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man 发表于 2018-4-7 19:36

Mr Jupiter: 关于弧学理论的疑问与思考-4

关于弧学理论的疑问与思考-4
By Mr Jupiter


      Arcman先生今天又举了“透明能量锅”煎双蛋的例子来讲类弧子双弧旋,甚是形象和有趣:lol我记得之前先生有一个海水泡泡比喻宇宙双弧旋,同样很生动形象。在这里把近期的关于弧本论的一些思考和疑问在这提出,又要劳烦先生了!
      

材料一:      
       双旋宇宙与本体宇宙都是能态存在,双旋宇宙仅仅是本体宇宙中的一过性局域态,就好比大海是本体宇宙,泛起的一个个水泡儿就是一个一个独立的双旋宇宙。每一个水泡(双旋宇宙)从其自身内部看,都有自属性的时空原点——始和终。一是“生发”,一是“灭亡”。

       绝大多数的双旋宇宙,其系内都是“单层”的,意思是它的“表皮”就是她的“躯体”,对应性的时空是“空”的,里面没有被称为物质的东西。也就是说只有氢、氦等自然条件下的能量基态。这样的水泡通常都只有一个旋动的氦核化的氢气盘,或在盘的中央密度较大外周稀薄的氢元素盘。围绕着氢盘中心轴线的是盘旋上下的电磁波。氢盘构成了时空场的可见部分,电磁波则充盈在构成氢盘的时空场内。这些都属于原生态双旋宇宙。氢和电磁波就构成了这些原生态双旋宇宙的所谓实在性基础。

       还有一些泡泡,在足够能量的持续作用下,形成了一个大泡里面包含了无数个小泡泡。每个小泡都是全息结构性的,区分仅在于“尺度”大小。所有的泡泡之间都是级联化的电弧双旋构造。足够多的级联,就构成了最大水泡的系内系统。譬如人类生存其中的这个宇宙。

       连接并粘合各子系统(小水泡)成为一个级联整体的唯一方式是电性,或电弧旋。电弧旋表征着能量交互或系内流动性——系统的级联化旋动。这样的双旋宇宙就不在是“表皮”状的了,而是有了“肉身”。其系统盘就变得“厚重”起来。

       系内的所有水泡都有自属时空,且彼此级联。但相对于最大的水泡而言,都是继发性的衍生态。如此,在最大水泡看来,无论其系内有多么繁杂和丰富,依据相对于盘中轴而言的旋向,都必定可被划分为两大类——两个镜像对称的子系(对偶性点弧旋)。

   问题1、每当读到这一段都有在读《华严经》中无量大千世界的感觉,真是广大而深邃啊。上述阐述是说能态的“大海”中,有若干个独立的泡泡,即若干个双弧旋宇宙,这些个双弧旋宇宙是不会相互作用影响?绝大多数的泡泡“系内”是单层的,而有一些泡泡有了“肉身”呢,是什么导致这种不同的命运呢?

   问题2、为什么是双弧旋?这两个弧旋中的事件都是一一对应吗,在我们这个正弧旋世界出现秦始皇,那么另一个弧旋世界中一定出现过一个反物质秦始皇吗?

   问题3、关于一个双弧旋宇宙的整体和局部的问题。弧理论认为,双弧旋宇宙和其系内子系通过电弧旋级联构成一个整体。关于弧认识论,我们之前也讨论过,人的精神把宇宙这个三维“几何体”看成了日常四维。但是对于双弧旋宇宙两个局部弧簇是何种方式级联,这个图景我还是想不清楚、看不明白。整个宇宙和其局部星系是怎么级联,星系和其局部恒星是如何级联,太阳和地球是怎样级联的,太空中飘的一块陨石,它又和谁级联的呢?


