则
原始相对性与相对性原理
有限存在与无限自然
原始相对性的反演
认识论若干问题

四、附录
《弧的原理——关于自然存在的非时空性广义相对论》

五、后记

六、出版后记




(中卷)

第二部分弧论简介:“弧能说明什么?”

一、数与量
数和量的本质
新的理性逻辑基础

二、量子的自然意义
量子论与相对论
自然存在的相对与同一

三、量子结构与物质形态
自然层次
宇宙状态
物质结构与其层次

四、时间与空间
星际飞行原理(时空飞行器)
UFO现象

五、力的本质
电子结构与其本质
运动及其本质
质与能及其互化
电磁现象

六、熵
混沌与秩序
生发与回归
热力学与动力学

七、实验与观测
观察的意义和三要素及偶合效应
观察的界限问题
阿斯帕克特实验
单孔衍射和双孔衍射

八、π和h的秘密
经与弦
九、生命体
耗散结构
自组织

十、二象性问题
波与粒
运动与位置
能量与时间

十一、太阳系和宇宙
行星
恒星
星系
星云
宇宙尘埃和星际物质

十二、精神现象与物质存在
存在的本质
灵与肉
感知世界与自在自然




(下卷)

第三部分 弧论简评:人类的极限创造力

一、孤独的人类
精神上的郁闷
诺亚方舟

二、人文的力量
社会
秩序
自由意志

三、梦幻成真
弧原理计算器(十进制计算器)
元素互变
无限的动力
超时空通讯
环境保护
生态平衡
废物与新材料
学习还难吗?(人类精神智能的人工性脑输入问题)
人工寿命
谁还丑?
消灭犯罪消灭疾病消灭战争
永恒的人类和平弧人社会
永恒的爱——谁是上帝?



相关讨论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4

主题

6599

帖子

7159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59
 楼主| 发表于 2018-6-21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言: 本性的缺憾——超相对性

人们处身于丰富多彩的实际人生社会,在追求着自我愿望的实现和个体生命的享受。当今世界除了部分少数人还在孜孜不倦的追求着世界本原之外,几乎整个科学机器都在蜕变成成一种单纯追求财富的工具,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花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这个社会的自然性基础及其性质。 自然世界变成了人类获取财富的资源,并被漠视。然而,它确实是一个和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的问题。

当代的唯技术论和唯科学论都是某种认见方面的偏颇。科学与技术只不过是人类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认知工具的积累形式。它们的所有作用都不能等同于人类的思维,也不可作为人类精神能力本身的替代。如同搬运机不是人类的臂膀,计算机不是人类的大脑。

科学的基本职能是释疑。当然也包括对其自身的解释。人们过于依赖和迷信科学的同时,就会不自觉地忽略自身本能的作用以及这种本能对科学和技术的直接或间接性影响,从而留恋于纯技术或和纯科学领域之中而无视自我的自在本能性。

我们的生命及其外部的一切物质存在,好像是一个个时间与空间的交织点。在这些交织点上,演绎着空间和时间的各自变化,从而形成一个个我们称之为“运动”的纠结。这个纠结的始末变化,就是每个物体的自然历史。这些历史进一步的汇集成了人类关于自然存在的认知与知识基础。

无论我们心怀上帝,还是路同妖魔,人类的天性由于交织和纠结的缘故而永远无及完善。人类神奇的能力也正是源由于这种天然的“缺憾”或“破损”。这些“交织”和“纠结”作为一种基本属性,就是所谓的生物天性或说物体本性,它是宇宙万物之所以“存在着”的基本律。

我们既不是时间上的某一点,也不是空间上的某一点,当然也不是“四维时空”或其他任何多维时空结构中的某个点。我们是什么呢? 我们仅仅是时间与空间相互间连续交织的一个个“旋浮”点,宛若一条河流中的“漩涡”那样。事实上,它无维无度,仅仅相关于自身所处的能场。虽然你可以使用任意的尺子来度量它,但那些测量的结果,都不是这些“悬浮点”自身所实际包含的自然属性。宇宙世界中的一切物质形态都是这种“旋浮”态。由于这种旋浮特性,所以我们才有了可爱的肉体,聪慧的心灵及其奇妙的思维才能。人体智慧的长足发展,也使得人类逐渐“忘却”了他们自身的那种天然缺陷,习惯于立足于“忘我”的立场审视和观测外部世界,并且把这些观测安置和排列在人类自己的逻辑体系——一个悬浮状态的逻辑体系。

对于这种悬浮态的自然属性,我们称之为“电态”。对应于这些电态的相关能场,则分别称之为“光态”和“磁态”。光态、电态与磁态的精确涵义与现代物理学中的光、电、磁的概念并非等同。这里更倾向于是一种哲学概念。后面几个章节将会有详细的区分及说明。

这里引用几句StephenW. Hawking(英)的话。

“我们发现自己是处于使人为难的世界中。我们要为自己在四周所看的一切赋予意义并问道:什么是宇宙的性质?我们在它之中的位置如何以及宇宙和我们从何而来?为何它是这个样子的?”……

“迄今,大部分科学家太忙于发展描述宇宙为何物的理论以至于没功夫去过问为什么的问题。另一方面,以寻根究底为己任的人,即哲学家不能跟得上科学理论的进步。在十八世纪,哲学家将包括科学在内的整个人类知识当作他们的领域,讨论诸如宇宙有无开初的问题。然而,在十九和二十世纪,科学变得对哲学家或任何除了少数专家以外的人而言过于技术性和数学化了。哲学家如此地减少了他们的质疑的范围,以至于维特根斯坦,这位本世纪最着名的哲学家说道‘哲学仅余下的任务是语言分析。’这是从亚里斯多德到康德的哲学的伟大传统的何等堕落!”

“然而,如果我们确实发现了一个完整的理论,它应该在一般的原理上被所有人,而不仅仅是少数科学家所理解。那时我们所有人,包括哲学家、科学家以及普普通通的人都能参加为何我们和宇宙存在的问题讨论。如果我们对此找到了答案,则将是人类理智的最终极的胜利,……。”

这里提及到的那个“完整的理伦”就是一种人性的回归;就是一种整体论性质的科学。这种整体论不是我们在报纸杂志上所经常看到的那些关于自然世界的某个或某些系统的局部性论理。譬如,现代的宇宙学研究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整体论的研究方法,更应该被看作是一种在宏观尺度界面的系统论研究方式。大尺度层面的系统论通常是以忽略内在细节为代价的、本质上的实证主义,其最终的研究成果仍旧是有关自在世界的局部性科学理论。科学严格遵循的原则是“它就是这样”的所谓客观描述,而不是询问“它为什么会这样?”——这种客观其背后的原因。回答这些问题,部分工作需要自然科学家们,而另一部分则要归属于自然哲学家们。

当代科学及其方法的灵魂核心是实证主义。实质上就是一种以人类自在本性为其终极本底基础的、借助于适当的工具手段而“扩展”了的、具备着鲜明的感知本能性特征,并加以抽象化、形式化的世界拼图。在以人类的自然本能性质为认知模式而进行的科学思考与实验观察,实证主义将必然性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一种有价值的普遍性认识准则。实证的观念是如此紧密的和我们自身的本性性质联系在了一起。实证主义已转化成我们人类有关自然世界认知事实上的试金石。实证主义在人类认识史中曾经有过的巨大动力与进步意义,现如今,正越来越突出的转化成人类认识发展进程中的巨大阻力和滞绊。本质上,是人类本身由于本性上的“束缚”而形成的认知效应盲点(或同一不应性)对其自身认知功能的反制作用。人类关于自然对象的认知层次愈加深入和细致,这种反制性作用也将会随之而变得愈加突出和强化。最后将会出现一个不可逾越的功能性壁垒——人类无法超越自身属性,也即自身在结构方面的不完备性或人类原始性质的局限性,我们可以将其形容为人类的“认知黑洞”。

(待续)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4

主题

6599

帖子

7159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59
 楼主| 发表于 2018-6-23 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了解的是:科学的功能和作用究竟是什么?人性的科学或是科学的[u1] 人性有何区别?这是一些必须给于足够重视和实际解答的非常复杂和深层次的问题。

通常的观念认为:科学是自然客观事实的理性成果;非人性的自然律的描述。正确吗?值得大大的提出疑问。事实上,这是一种严重的错误偏见。

所谓理性,就是指说那些非情绪化的、非意念想象的、非任意性状态的思绪。

“方法的科学”和“科学的方法”是一对相互联系着的问题。前者是一个必要的过程性的阶段,而后者是对前者的经验性概括、发展性继续和提炼性总结。一旦产生出在一定条件和范围要求下的一般性方法,该方法所内含的就仅剩下了一些适用限制和规则因素。也就是说该方法体现出的是对获得该方法的历史性的提炼,但并非是该历史的重写。

这也如同我们的认识方法论。首先,我们利用自身自在的人性为基础的观察方法兵建立起与之相应的思维模式,在将其不断的应用于各个层面和局部时,也在不断的使其完善和发展着。其认识结果是层面的不断扩展和局部的不断扩大。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这种循环递升的作用会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和行为意义。然而,这种良性循环的基本动力是人类的自然天性。人类历史迄今,其主流模式就是如此。

但是,如同基本方法论一样,任何方法都是有条件的,相对适用的。这是由于方法所适用的对象不是某个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不同的背景条件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关联关系。只有完备的对象而没有完备的方法。认识论方面也是这样,只有完善的自然存在,而没有完善的人类存在。以局限为本质基础来对整体进行概括,显然是困难和不可实现的。当人类的认识触角触摸到人类本性自身时,不难想象的结果将会出现。因此,一人类的自然天性为基础的认识论——物质论——终将会作为一段认识历史而被丢弃。人类面临的是寻找和发现自然整体论性质的全新的认识观念及其思维模式。如此,人类才可以摆脱自身的局限性,进而更加深刻和全面的理解自身存在与自然实在,并借此而跃迁入一个完美的人类自由王国之中。

我们现在过于依赖和信任科学,本质上我们更加依赖于自身本性。我们甚至还没有弄明白自己的本性意义和自然实质,客观上我们已经假定了人类的自然完善性。否则的话,我们就不会如此的对一个可能是有限或缺陷的工具(人类的自然本性)所获得自然信息充满了某种至上的信仰。

作为认识方法的科学及其结果,因由其实际载体的缘故,就必然的深刻着载体性质,即人的性质。这就表明了科学本身的人性特征。除非人类所使用的认识工具载身与自然整体,否则的话,这样的人性科学所表达和反映的只能是自然真实世界的近似品,甚至是赝品!

这里提出了一个问题,假若科学的终极目的在于提供一个简单的理论去描述整个宇宙的话,那么,反过来说,可以用简单的理论去描述整个宇宙的事件出现,就意味着科学活动的终极目标的实现。事实上,每当人类欢呼新的理论或观念取得胜利的同时,一轮随之而迟早将出现的理论或观念危机也已开始发生。继人类欢呼相对论和量子论问世之后不足一个世纪的历史时期内,人类就不得不向因为相对论和量子论而引发的理论和观念上危机性产物,所谓“大统一理论”挺进。由于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基础性的认识推动作用,那个“大统一理论”迟早会被人类所必然的发现与认知。然而,人类一旦开始为“大统一理论”的诞生而再次欢呼的时候,人类是否会因为人性科学自身的先天性缺陷——跨宇宙理论和观念——危机而陷入终极性的深涩不解之中呢?!

是保留?还是丢弃?这的确是个问题!



(待续)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4

主题

6599

帖子

7159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59
 楼主| 发表于 2018-6-23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是否有望依靠“大统一理论”来获得永久性的解脱,同时避免又一次坠入更为艰险的自然迷惑之中?“超统一理论”是否可以被视为自救的灵丹妙药?总之,人类是否有希望彻底的摆脱这种认识危机上的轮回而达到恒久的心灵安宁呢?心灵究竟是自致不安,抑或他致不安呢?心灵与自然之间究竟有无间距呢?假定没有的话,则人类经过艰苦而漫长的努力最终是有希望达到理性巅峰的,我们也因为可以永久性的摆脱认识上的危机轮回而寻求到真正意义上的大统一理论(关于自然自在的整体性理论)。这将是人类智能的终极胜利,因之而与自然同化为完善的一体,而获得无限的快乐资源。但是,假若心灵与自然之间存在着的某种间距的话,则过去是怎样?现在又如何?还要经过多久我们才能够达到这个间距的极限地带?这个极限地带究竟对人类理性的限制力度有多大?我们是否可能跨越这样的极限条件?如此等等的问题都将会自然而然的被提出来并等待释疑。如若确有极限间距而又不可能消除这种间距的话,那么人类的理性能力将永久的被涂抹上了一层凄哀的悲剧色彩,徘徊挣扎于永久的迷惑之中而不能自拔。人类幸福也将成为一个个暂时的即逝过程,人类痛苦远多于欢乐。难道人类的本性就是痛苦吗?难道上帝真的仅为人类设置好了地狱而忘却了天堂了吗?

但是,无论如何,我为自己生存在“大统一理论”即临的年代而庆幸。虽然,我不是专业哲学家和数理学家,仅是一个普通的弃业医师。然而,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的职业为我提供了甚至更为广阔的思想空间。我因为可以现实的为感觉到“大统一理论”即临的声息而喜悦与激动,并且因为可以投身于其的发寻之中而自豪。人是宇宙中最为奇妙和不可思议的存在状态。无论上帝怎么想,但凡一切理论和观念都会因为人的存在而存在,并定然的随着人的不存在而无所谓存在。无人存在的自然可以且必然存在,而无自然存在的人却不可以存在。这也明确无疑的在告示我们:自然存在是人类存在的先决条件和人类的自然属性的原本基础。

于是,这就提出了一个久悬未决的问题,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事实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正是人类所有的精神成就与行为结果的根本性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根本上规定和主导着人类的精神活动和行为状态。无论人类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结果有多么繁杂,都无一例外的被这种深刻的关系所框定。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存在之间的最为基本和客观的关系。自然界中不存在游离出这种关系界定的任何人类或其他类型的高智能生物体。精神与行为,只不过是人的整体意义上的属性和功能。作为一种自然状态的人,其自然结构是人的精神与行为赖以实际存在的首要和基础的条件。无论其是否具有生命,都必然的因其自然结构上的种种特性而被称之为是人而非它物。如若进一步的提问,人的这种特有的结构性是怎样被决定和形成的呢?这就如同询问树从哪儿来?狗从哪儿来?原子从哪儿来?分子从哪儿来以及万物从哪儿来等等问题一样,在原则和本质意义上是同一回事。无论人类追问到哪里,也无论人类是否可以发觉或者尚未发觉,但凡一切最初始的感官知觉和印象无疑不是从被感知的对象的表象结构上开始建立起来的,并由之源生出关于被感知对象的种种初始推测及认识——原始经验和初级理性。任何离开了事物的表征性的人类认识都将是不可产生的。人类关于自身以及外部世界的一切认识都始于自然存在的表态性征。

当代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分离,某种意义上反映出人类在理性方面存在着深刻的危机。最简单的常常是最基本的;或者说,最简单的就是最基本的。当过于技术化和数学化的物理学不被芸芸众生所较为能够直观的理解的时候,常常意味着一种认识上的偏颇。这种偏颇,不能靠任何精密的实验和任何复杂的计算机计算或人工计算而被发觉或纠正。任何理论中的偏见倾向,在原则和本源上都是产生这个理论的认识上的偏见反映。任何科学理论上的进步,都是带有明显的哲学特性的思想介入所引发的。实验所提供的种种理论描述之外的自然现象,总是启发更为深刻的思想改变的自然表征性的认知触点。新的科学发现越多,相对的认知触点也就越多;进而产生出新思想的可能性机会也就越大。按现有理论去理解自然状态的同时,也意味着这个理论对人类观察行为的自身性限制。尚若有意识的避免理论对观察行为的自发性限制,又难免落入对观察对象的认识盲目且其更为主观的思想混乱之中。科学活动之所以艰难,除了它所要求的执行者自身的行为和行为方式的知识“重荷”之外,更重要的是作为人在其自身认知性质方面所固有的本能惯性(保守性、逻辑性以及序贯性等等)的阻碍与对抗作用。