材料二:
       举个例子:冰期时代。地球形成以来,大冰期至少出现过五次。生命出现后,每次大冰期都伴随着生物界的巨大变化。为什么呢?因为生态发生了巨变。本质上是能差组合发生的巨变,生物的能动性是难能有所作为的。

      为了进一步地说明问题,这里与地球上的元素周期做一个关联。假如元素周期间的过渡时期,是能差矢向的逆转期的话,也就意味着前一个元素生成期的终结,另一个新的元素生成期的开创。能差组合的矢向变更及相应组合状态的变迁,将必定导致先前生物管型构造的规模化破坏,也就是说必将引发生物大灭绝。越是构型复杂的管型构造,其对生态的依赖敏度越高,也就是说,越是高等级的生物群体,也就灭绝越彻底。越低等,越安全。生物史中的恐龙和细菌,应该可视为意义显著的实例证明。

      目前认为共分七个元素周期。如果去掉本底层面的氢、氦(第一周期)和尚未形成完整周期的第七周期,还剩下五个完整的和一个部分的,合计五个多的元素周期了。地球眼下正处于第六个周期的初始阶段,远未到达新元素创生的高峰期。但也不难预料,第六次大转折必定来临。但第六次能差矢向的转折期是冰还是火,就莫衷一是了。

      至少弧者认为是烽火期,且后继的四个矢向折返期将会一个比一个更热,最终完全光化!伴随着升温,地球轨道不但不会旋缩到太阳那里,反而会越来越旋扩而远离。目前的第六周期的趋势,伴随着新元素的不断出现,将会越来越加速升温。虽然时段很漫长,但重元素和放射性元素将会越来越多。

      问题4、关于元素变化的问题。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论,我们的宇宙在刚刚形成时,其中的物质只有大约75%的氢和大约25%的氦,没有其他元素。所有其他元素(及其同位素)包过重元素都是在恒星内部核聚变反应产生的。而重元素如铀会自动衰变为轻元素,传统科学也是从决定原子核稳定性的核子间吸引力——核力、质子间的斥力平衡来解释元素的变化现象。元素变化现象貌似是孤立的,而上述资料中说地球变化经历了七个元素周期,那么意思是说对于地球这个弧簇,其子系元素变化是规模、整体性的?

……

      问题5、我近期也意识到应该以整体的眼光来看待弧,以最大的这个泡泡——类弧旋作为背景场,看其子系内的各个弧簇的变化,这个角度看一切似乎显得更合理。 这里就有一个最大最小尺度的问题,宇宙外层这个弧旋是作为我们所在的这个宇宙最大的尺度,那么最小的是系内子系中一个氢原子。而氢原子有大大小小不同的能阶,那么是否有最小能阶的氢原子,还是说可以无穷小下去?




Arcman 发表于 2018-7-22 01:43

无人知道这个所谓的“能”(The Can)究竟是多大,到底有多少。但至少现实世界中还有一个完全可以确定并不得不加以承认且值得信任和接受的基本事实状态:人活在能“里”,而非其“外”。换个说辞就是:人活在宇宙里,而不在活在宇宙外。宇宙决定了人的一切,包括其存在的天然合理性及其关于宇宙的全部意识图景。

宇宙是什么呢?弧学的定义是能量和物质的弧簇化体系。如此观念看宇宙,宇宙至少可被“撕分”为两层:一层是物质,一层是能量。

关于宇宙的物质层面——物质事物的结构及运动,现代科学已作了大量研究,成果丰硕。科学基于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也确认了能量与物质之间存有极其密切和可规则化的关联规律。然而,关于宇宙的另一层——能量,则仍有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却不能因为对物质层面的有所了解而被忽略掩盖或加以回避,这些基本问题是:


[*]能量是什么?
[*]能量的自然本义?
[*]能量有结构吗?
[*]能量的结构性是否可被形式化(几何方式)处理?
[*]能量与物质之间实际的物理性转化机制是什么?
[*]两者谁更优先?
[*]……

故此,不能充分认识和完备解决能量的存在问题,就不可能彻底地解决宇宙及其存在这一所谓的终级性问题。能量的问题是突破物质局限性的关键法门,甚至是不二法门。而“极小”问题正是谋求解开这一物质性“大”问题的窄门狭径,虽然艰辛异常,但不得不走。还好,基于当代粒子物理学实验所提供的大量物理事实,开锁解结的时候也日渐颇近了。