事实上,人的思想疆界是由其外部印象及自身对这些印象的认可所涵定的。这正好比一面镜子里的影像,是由这面镜子所反射的外部状态及自身状态所决定的一样。同一样的外部状态可因不一样的镜面的反射而产生出相异形态的影像,譬如哈哈镜就是我们大家所极为熟知的典例。这并非是被映照的外部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而仅仅是由于镜子本身状态的畸形所致使!也即通常情况下所说的高品质的镜子可以较好的保持被反射物体的“原状”,而劣质的镜子则常常引起严重的变形!在认知意义上,好的理论的作用实际上就是起着类似的整合作用,即通过对许多个个别的具体的镜面(思想结构)进行标化的作用。用标化过的一组镜面对同一类或同一个外部状态做观测,各个镜面所反映的具体影像之间也因而具有了可比性。这是一种摆脱了个性的可比性,它使得在各个观测结果之间,在观测结果与被观测对象的实际状态之间具有了统一的可能性。起着一种间接和简略性的证明作用,即某种统一性的可能性或确定性与否。

源侧方对象的实际状态经过认识“成像”作用之后,有无发生过例外情形,或例外情形的多寡,将直接决定着某个理论的可信程度。一般情况下,不发生例外的情况较少。实际上,通常是以发生较少的例外所支持的那个理论被确信为较好的理论。这是科学活动由来已久的认识逻辑方面的突出特点。这一突出的逻辑特点,在认识意义上仅仅可以起到对主观性方式的规范作用,并提示其结果与客观实际两者间在相互符合程度方面的离散度的作用。却毫无办法排除观测主体——镜体(主体)与观测对象(客体)两者间因由原本上所具在的同一性性质上的关联,进而导致的观察对象(外部世界)与镜体(观察者)两者间在结构上的相互作用及影响,最终出现一种认识上的终极阻障——相对性阻障——自然人性的阻障。

这种由于人类在原本上是自然物的其自身属性所规定着的认知作用方面的终极阻障,除非超然于人类自身所处在的自然环境,否则将是绝无可能跨越的。“测不准原理”在实际的认识意义上,就是对存在着相对性阻障的明证。而相对论及继后所产生的新的关于宇宙本体的诸多理论学说,无一不是在这种相对性阻障所规定的认识区域内的种种认识尝试。由史蒂芬.霍金所证明的奇点理论恰巧为说明这些认识尝试是被认识能力上的相对性阻障所约束而不可“正常”的描述宇宙本体提供了证词。霍金的奇点理论在宏观系统意义上证明了认识的终极阻障的存在。而“测不准原理”则是在微观的自然层面意义上加强了证据力度。人类的认知也如同人类的肉体一样,处于自然的极大与极小之间而被深深地包裹在相对性阻障的囚笼之中。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确信物质形式就是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的唯一确实和可靠的基本存在形式呢?!是谁首先告诉了我们有关这些?!又有谁真正的证实了物质的确定性和实在性?!




(待续)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4

主题

6599

帖子

7159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59
 楼主| 发表于 2018-6-23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大家几乎天天都在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说着、听信着物质的确定性与可靠性的故事的时候,又有几个人会真的去思考这个由来已久的信念本身的真实性性质及其实在性的依据呢?!

我宁可相信绝大多数的人们无非是人芸亦芸罢了。为什么我们当今的人们如此的迷信物质存在的可靠性与真实性呢?其原因不仅仅是由于唯技术论在当代人们的头脑中占据着统治或主导性的地位,另有更为深刻和久远的原因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起源时代。

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源生与发展,扬逸至今,也并非都在信奉所谓的物质观念。主张物质观念的思想萌芽始于西方哲学及其文化。在东方文化中有关自然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气”而非“物”。所谓的“气”,是一种非物性存在状态的、内在功能性的、自发性的、有定式而无定形的、具备主导性质的自然状态。认为宇宙中的万事万物皆由“气”而来又循“气”而去。

中国的《易经》是部真正的好书,它要比物质观念所代表的人类智能水平整整的高出了一个完整的等级。《易经》对于我们现实性的社会认识层次而言,是一部大大超前性的论著。迄今为止,研者甚多,其中是否有人真正读懂了此书,尚未可知。我们绝大多数人根本就不了解《易经》的自然含义是什么;也更不了解与其相互对应的自然基础形式是什么。举例而言,它实质上是一个关于物质整体系统关联关系的总方程。它未对质能的源生问题给出任何回答,仅仅是借喻性的说明了质性存在的普遍规律性及其共性性状与同性性状。重点阐明了质能两者间的依存关系和转化原则,用严格的定量程式将两者的相互关系关联了起来。由于它自身在现代理论基础上的缺陷和薄弱,因而它应该被认做是一部以技术性为主要内容的典籍。《易经》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其关键点在于研究和觉悟它的基础理论,也即在所谓的“理易”方面。

于此,我并非在刻意强调《易经》所说的神密性及其它的通常意义,而是在询问我们为什么要偏执的去信任某些事物而怀疑另一些事物?是谁在支配着我们如此的去做?假如是我们自身之外的某种力量或神灵的话,那么,我们自身所偏执地坚持信奉着的或是排斥怀疑着的那些个观念还能会有何种重要性意义?!因为你所坚持或贬斥的并非是你本人自身的意愿,而仅仅是某些外部力量和势力的表达工具而已。

再假如是由于我们自身内在的固有原因所使然的话,这就会产生出来一个逻辑上的问题。同质性的事物是无法自证的问题。你设定了物质是自然存在的基本形式之时,你也必须对自身的存在性质做一设定。如若设定自身是物质的存在形态,那么你就同时丧失去了证明物质存在是基本性存在形式的起码“资格”。你既然是唯一的“存在”,你就无法也不可能证明你这个存在就是唯一的、比“任何其它的存在”更为基本一些。因为根本就没有“任何其它的存在”可供你来加以利用或选择。

但若设定自身是非物质的存在形态时,我们仍旧有着极大的麻烦和困难;因为你如若是不比物质存在形态更基本的话,那么,你将不具有证明“物质存在是最基本的存在形式”的自然能力。但若你获得和具备了这种证明所需的自然能力之时,你自身就会(已)变的比物质本身更为基本的某种存在状态,那时的“物质”也必定的不会是“最基本的存在形式”,那种最基本的存在形式已经改变成为你自身的存在形式了。

由此看来,我们关于自然存在的基本形式问题,在原则和本底意义上是与我们自身的自然存在形式和状态密不可分的。我们只要承认自身是自然物的其中一种状态,就无可避免地被那种存在状态所规范与约束着,包括你的全部精神存在和行为存在。因而你就不可能再证明你的存在形态就是最基本的,或不是最基本的等等之类的问题。真正实际和可信的反而是你的自身存在形式与状态。你自身的存在状态决定了你所认识的自然实在的存在。换言之,自然人类自身的基本存在形式和状态决定了人类所能感知和理解的自然世界的形式和状态。人类自身的基本存在形式就是自然实在的基本存在形式的体现方式之一。

我们人类生就都是用自身的自然性状来认识和理解外部自然的。人类自身的基本存在形式和状态“决定着”其认识世界中有关自然存在的基本形式和状态。因此,当我们再去寻觅自然存在的基本形式等等问题的答案时,就会变得毫无意义。最终一切问题的答案并非隐藏在人类自身之外而是深“寓”于人类自身之中。人类自身的基本存在形式和状态有多少种类别,就会有多少种与之相应的“自然世界”的存在形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但大家实际上却仅仅拥有一个如此相似和共同的世界——一个由众多个性人的世界所共同“合成”的大的外部世界。自然世界是因于人类自身的存在而被人类所编织与合成出来的世界。是以人类自身的基本存在形式和状态为前提条件才能真正存在着的世界。是一个有定则而无定形的世界。是一个永恒而有限的世界。是一个有着更为深广的多的自然基础为背景的世界。我们人类所平常而言的自然世界状态,并非是自然实在自身的、平常性的那种原本和自在的存在状态。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然世界,在一般性意义上是与所谓的宇宙相等义的自然世界。宇宙也正是由于人类自身的基本自然存在状态和形式对人类有关自然存在形态的认识所规范与制约的原因而演发形成的自然存在态。

从根本上讲,宇宙存在是一种“人为”的自然存在态,是自然实在相应于人类存在的基本自然属性和结构特性而“映象”出的一种状态。宇宙状态与人类存在也因之而在内秉性质方面存在着某种深深的广泛的共同性和一致性。这是因为人类是在以自身存在为其“量尺”来“丈量”自然实在的必然性的所谓可知性结果。在实际的宇宙存在意义上,宇宙是经过了“量尺”标化过了的“净”存在。宇宙是以人类自身的基本自然存在形式和状态为自然实在世界的“存在标”的、并且是经过“加工”和“提炼”了的、关于自然实在的一种系统性的、描述性的存在形式。宇宙肯定的不是自然存在的终极形式,因而有关它的大统一性理论也不可能会是终极性的理论。在“宇宙圈”内寻求终极性的大统一理论的企图是没有任何实际性的意义与前途的。这犹如在海洋中捕捞谈水鱼一样无意义。人类实际上是在利用自身性质的标度作用在杜撰着一个“精神态”的自然世界。这样的世界模式,到头来只能似乎是“有果无因”、或是“有界而无限”了。

自然世界是自在和本源的。无论生命形式存在与否,它都在那儿。它在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整体性的系统化变迁。它的每个局部都是相互联系和互为部分的。整体作用是通过任意的与之相联系的局部性变化来显现出来的。在物质世界,你不可能通过对无数局部变化的集合处理而得到有关该整体(全部物质世界)的精确与可靠的信息。这是因为,你所正在或将要描述的那个整体的整体性质,不是有其内在局部所决定的;而是由它本身作为另一整体的局部存在而被决定的。也就是说,包括物质形式在内的自然世界,其整体条件是其局部性质的先决性因素。当然,如果您坚持物质观念不放,在物质体系内部求解的话,将势必陷入循环论之中。

人类相对于自然而言的理性作用,只不过是“发现”功能而已。不存在的你将无从发现,存在着的你也无可改变。人类的所谓创造功能,如同孩提们在玩耍“摆积木”游戏一样。你所能做到的,一定是自然律所允许的。无论你怎么搞,都在特定的自然规则之内。人们能做到的最好的也只不过是搞搞新的“组合”花样儿。对于自然实在,人类目前顶多能做到的就是“变动”一下其细微毫毛般的形态表征。人们可以从铁矿石中练出铁,在将铁组合成许许多多的各类合金。但人类甚至无法将一个铁蛋变成铜蛋!更无能于之的将任意一个什么种类的金属蛋变成鸡蛋、鸭蛋或小巧的蜂鸟蛋了。因为自然律不允许。借时问一句:丢开变蛋的节目,就我们目前的科学体系建构而言,现在、将来有无能力将铁原子变成铜原子、轻原子、氧原子等等其他种类的原子呢?我相信不能。因为目前的人类科学是“拆”、“合”性质的。一句话,是立足于物质体系内部的有关物质的局部理论——物质整体的局部域理论。

必须明确弄明白的一点是:局部是被决的、有条件的、依其所属整体条件为衍生点的不完全信息域。如同一盏正在发出光芒的灯,每一道光束及其波动,每一个光子及其弹性,都可以视为具体的局部信息域,即使你有可能收集到所有的光谱信息,但你却无法通过对这样一些信息集合的处理而透知光源(灯)整体的条件。任意事物的整体条件,不仅仅是被其形式构造所决定着,而且还被与之密切关联的能态条件所决定着。也就是说,能量及其与之相对应的形式构造信息,是一切自然事物的整体性性质的共性特征。对于物质存在,可具体的描述为物质形态是能量流及其对应形构信息的局部域。所有的物质形态(各个具体的局部域)集合为一个物质整体域(这里不是宇宙,因为宇宙不仅仅包括物质形态,还有能态)。与物质整体域相对应的特性是整体能量流及其基础形式构造。

我们身居物质世界,何以发现和了解整体形态的能量流及其基本形式构造呢?这是否意味着人类对于自然在认识和掌控上的永无出路而任凭上帝掷骰子一样将命运系扣在偶然之上呢?假若尚有出路,条件和代价是什么呢?理性的突破点又在哪里呢?

正如我本人在《弧的原理》(详见附录一)中所阐述的观点,是乐观的,认为存在着一条出路,并且非常确信它的存在。自然是真正博爱的。它从来都是如此袒然无隐的向着我们这些骄贵的人类展示着它的所有秘密,即平凡简单,又直观明确。这些秘密都在以一种单纯及优美的形态暴露在我们的日常所觉、所见、所知之中。千万年来,我们总也视而不见。因为我们人类太骄傲了。自命不凡认为我们就是这个自然世界的主宰。我们早已习惯了以自身的生命体性质为理性活动的根本依据条件——我们在本能性的排外着这样一个观念:人类不是一种超自然物,人类只不过是物质形态中的一个局部域!

也正是由于局部域信息与整体的相对关联性,使得我们有望在摒弃自我为尊的心理固桎后而可能性的感知到自然自在的整体性信息方式。之所以如此讲,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我们实际上已经明确了对实现这种认识上的解脱的具体条件与途径。换言之,我们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关于自然实在的整体理论——弧理论。应用弧理论,可以彻底的解释清楚物质存在的自然本意,合理与全面的解析物质现象。弧理论是通过对更深层次的、更为基础和广泛的自然现象的认识提炼而形成的基本自然律。它将有效的解答所有上面已提出过的种种问题和未曾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它是哲学和科学的一体化体系。在以现代科学为基础认识条件下而产生的重大思维飞跃,伴随着这一极为深刻的思想进步而将科学及其方法论提升到了一个全新和整体性的理性层次。从根本上解除了科学的人性弱点,令我们从科学的角度审视人性以及物质存在。弧理论统一了有关自然自在的所有的局部理论,使它们相互协调与融洽起来。也就是说,弧理论是一种超越了物质局限性的,不再深受人类自身性质干扰和影响的、科学性的回归自然原貌的认识体系。

(待续)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4

主题

6599

帖子

7159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59
 楼主| 发表于 2018-6-23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让我们来阐述和讨论一下弧理论的建立过程及其合理性;并应用弧理论对一些基本物质现象进行详尽的解析说明。


做为自然物的人体,其自然属性明确无疑的确定着人体与宇宙本体在本质方面的统一性。作为人体结构的属性之一,认知功能,无论其多么神妙和奇异,归根到底它都不可能超然于人体而孤单无依的独立存在。甚至它存在的稳固性脆弱到了在人体功能状态一旦发生紊乱,还尚未完结的时候,它就已不复存在了。例如昏迷、知觉丧失、神经损伤等等情况。认知功能的存在与完善,就生物学意义而言,有赖于人体在结构上的存在与完善。


存在于认知方面的相对性阻障,在本质意义上是人体的自然结构也存在着相对性阻障的同一性反映;或者说,认知方面的相对性阻障是由于人体的自然结构是这种相对性阻障的物性基础和条件。作为认知存在的物性基础--自然人体,因而也就存在了于其自然结构之中的我们可以称之为原始相对性的自然属性。这种原始相对性因于物性人体与宇宙整体在物质上的统一性而深广到宇宙本体也同样具有这种原始相对性。换言之,宇宙本体相对于自然本体而言只是一个细节!一个片断!一个过程!一种相对的状态存在!