弧本论所研究的确实不是物质性问题。弧学研究自始至终都是关于自然能及能量的问题。弧学关于物质存在的种种推论和解析,仅仅是依据弧本论及原理对物质现象及其科学规律进行的“形而下”的一般性推演和机制化解析。那些通过实证哲学而获得的种种科学成果通常是被作为一种与弧推演进行比对的“可靠”素材。也因此,很多习惯于引用科学结论来佐证弧学真伪时而产生的极大困惑,既非弧的问题,也非科学问题,而是其“格式”问题——思维模式。简单地讲,就是戴着太阳镜看到世界与裸眼看到的世界不是一样色彩的,尽管那个不一样色彩的世界本身是全同的。看待原子及其以下的微观景象,也是同样的道理。

人们虽然无法对无穷的自然能进行“科学化”定义,但有办法给它简略地勾勒出一幅“画像”,这个“像”在弧学研究中就是所谓的“弧”。弧形式是能的“像”(绝对弧),自然也是与其一脉相承的能量的“像”(相对弧)。一旦脑壳里有了这个特定的“像”,也就可以进行抽象化的几何处理了,这可是人类这种天造之物的“独门绝技”。

依据弧理论,如果电(子)态构成了物质存在的世界线,那么,天然性原子结构以下的世界也就不再属于物质范畴了。事实也的确如此,亚原子世界正是能量的海洋。在那里,呈现出的不是物质规律,而是能量的结构性在物质时空场背景条件下的映射。牢牢坚守这一观念,才能稳步推进,进而完全明了量子理论体系中的种种“怪异”。量子论实用但不完备。完善量子论的自然原理,不仅仅依靠“极小”(核物理学),还必须依靠“极大”(天文学),两者相互加持,才有望更加逼近物理真实,但并非自然真实。

能量的基本形式是相对弧,映射在日常时空就是最平淡无奇的“波”。波的频率映射了能量的相对“大小”,也就是相对弧的相对“尺寸”。与平常物质时空观念不同的是,在弧观念中,波的尺度越小,其空间占位反而越大,或说力量越大(能量越高);反之,就越小占位、越低能量。譬如光、电、磁充斥了宇宙,而物质则不是。

弧论指出,电态是能量的交互渡让过程,记住:是过程,而非物质观念中可数化的实在性“质点”。日常经验中,电态只有三条路可走:要么发热变成光,要么感应变成磁,要么还是“它自己”。在亚原子状态,电态依旧还是这三条路数。不同的是,它被迫继续行走的这三条路不是天然的,而是人工的。如同宏观世界里拿一把大锤敲开一个一块石头那样,只不过微观原子这块“石头”(类弧构造)的能量结构性之“纯度”要远远高于宏观里的那块“石头”(弧簇构造)罢了。换言之,原子的能量结构性构造是天然条件下的最简状态,因为它就是圈定物质世界的那道终级性“墙壁”,打透了它,看到的就如同滴水惹波时那个波的“背面”。这也是为什么描述能量状态时必定采用函数方式的根本原因之一。因为能量不是物质,在以电态为唯一投射背景的天然限定条件下,没办法采用三维+一维的例行方式加以描述。只能是三维,即相对于一维度时间特性的定比化来定义与之相应的二维度空间特性的连续变化状态。量子论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还原了光、电、磁的原本特性,促其拥有了“挣脱”物质纠缠的可能性认知权力。珍惜吧,折了多少英才,花费了多少银子,才懵懂中触摸到了物质终级之门的小小门框啊!


(再聊):time:

Arcman 发表于 2018-4-8 02:19

先简要回复一下5个问题:


问题1、每当读到这一段都有在读《华严经》中无量大千世界的感觉,真是广大而深邃啊。上述阐述是说能态的“大海”中,有若干个独立的泡泡,即若干个双弧旋宇宙,这些个双弧旋宇宙是不会相互作用影响?绝大多数的泡泡“系内”是单层的,而有一些泡泡有了“肉身”呢,是什么导致这种不同的命运呢?

宇宙是一个“复合”构造,相对于人类,至少有三个正面:能、能量、物质。

“大海”中的泡泡指的是能隙,能隙生成源自能态的自发性。

能量是能隙“开裂度”或说大小尺度的描述。能量场是能隙结构性特征的描述。

这些生成的能隙,可以是单独的,也可以连续的或并合的,也即簇化的。无论如何,任何单一能量场或簇化能量场都必须遵循弧合的几何学规则。

初始化的能量场中是没有“肉身”的,“肉身”的出现一定要伴随着能量场的复杂簇化过程。生命是能量交互过程中的天然自发性产物,其本性乃自“天定”,其差异仅仅仅仅是因于能量场复杂簇化过程中能量交互流布的多样性。


问题2、为什么是双弧旋?这两个弧旋中的事件都是一一对应吗,在我们这个正弧旋世界出现秦始皇,那么另一个弧旋世界中一定出现过一个反物质秦始皇吗?