这里,自然的涵义和宇宙的涵义有着完全与根本性的不同。所谓自然,指包含宇宙在内的更为深刻和基本的客观存在形式或状态。是指产生宇宙世界的某种客观基础、背景、条件及方式。自然,乃非宇宙的、非意识参与的、非物质性的客观实在状态。在意识条件下是其原本的、自在的、独属的一种外在性存在。自然是万事万物之本,宇宙及宇宙内的一切存在均演化生发于此。由此衍生,又由此湮灭。自然,相对于人这种特定的自然物而言,其基本存在形态只能是我们称之为“能”的那种形态。我们平常所说的那种无可视见的、但却基本的而不可离其须臾的“能”,实际上是有着其自身所特定的、相对于人类而言的、极为严格和规律的、以量子形态为其基本表象态的、具有高度单纯和抽象的表征形式的及其形式构建关联规则的、开放性系统性质的自然实体成分。而宇宙则是以物质形态为主的、以质能统一态(即电子态)为其终极边界形式的自然本体的某种存在形态。自然存在不等于宇宙存在。将自然存在等同于宇宙存在或物质存在的观念,是一个根本性的认识错误。也正是这个由来已久的错误观念,既极大的帮助了人类对宇宙世界和物质世界的理解,并由此产生了辉煌的人类文明与长足的社会发展;但同时又犹如顽冥的幽灵一样纠缠和占据着我们的灵魂世界,主宰着我们的理性作用,蒙蔽着我们智慧功能,无时无刻,直至如今。


近代科学的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人们与这个古老的错误观念作着艰苦卓绝斗争的发展史。是一部悲壮的史诗。人们一方面享受着它所带给人类的巨大恩惠,另一方面又因无力摆脱它的种种侵扰而迷茫失落。这一根本性的错误观念,已实实在在的构成了当今人类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隐形路障。人类面临著一个异常痛苦和必需的抉择。无论如何,谁要死死地抱着“物质是自然存在的基本形式”这一僵硬和陈腐的观念不放,就势必不会有任何根本性的思想突破。只有那些敢于全面和彻底的抛弃这一错误观念的人,才真正有可能寻觅和发现新的自然层面,拥有信心和希望并能够看到未来人类的科学曙光。尽管当代人类对宇宙现状还尚未搞清楚,宇宙外的自然状态似乎就更显得遥远与空洞难知了。但是,抛弃一个旧观念而换用一个新观念的认知后果,却是给了我们人类自身这样一种机会:有希望立足于宇宙“局外”看宇宙;也即使得人们在物性和知性两方面所面临的相对性阻障之禁固得以摆脱进而提供给了人类认识“游离”出宇宙以第三眼的方式观其本然的实际可能性。这显然是一种廉价的方式,如若观念选择正确,就一定可以得到一些实在性的收获。新观念选择的越精准,越是与自然真实相符合,则越有收益。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人们从当年牛顿力学的机械自然观走到了当今量子力学的随机自然观的这一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观念上的转变过程。当牛顿力学在科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统治时期,人们接受了牛顿力学的同时,实质上是默认和接受了牛顿力学中所深含的某种自然观观念。在此观念有形或无形的支配下,人们构筑着有关客观自然的种种模型加以说明。由于牛顿力学中所隐含着的自然观观念与自然真实状态之间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存在着某种吻合或协调,因而能够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内反映出自然实在的局部域的某些真实信息。牛顿自然观与爱因斯坦相对论自然观之间的最显着区别是:牛顿自然观中的“观察者”处于一种优越的静止地位;而爱因斯坦相对论自然观中的“观察者”则处于一种寻常的运动地位。前者以一种“第三者”的姿态去观察事物;而后者则以一种“参与者”的身份来观察事物。这是经典力学与近代力学在认识论上的根本性不同。两者分别由自身的基本观念出发而分别形成了各自的理论体系,进而对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深刻影响。人类在物性和知性两方面所同时面临的相对性阻障这一事实,实际上已被相对论和量子论提出并加以证实。


相对性阻障对人类而言是一种无法跨越的客观障碍,它是自然界相对于人类而言的一种自然性质。体现这种自然性质的客观实在于物质世界中就是我们称之为电子的那种粒子。电子作为相对性阻障这一自然性质的载体,是自然实在世界所能够呈现给人类认识的唯一形式,同时也是终极形式。物质世界也正是由于电子所具有的这一内秉属性而得以衍生的。我们所处身其中并日益深化对其了解的宇宙世界,包括我们的人类认识也都是电子存在及其相互弧合作用的结果。宇宙世界是包含了由电子衍生而来的整体物质世界以及自然本在世界的表观粒子--光子和磁子(也即反光子)的客观实在状态。宇宙实质上是一种绝对态和相对态的有机的组合体系,是一种连接物质世界与自然本在世界的中间形式。宇宙的基本组成成份是电子、光子和磁子。(磁子本质上是光子的反状态;同样条件下,光子也是反磁子;光、磁互为反粒子)。因此,宇宙的基本组成成份可以概括为电子和光(磁)子。而电子和光(磁)子从弧形式意义上都是弧子态的体现形式,在一定的意义上等同于现代物理学中所说的量子态。因此,在特定的物质认识意义上我们可以概括性地说:量子态是宇宙实在的最基本组元形式。


但是,这里必须特别指出:电子和光(磁)子虽然都是弧子态,但它们各自的自然地位和基本意义却完完全全的不同!光(磁)弧子态要比电弧子态更为基本的多。光(磁)子是真正意义上的弧子态——能态;而电子则仅仅是一种相对意义上的弧子态——能态的间介态。电子的通常存在形式是类弧子态,或称之为“静子”的那种态。换言之,电弧子态是一切质性存在状态的终极性的自然形式;而光(磁)弧子态则是与物质世界相关联的能态存在的终极性的自然形式。更进一步地说,体现时空存在及其基本性质的自然存在状态即为质性存在,或物质存在。创生时空并决定其基本性质的自然存在状态即为能性存在。弧子态是时空条件下能性存在的最高级形式,是一种静止的自然存在形式;是一切质态存在的自然实在性基础。所谓的质性存在形态,实质上就是这些能性的弧子状态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性质的整体体现和反映,或说是能性弧子态(场态)间的相向量性互化(其各自所决定的时空性质间的相互同一化)的“混合”态。


光子和磁子统称为能子。能子世界,即能态世界,是一种时空均衡和致密的存在状态。它有其自身所特有的基本形式与结构。物质世界中的一切事物状态和存在结构均由此而演化生成。


宇宙世界中的一切事物状态和事物存在都是由能子和电子这两种基本粒子所演化生成的。宇宙世界也因此而分为两个不同的实在体系:一个是物质世界;一个是能子世界,也包括了我们通常所说的能量世界。物质世界与能态世界之间的唯一连接通道是“通过”电子而实现的。假定能态不再发生量方面的转移和交换的话,那么将不再存在电子,也不存在任何物质态;也就是说,物质存在是以不断的能量交换为其先决性条件的。这就引出了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


物质系(或宇宙)究竟是一闭合系?还是一个开放系?

答案是:微观开放、宏观闭合的旋动(旋展和旋闭)系。




(待续)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4

主题

6599

帖子

7159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59
 楼主| 发表于 2018-6-23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物质系不是一个孤立的系,在其微观端,永远不可停息的发生着以电子态为基态的能子交换。这种能子交换的规模性和持续性决定了物质系的宏观状态(时空状态)。我们的物质系就好比是仅有一个“吹孔”的、但这个“吹孔”又是分布在整个系统的、膨缩相间有律的气球。“仅有一个‘吹空’”,指的是一切物质形态皆由电子态而来;“‘吹孔’”又是分布在整个系统,指的是这种以电子态为间介形式的能交换对物质系而言的无所不在;“膨缩有律”,指的是物质系的整体空间规模(或尺度大小)将必然性的依随着能子交换的失向性变化而变化。就是说,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整体物质系将呈现出膨胀态为主的势态;而在另一些时期内,将呈现出塌缩为主的势态。在整体膨胀期,通常伴随着系内的局部塌缩(消亡);反之,在整体塌缩期,则通常伴随着系内的局部膨胀(生发)。这些物质系内部的消亡和生发的过程不是孤立性的,而是与系外能态的能子交换过程密切相关的。有关具体细节,将在以后章节中涉及。


所谓物质,实际上是能的一种“暂时性”的存在形式;是能态在量方面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时的普遍的过渡形式或程式;是能态处于非平衡状态或非等同状态条件时的必定性表现形式之一。 物质,并非是能的所谓浓缩形式;相反,物质是能的一种疏松状态。这种疏松状态的成因是由于物质是能态存在的非衡形式所致使的。


那么,什么是能态呢?其特征又是什么呢?

能态指的是纯能子状态。能态世界的基本形式就是弧态——弧形式。弧形式的几何学定义是四分之一圆。应用弧形式作为认识与观察自然世界的基本观念和中心法则的理论即弧理论。

一切科学理论的目的,都是以人的认识能力为出发点、以描绘自然存在状态为内容而建立其认识模型的。弧论也不例外。任何理论,都是以特定的自然存在形式为基础才得以建立的。没有自然存在基本形式做为基础定义的理论,必定是不完善的和甚至是残缺或畸形的理论。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在建立一个物理学理论时,基本观念起了最重要的作用。物理书中充满了复杂的数学公式;但是所有的物理学理论都是起源于思维和观念,而不是公式。”“只有在观念确定之后,人们才采取数学公式用定量的方式把理论表述出来。”


当代一切科学理论,无一不是以物质为自然存在基本形式为定义的。但由于物质存在不是自然存在的基本形式,因而,当代科学中的一切理论必定都是不完善和不彻底的理论。完善和彻底的新理论必然来源于对自然存在基本形式的再认识方面的更新与深化。这是人类文明发展至今的最大问题。也是当代科学是否能够再次飞跃的最大障碍。人们只有彻底放弃“物质是自然存在的基本形式”这一古老信条,才会出现新的希望与生机。约翰·惠勒所向往的那扇大门才会真正地缓缓开启。那里面,蕴藏着人类梦寐以求的关于这个世界的最终真理和全部秘密。同时还有着无穷的自然财富呈现出来并等待着人类去挖掘和利用。


更多一些的西方物理学家在量子力学问世以前都认为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独立存在的。这个世界是由物体(如汽车、桌椅、星球、原子)组成的。这些物体就“在那里存在着”,不管我们观察它们与否。按照这种哲学,宇宙似乎是这种独立存在的物体的集合,它们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事物的整体。


当然,必须承认我们对事物所作的任何观察,都涉及到某种跟它的相互作用,这意味着它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种干扰。然而,这种干扰被看成只不过是对于已是一种具体的和非常确定的存在的事物进行的一种偶然微扰。以往的理论和经验认为,对于测量某事物所产生的干扰,原则是可以被弄得任意小,而且,在任何情况中都可以计及其完全细节,以致测量之后,我们可以正确地推导出被观察的物体所发生的一切。


如果这是事物真实状态,我们就应毫不犹豫地说,在我们对物体的观察之前和以后,物体实际具有一组完全的动力学属性(如位置、动量、自旋和能量),至于说原子和电子,只不过是一些“小东西”。它们与“大东西”的差别仅仅在于尺度的不同,在别的方面,其实在性地位没有本质上的不同。这些早先的关于世界的图象是令人信服的,因为它是一种最容易符合我们对于自然常识的理解的图象。爱因斯坦称它为“客观实在”,因为外部事物的实在性地位不依赖于一个有意识的个体的观察。然而,正是这个有关实在性的常识观念,玻尔运用他的哥本哈根派解释的哲学概念向它提出了挑战。如此,引发起了一场空前的观念之争延续至今。



(待续)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4

主题

6599

帖子

7159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59
 楼主| 发表于 2018-6-23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人体关于自然外在的信息形式归根到底仅有三种,且也只能是这三种:磁信息、电信息和光信息。一切外在事物的存在状态都必定是经由这三种基本的信息形式而被人体所接受的。无论使用何等精密和复杂的科学仪器与手段,都不能不通过或磁、或电、或光、或电磁、或光电,即光电磁信息形式被人体接受从而产生和形成知觉。事实上,知觉产生和存在的基本条件是以电子存在及电子活动为先决基础的。电子的内秉性质是物质存在以及人类精神存在的唯一的客观基础。只有在弄明白了电子的产生基础和存在条件之后,才有可能理解物质存在以及精神存在。弧论正是研究和回答了这些问题。


弧论的作法在技巧和原则上是形而上的将宇宙本体包括人体作为被观察对象与观察者(仅仅指认知性)这两个相互对立的双方置于同一侧面的方法。形象的状态如同一个“Π”。宇宙从自然中来又回到自然中去。而认知性如实的反映了这一过程和经历,同时保持了其载体——人类自身,还实际的置留在宇宙之中。在这里,人体仿佛变成了客观宇宙状态“成象”出与自身同一的主观宇宙状态的焦点!


奇怪吗?不是么?人体不正是介于主观与客观之间的自然实在状态么?人体在自然性质上的原始相对性,决定和规范着其认知性的原始相对性。人类在现实条件下不可以直接地到达极大或极小的边缘地带,而是通过“第三者”将极大与极小的区域之中的信息传达给自身的。但无论怎样,作为信使的第三者本身也是宇宙自然中的实在部分,本质上与宇宙本体具有完全的同一性。因而仍无法消除掉相对性阻障而到达宇宙的真正边缘。原则上可以极端的接近,但最终仍不可能实际的“触摸”之。


这里,最起码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一旦“到达”了宇宙的真正边界,人类所有建立在相对性阻障内的原理、定则之类都将统统失效,不再起任何作用了。人类由于自身物性的固限而通过信使带来的信息,还有谁能够理解与分析呢?作为信息传递的信使载体,其自身是否有望回返都成了大大的问题。假若信使难归,我们何以得知宇宙的边界及其真实状况呢?假若信使返回,由于适用于我们的原理、定则在边界条件下失效,这个返回的信使所携带的信息我们是否有能力破译或者错误的破译也将都成了问题。另外,这个返回的信使是否仍旧是我们发射的那个原先的信使呢?它或许早已在边界区域里彻头彻尾的改变了自身之后又以与来时相同的面貌回到了我们面前,但我们却因种种原因而未能觉察到此种改变。也就是说,信使在边界条件下时是一种我们全然不知的存在状态,一但它离开了边界条件向我们返回传达信息时,此时的信息——非边界状态的信息,而是,或说最多只能是边界状态的一种临界信息。我们千辛万苦所获得的情报仍旧是令人失望的情报,仍旧是原始相对性之内的情报。如此这般,无论怎样的临界,都无法使我们能够确切、真实和完整的描绘出宇宙本体。这些都是显而易见且不难理解的基础事实。


近代物理学非常性的出现了一些虚性状态,诸如虚粒子、虚时间等等。事实上,这相当于以宇宙边界状态为“镜体”条件的一种为了摆脱原始相对性的阻障而设计的认知方式。此种认知方式的主要特征是同时保持了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两方面的原始相对性。将认识上的原始相对性与宇宙本体的原始相对性在假设的边界条件上来了个硬性重合(或说超对称)。并试图靠这个硬性重合推绎出一个与实在宇宙相适同的理性宇宙。此方法虽有一定的相对实效,但仍未能超越出原始相对性的界定,仍于其“囹圄”之中。不仅仅如此,还据此导致出了一个所谓的反物质、反宇宙的图景来,从而陷入新的“原点”问题的困惑之中。


显然,事实并非如此。人类的文明进步与科学发展已向我们自身展现了解决问题的种种条件和可能。怎样才能把握?机会将以何种方式呈现出来?是经验的?寻常的方式?抑或超验的?神奇的方式?如此等等才是我们应该加倍关注和实际追求的目标。那些仍坚持陷在原始相对性的泥沼中作各种尝试的人们,终将劳而无获。追求高能量或超高能量来达到对自然存在状态及形式的探索目的的方法,最终会因物质存在状态自身的固有限定性而失败。一定意义上,这也是当今人类科学的尖端领域内所实际发生情形的真实写照!


归来兮!认知!

归来兮!地球人!