双弧旋结构不导生“多宇宙”学说。

双弧旋描述宇宙的能量交互的空间对称性和时间非对称性。双弧旋可以是“单体”,例如DNA双螺旋结构。也可以是“多体”,例如能量子的纠缠态。

处于同一个能量场的任意弧旋态都必定因同场而相互关联,除了耦合弧旋,但并非一一对应。


问题3、关于一个双弧旋宇宙的整体和局部的问题。弧理论认为,双弧旋宇宙和其系内子系通过电弧旋级联构成一个整体。关于弧认识论,我们之前也讨论过,人的精神把宇宙这个三维“几何体”看成了日常四维。但是对于双弧旋宇宙两个局部弧簇是何种方式级联,这个图景我还是想不清楚、看不明白。整个宇宙和其局部星系是怎么级联,星系和其局部恒星是如何级联,太阳和地球是怎样级联的,太空中飘的一块陨石,它又和谁级联的呢?

相对于宇宙整体,其内的任何局域都普适于传统的“四维”级联方式,即自体三维+宇宙一维。例如:生物寿命,就是自体三维+所处系统的时间一维(宇宙系统)。四维是个“点”概念之间相对级联概念。

相对于自体而言,其内只有“三维”,即空间二维+时间一维。还用生物寿命为例:肉体二维(前后)+生长一维(高)。生命的过程是能量场的演化过程。因为任何物质形态都不是孤立于其外界的,或说构成生命体的能量场不是能量的原发初始场(氢级电弧旋),而是多元素所组成的复杂弧簇,换言之,与自体“外部”是共生性关联在一起的。自体的生长一维被简并到了其“外部”的共享一维里去了。感觉上还是“四维”的。三维是“点”概念之内的相对级联概念。

能量场场内的电弧旋级联状态具有相对的空间“自由性”,譬如“太空中飘的一块陨石”。而能量场的场间级联则是空间非自由性的,譬如星系构造及天体轨道。


问题4、关于元素变化的问题。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论,我们的宇宙在刚刚形成时,其中的物质只有大约75%的氢和大约25%的氦,没有其他元素。所有其他元素(及其同位素)包过重元素都是在恒星内部核聚变反应产生的。而重元素如铀会自动衰变为轻元素,传统科学也是从决定原子核稳定性的核子间吸引力——核力、质子间的斥力平衡来解释元素的变化现象。元素变化现象貌似是孤立的,而上述资料中说地球变化经历了七个元素周期,那么意思是说对于地球这个弧簇,其子系元素变化是规模、整体性的?

宇宙,生生灭灭,消长不禁,无绝无休。

宇宙是由众多自发性能隙组成的。能隙的生成是宇宙变化的根本。也就是说,宇宙不是单源化的。宇宙随时都在多源化的“大爆炸”。

能隙的开裂生成、簇化并合以及回归消亡,最终都是以能量方式实现的。能量是能的“碎片”化状态。能量交互而成物。所以,物质层面看宇宙,万物归一是一种必然结论。

能量场的交互流布有两个矢向,一是光至磁,也就是趋于低能等,系统发热(红移),一切天然热体都是趋于消亡和终结(热力学第二定律?燃烧的恒星?等等)。一是磁至光,也即趋于高能等,系统发冷(蓝移),一切天然冷体都是趋于生成和发散(微波背景?地球的南北极?等等)。系统发热,使得系统内物质态凝聚变小(宇宙大塌缩?引力塌陷?等等);系统发冷,使得系统内物质态扩散变大(宇宙膨胀?宇宙死寂?等等)。当然,热和冷是个相对概念,这里借用是为了简化说明。

类弧结构中,时间轴相对于电旋平面(物质态的惯性平面)在量化时的数值比比值是 3:1,或说75%:25%。是否有点天然的“巧合”?