面临如此困境,看样子只有一条路可行,以冲破原始相对性的固制作用。这就是将具有真实意义的虚状态认知性“抛出”宇宙本体,而以宇宙自身为“镜体”,通过人体的“聚焦”作用,如实而省力地映象出宇宙的整体状态。如此作法的所需条件很简单:就是将宇宙作为一个独立的状态置于自然的背景之前。此条件的实现对于人类而言,是相当节俭的。因为只要如此去想象也就可以了。


“好了,我已想象自我到了宇宙之外,但怎么想象下去呢?以何种方式去继续想象下去呢?原先我在宇宙内的理性规则不是因为奇点作用而失效了吗?我的头脑要么一片空白无序,要么总算“原样”保持了下来但其中的规则却因我的观察位置的改变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终于不再受到原始相对性的直接作用而同时致使它们不能够适用于新的观察环境了。我又该如何办呢?这岂不是出了宇宙还不如不出的好吗?……”一个假定的“钻”出了宇宙的观察者在如此嚷嚷着。


是的,情况也正是如此。他出来宇宙之前的所有观念、理论及规则都因其自身位置的改变而转变成为被观测的直接对象了。也就是说,原始相对性在宇宙外的观察环境中不再起作用了,反而连自身也变成了被观测对象。如此,无疑的导致了我们原本上由它的统治与主宰所产生的宇宙内部的一切理性结果统统失效的同时,也致使产生这些观测结果的我们人类自身,在关于宇宙内部的印象(即宇宙的表征性)方面发生了变形!在这个新的认识方式的视野里,宇宙变成了一个独立的相对的状态。它有始有终的在自身各个层次上与自然背景相联着,它原有的内在无限性被它所依存的自然背景所取代,而其自身则仅仅剩下了一个外在的有限的形式。这个外在的有限的宇宙形式也必然是浑然为一的自然背景的内在无限性的相对态。宇宙竟然变成了一个极度单纯的“壳”了。这个“壳”大概就是人类走出宇宙后所可以得到的来自于自然世界的最高最实惠的恩赐了。当下的问题是这个“壳”在哪里能够找到?它基本上是什么样子的?用它是否可以还原出一个巨细皆当的如同我们在宇宙内所感知到的那样一般模样的真实的宇宙来?有关这个“壳”的理论在《弧的原理》一书中已作了纲要性的论述,只因其内容过于抽象,思路过于跳跃而不易引导读者走出自我,也即走出宇宙反观其然。于是补写了这本书。


向当今世界中关于存在的权威观念提出挑战,的确是需要有一些勇气的,至少是需要一些“张狂”。然而,是人都有一些各自的不同想法。换个想法儿去面对自然世界并非都必定是什么坏事。事实上,我们正是通过经常性的改变和更换自我想法儿而不断地收获新知的。拥有自己的思想是每个人的自由和他的自然属性。我所写的关于弧理论的第一本小册子,《弧的原理--关于非时空性广义相对论》完成于一九九二年初。那是一本很不招人喜欢的书。虽然我的一些少数私人朋友,当然也是一些弧学的热情拥护者对它爱不释手,百读无厌。然而,它仍旧是别扭和艰涩难解的。有朋友打趣的说这是一部“天书”,意指人们难以理解和读不懂。我倒是真的不知该如何评价了。或许,它真的是部“天书”。虽然在它里面,还存在着一些欠妥甚至是谬误之处,在结构上甚至还缺少“能和质”这一章节部分。然而这所有的一切都不能抵消它所具有的重大价值;不能因此而丧失它所内涵的丰富意义。也是出于一些私人的原因,我不愿修正和改动它,而宁愿它是一部“出土文物”,情愿保持它的原貌。如此,或许可以时常地寻获一些历史的回味,以激励自我于现实之中。故此,在《弧释》上、中、下三册中,它每每将以“附录”的形式原貌刊出,以便读者比照阅读和研弧参考。


《弧释》一书拟分上、中、下三部份完成。撰写此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许多研弧的读者能比较容易地阅读《弧的原理》一书而撰写的。它的主要目标是:以尽可能的较为通俗的口吻来简述和讲解弧论原理中所包含和特定的那些主要性和核心性的概念与内容;并努力的意欲反演出一个为我们大家所熟悉的宇宙景象,使其在理论意义和方法学上与我们的经验世界相协调。但这将肯定是一个人们熟视而无睹的陌生与奇妙的世界。

最后需要特别声明的是:本书不是一部物理学或数学方面的专业性论著,或者其他名义的纯粹的学术性著作。它仅是一部系统性的、浅显的说明弧的自然意义以及弧学自然观的通俗读物而已。


一九九六年八月六日于纽约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4

主题

6599

帖子

7159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59
 楼主| 发表于 2018-7-1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部分 弧论简介:“何为弧?”


弧论是以弧观念来理解自然存在及其规律的理论学说。它源生于物质观念,但绝非等同于物质世界观。弧论是关于物质存在及其本质的理论。它可以引导人类认识走出物质观念,反观其然——反演出一个印象如常的物质世界景象。从而为人类进步事业提供新的思想机缘,促使人们得以摆脱当今在认知上的困惑与郁闷。

弧论的创立,基于两个基本发现或前提假设。

第一,人作为自然物的一种与其置于其中的物质世界乃至宇宙一样,在自然本原的意义水平上完全相同,不存在任何本质性的区别。他们所共有的一条基本属性是原始(电态)相对性。
第二,作为具有原始相对性的一切自然存在状态,包括人类感知性在内的对自然本态的表征性作用形式是弧形式。换言之,弧是自然存在的基本形式。

认识只有相对于人类存在时才具有实际的社会意义和自然意义。不摆脱作为自然物之一的人的自然结构性方面的局限性限制,人类就不可能真正的了解自然存在,不可能真正的认识宇宙环境。正如史蒂芬·霍金在其《时间简史》一书中所言:“然而,如果真有一个完整的统一的理论,则它也将决定我们的行动。这样理论本身将决定了我们对之探讨的结果。”

弧论认为:自然本体(能态层面)是静止的,运动仅是它自身的中间状态,即能——能转化。宇宙是此种中间状态的总体性表观现象。处于运动状态的观察者,其运动速度越大,就越是接近自然本底状态;反之,就越是远离之。所谓的光速不变原理实际上是在告诉人们这样一条规律——等光速的运动物体,就是回归到了自然本体状态,来到了时空边缘,静止与永恒了。亚光速运动的物体,就是离开了自然本底状态,处于相对的运动和时空之中,暂时并有限了。逼近绝对零度的物体,其自身内部的运动固性也达到了最小状态。假定某物体可以真正进入绝对零度的话,那么,该物体将从物质世界中消亡回归到静止的隐匿的能态(磁性态)。随着物体自身运动固性的消亡,物体将化解为自然存在的本底状态——弧子状态。即完全地磁化(反光子化)而转变成为磁质(某一特定时空结构中的相对较低的能态)。物体越是接近绝对零度,其磁质性也就越强,外征性方面则表现出抗磁性。近代科学业已证实了抗磁性是超导体的基本性质之一这一基本事实。它印证了弧学理论在推断上的可靠性与合理性。

事实上,人类绝无可能利用物质来创造出绝对的零度环境。因为,相对性阻障是人类所无法克服的实在的状态。所谓的绝对零度,是物质运动状态自身的内部奇点——是人类感知界面的另一限制性的存在形式。在这里,所谓的“温度”是反映某一给定的物质存在状态偏离自然基态(能态)的程度上的相对量值。温度越高,反映著物体的趋能性越强,光子化程度越高——反之亦然,磁子化(反光子化)程度越高。温度在绝对意义上是量子化性质的反映,在相对意义上是通过改变物体自身内部自属的时空性质而表现出的一种以电子(类弧子)为关联形式的连续性性质。关于温度及其相关内容将在本书中册第六节“熵”中予以详尽的讨论。

人的自然结构的属性之一就是运动性。人类也只有彻底的摆脱了运动的观念,才有望绕过相对性阻障而了解自然存在的真实状态——认识宇宙整体。绕过去的方式方法只有一个:这就是彻底地否定运动的绝对性这一传统观念,以一种绝对静止的认识眼光去考察运动的相对性及其相关状况。也就是说,由相对有限的自然形式——弧——去理解相对无限的自然内在,这对于自然世界的物质层次而言,是充分十足的认识方法论。

弧论所言的相对性性质与爱因斯坦所创立的相对论中的相对性性质,有着原则和本质上的不同。人类作为自然存在物,具有一种先天的物质成因性的原始相对性。人是相对的产物。这种原始相对性决定著人的基本自然性质,反映在人的一切属性之中。人所具有的这种原始相对性针对自然本体而言,是一种我们称之为反义性相对。由于这种反义性相对(即原始相对性)是由自然本体所产生,因而,与反义性相对互映意义上的相对性,我们称之为同义(或说本义)相对性。这个同义性相对从认识意义上又概括的称为同义(或本义)相对性原理。

这就是说,当人类认识从自然本底反向观察宇宙及其存在状态时,人体所固有的原始相对性在认识上与自然本底赋予宇宙及其存在状态所具有的原始相对性在观察方向上是同一的,因而同义于自然本底对宇宙的影响和作用,由此获得了一种本源性的意义。

与此相反,则是反义相对性原理,也即爱因斯坦相对论中所揭示的相对性原理。两者的区别在于同义相对性原理是以自然本体为基础的相对论认识方式,而爱因斯坦的相对性原理则是建立在人的原始相对性基础之上的相对论认识方式,是物质性相对论。通俗地讲,利用人自身的原始相对性从自然本体的角度理解宇宙相对性质的观念和方法,叫做同义或本义相对论——即弧论。

因于人自身的原始相对性作用,从宇宙本体或物质状态角度理解宇宙存在及物质存在,企图更进一步的理解自然实在的观念与方法,叫做反义相对论,爱因斯坦相对论是其代表作之一。弧论是将原始相对性“骑跨”在自然本体与宇宙本体两者之间的相对关——上的认识论。反义相对论则是将原始相对性“骑跨”在物质存在与物质存在两者之间的相对关悉上的认识论。

原始相对性作为构成人这一自然结构的基础属性,因而必定会深刻和全面的影响著人类的所有思维活动与行为方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原理以及测不准原理实际上是原始相对性在支配著人类思维活动方式的最高理性极限。人类只要不肯放弃或摆脱这种原始相对性对自我思想和行为的统治与支配地位,就不可能在认识上再向自然包括自身方向上有所本质意义上的进步。也就是说不可以真正的创立——完成大统一理论。

在此条件下,发寻大统一理论的工作不是陷入无限性的泥潭,便是困于有限性的纠扰与禁梏。如若一定要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量子论作一统一的话,将势必产生一种不为通常的经验世界所接受和理解的高度抽象与离奇的一种状态--这在根本意义上讲,是有限性与无限性混然为一的一种奇怪的宇宙状态,是有限性与无限性在某种协调原则下的“世界浆”。人们可以坚持强调宇宙就是这样的“世界浆”,但却无力从此浆中反演重塑出一个高度和谐有序的经验宇宙来,甚至无力从此浆中复制出物质这一经验宇宙的基础建材。

真正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认识意义上是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同一化的问题。

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而将两者彼此对立的观念和方法,实质上是反义相对性在人的头脑中作怪的缘故。同义性相对论与反义性相对论都可以使人类认识接近于自然真实,最终达到全面理解与掌握实在自然规律的人类科学目的。不同的是同义相对论原理能够使人类更加明快简洁、更加直观透彻的感知自然实在,“轻松”的把握其规律。相反,反义性相对原理则非然。

但无论怎样,有一种现实状况令人忧虑——一方面,物理学家靠著个性的、自发的思维模式去探索自然存在及其规律,用其成就支持着以物质为基础的思维现象的研究。另一方面,哲学家靠著寻找群体性的思辨逻辑及其规律来发展其学科自身,产生对自然科学的启迪与指导作用。

然而,近一、两个世纪中,哲学与物理学两大学科之间产生了距离,随著信息爆炸和科技突飞的当代历史而加剧。哲学与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学科在历史上相互间紧密的结合与渗透,在当代越来越远离现实,使寻求大统一理论的可能性也随著减少。

因为,一旦大统一理论被人类发现,它一定是一个哲学和物理学的高度完美结合的理性成就。事实表明,时至今日没有那一个前沿的尖端理论可以不再理会人自身的奇异性对理论的影响了。实证性的存在主义无论在极小或极大的任意一端,都已步入它自身方法上的极限状态。实验作为自然新发现的主要手段的时代已近尾声,一个以人类自身为核心武器的认识时代已经面临。这一时代的显着特征,将是以理性推理为主要手段去发现自然存在的状态与本质规律,数理逻辑将成为新发现的重要工具和方法。实验将蜕变成对数理逻辑之结果的人工性的“现实复制”。随著大统一理论的被发现,人类文明将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人类社会将发生巨大的变革,人类自身将拥有更加辉煌的未来和现实幸福。这一切,都将无疑的归功于大统一理论的出现!

弧论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所趋,是试图将哲学与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学科在认识上结合同化起来的理论体系。如果它的种种预言被实验所复制和证实的话,那么,它将可能是我们寻觅已久的所谓的“大统一理论”。

弧论认为:宇宙是自然结构中的一个片断,一个枝节。宇宙存在不能等同于物质存在。作为自然本体结构中一个片断部分的宇宙世界,物质仅仅是它的极少成份。它更多拥有的是作为自身本底成份的,反映著针对宇宙整体而言的自然背景性质的客观实在性成份。这些更多的成份就是能量,这些更多成份的相对性状态,就是被我们称之为物质的存在于宇宙内部的客观实在性形式。宇宙是所有的这些反映著自然背景性质的成份在统一性整体上的相对性状态。构成这种相对性状态的宇宙成份也同时构成了产生宇宙的基础——所谓的宇宙背景。

宇宙不仅仅包含了这些反映著自然背景性质的特定成份,也同时包含了这些成份在结构上的统一性状态,即相对性状态--物质状态。作为物质状态的人类,因而具备了先天的原始相对性,使产生认知成为可能。人类的认知性是原始相对性条件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那么,充盈着宇宙极大部分的那些反映著自然本体性质的能量成份是何种存在状态呢?它们以何种形式被人类所感知呢?或则,它们能为人知吗?……。关于这些问题,正是弧论所加以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弧论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成份就是我们称之为能的状态,简称能态。能的基本形式是弧。能量的基本形式是弧子。所谓量化就是质化,就是空间化。“纯粹”的能是不可以被直接所感知到的,只有在质化了以后才能够被感知到。这一点容易被我们的经验常识所理解。

存在的,并非都是实在的,这是弧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

所谓存在,就是指不因观察活动的参与或影响的,不受人类知觉作用干预的,独立于精神世界于其外的自然实在性性质。“存在”是一个仅仅适用于主观世界的概念。“存在”存在的意义在于人类对自身经验世界的广泛内容加以定义和分类。“存在”对“存在”本身的--伪是精神存在对存在精神的盲区,是精神世界的奇点。

所谓的磁态即反光子态,而所谓的光态即反磁子态。光的反态即磁,磁的反态即光。光与磁是两个相对的存在状态——两者内在统一,形式同一——是自然本体不同结构层次的反映形式。它们共同构成了宇宙本底或说相对于宇宙的自然背景。磁子与光子的量化形式即弧子形式。

弧子是一切自然存在,即能态的基本量化形式。能的同一的基本的量化形式“弧子形式”是由一切自然存在的基本形式,即弧形式推导而来的。形象的说法是:宇宙如同一个有形的实在的生命体,它来自于能再终绝于能。在自燃本底之下,它处于一种壮丽无比的回荡之中。

物质是回荡着的宇宙的“皮肤”,而构成这种光辉灿烂的“皮肤”的最基本成份就是我们称之为电的状态——而电只是光磁的相对统一态。电态的量化形式是类弧子形式——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子。电子作为统一体而反映著光与磁的相对性存在的性质。

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状态下,都不可以说电子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形式。只要有电子存在的地方,就一定是能量偏衡的地方。电子仅仅是作为一种反映能量偏衡的实在性状态而存在的。

电子不是自然存在的基本粒子,电子仅仅是物质存在的基本粒子。也就是说没有电子存在将没有物质存在。电子存在是物质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电子与电子的相对弧合是物质存在的根本性依据。以往的把电子视为自然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的观念是完全错误的观念。

依据弧论研究结果,宇宙在本底意义方面上讲是光、电、磁的集合态。宇宙包含了所有的物质成份以及产生这一切物质成份的光磁性能量成份。宇宙自身及其内在的一切存在形式,都是光电磁三者的演化结果。换言之,光磁是磊筑起宇宙大厦的砖石基材,而电子则是这幢瑰丽大厦的由光磁调和而成的“世界浆”。

果真如此吗?让我们逐步的作一简要的观察和分析。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小黑屋|国际弧学研究会    

GMT-7, 2024-3-28 07:15 , Processed in 1.76512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