简单地说,元素以下的任何力,核力、斥力等都是天然能量场在人为性“破坏”后的自“修复”或“反弹”,是能量场自然原在性的明证。


问题5、我近期也意识到应该以整体的眼光来看待弧,以最大的这个泡泡——类弧旋作为背景场,看其子系内的各个弧簇的变化,这个角度看一切似乎显得更合理。 这里就有一个最大最小尺度的问题,宇宙外层这个弧旋是作为我们所在的这个宇宙最大的尺度,那么最小的是系内子系中一个氢原子。而氢原子有大大小小不同的能阶,那么是否有最小能阶的氢原子,还是说可以无穷小下去?

对于人类的“可视见”物质宇宙而言,其“大”、“小”边界都是氢元素。氢往下再分就是能量,不是物质了。

对于人类“可探测”的宇宙而言,其“大”、“小”边界都是能量(量子)。能量往下再分就是频率,从“1”趋于“0”,“0”即无穷,即能。

氢元素有“大个儿头”的,也有“小个儿头”的,这里的“大、小”概念相应于物理学中的能量“强度”。

作为物质存在的基础,元素是一个被物质观念“裂开”了的物理学概念。自在的天然元素是连续的,递生的,时空共轭的。

举个例子:锂元素没办法直接跳过氢、氦而自发性地直接从能量中生成。

再举个例子:譬如氢,氢元素的镜像空间共轭就是所谓的“氢气”。而氢元素的镜像时间共轭就是氦元素,氦元素的镜像空间共轭就是“氦气”。



时间关系,匆忙回复,见谅!供商榷。:)


Hufeng 发表于 2018-4-8 07:41

简洁而深刻!越来越有味道了

Arcman 发表于 2018-4-8 19:38

接着聊……

Mr Jupiter的问题实际上是关于“极大”、“极小”以及“如何关联”的问题。

先谈谈“极大”问题。


“站”在能域,用物质“眼”看宇宙整体会是什么样子呢?

形象上很简单,就像一坨肥皂泡沫!

其闭合态像这样:





其开放态像这样:





其表面状态像这样:

其边界细部状态像这样:



如何孕化呢?类似于这样:




其内部大尺度结构状态呢?像这样:




其内部局域系统结构状态呢?像这样:





这些都是类比图像。很好看,可惜我们的物质“眼”却看不到!

这些构造反映了宇宙能量场之间的相互关联状态。我们能看到的都是这些泡泡壁之间的交互、断续或延续。每个泡泡的内部都是“空”的,因为只有能量,没有物质。只有泡泡的泡壁是“实”的,因为串联起泡泡的唯一方式是电态。所以,深广浩瀚的宇宙才不是如此拥挤,它更多的是各种能量(波)而不是物质。这里很容易令人联想到宇宙处处充斥着氢的踪迹以及围墙一样的“微波背景”。

显现泡壁“实在”化构造的是物质形态。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物质是能量交互的过渡性中间状态。因此,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须臾不可停顿下来的。事实上,如果钻到物质内部,里面也是“空空如也”的。不是吗?电子(不是电子的轨迹云)和核子才占据了元素的几多空间啊?

泡泡壁就是众多的能量交互簇化“壳”结构规范下的能量交互流布构造——物质态,这也是为什么物质在宇宙中少得可怜的原因。这些流布构型,相互关联,仿佛是宇宙网,展现了物质“眼”中的宇宙构造。















New theory says dark matter is made up of mini black holes.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最新的网状宇宙模拟研究结果请参见:
迄今为止最详尽的宇宙模拟



(再续):)

Jupiter123 发表于 2018-4-8 19:56

   感谢先生的作答:D,对于问题3、问题5中关于如何在宇宙系统的大的类弧子背景下看元素和物体(即三维空间+一维时间),大致能体味到。
   对于问题1中“双旋宇宙与本体宇宙都是能态存在,双旋宇宙仅仅是本体宇宙中的一过性局域态,就好比大海是本体宇宙,泛起的一个个水泡儿就是一个一个独立的双旋宇宙。” 大海中的众多泡泡,这些个泡泡不是一个个独立的宇宙吗?我们人类所在的这个宇宙不是这些泡泡中的一个?还是说所有这些泡泡一起组成一个宇宙?

   就直观性来说,传统物质观较弧理论来说是易懂,原子结合构成分子,分子聚集在一起,成了花草树木、山河大地;地球是一个大圆球的的物质团块,水星、火星、金星、地球等绕着太阳转,形成了太阳系:无数个太阳系一起构成银河系,再可以想象若干个星系构成整个宇宙,都可以很直观的想出来。而用弧几何来架构整个宇宙的图景,实在有点想不出来,可能是哪里重要的关节还没理解透吧。真是大道至简,却难以悟到:'(

Jupiter123 发表于 2018-4-8 21:53

刚刚才看到了图片,真的很漂亮:lol

Arcman 发表于 2018-4-9 00:30

弧不难懂,也就四个字可以概括之:“万物寓弧”。理解上的暂时困难,应该是思维适应与习惯的不同吧。:)

作为物质本性的人类,其理性能力也是来自本性的一种本能。物质存在的基础是电旋态,是交互关联的连续性的体现形式。物质观的因果论和直观化的平直性空间等,也都是本性的内秉逻辑规定性所派生出的理性模式的必然性之表现。人于“物”中不知“物”也就好理解了。

学习是一种对思维习性的训化或格式化,一旦适应,也就同时建立了由此带来的思维惯性。破除这种惯性禁锢,也是人类理性创新的必由之路。很多人的理性活动,是在前人、众人、历史等已探明之路上的“行者”,常常在交叉口、边石、乃至路的尽头才会意识到“主见”的迷失和需要,及其重塑自我主见的艰难。

物质相对于能和能量的可数性,构成了物质观的知识前提。尽管这种可数性在实际物理世界常常是难以“计数”的。采用物质的可计数性来论证能和能量的不可计数性,是不成立的。这就需要引入基于物质本性基础之上的新模式。

这里,诚如苏轼的诗《题西林壁》写的那样:

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供商榷。:handshake

Arcman 发表于 2018-4-9 16:34

PS:关于“极大”条件下的灵性问题


对于多子系的整体宇宙而言,除非空间对称,否则就必定导致宇宙能量的多矢向演化。换言之:人智不可能是宇宙中“唯一”的理性方式。

如若空间对称,宇宙在时间矢向上就不可能对称。如此,就会在宇宙结构框架中形成一个“中心化”的局域。也因此,人智就完全有可能成为“唯一”的理性方式。

因为宇宙空间的不对称构造,将决定了地外智慧生命不仅仅是像人类那样需要水、氧气,阳光,也可以有其他多种方式。但需要满足诸如以下几个核心条件:

1、生命出现的第一前提基础是能量场的自建构性的含有电弧旋级联性闭合环的簇化构造。也就是说簇内的能量自循回通路。
2、其次,该闭环结构必须自发性管型化(闭合管型或开发管型)。
3、管型构造的能量输入端口与外部能量场必须能等级联适配。
4、管型构造的外部能量场必须是含有重金属的多级场构。

但如果宇宙空间是对称的,那就在“中心化”局域寻找人的同类就可以了。其余地方都是蓝移场,缺乏创生智能生命的物质基础。


这就很有意思啦!:D

Jupiter123 发表于 2018-4-10 02:29

      上述资料中写到的,双旋宇宙与本体宇宙都是能态存在,双旋宇宙仅仅是本体宇宙中的一过性局域态,就好比大海是本体宇宙,泛起的一个个水泡儿就是一个一个独立的双旋宇宙。每一个水泡(双旋宇宙)从其自身内部看,都有自属性的时空原点——始和终。一是“生发”,一是“灭亡”。
      一个是双旋宇宙,一个是本体宇宙,本体宇宙是大海,每个双旋宇宙是一个个泡泡。先生的意思是说,每一个泡泡是独立的宇宙,和其它泡泡不相干?还是泡泡会相互聚集,从而形成复杂的双弧旋宇宙?

Arcman 发表于 2018-4-10 03:06

“每一个泡泡是独立的宇宙,和其它泡泡不相干?还是泡泡会相互聚集,从而形成复杂的双弧旋宇宙?”


倍则相干,弗而相立。

泡泡有“骨”,可知难见。双旋有“肉”,其表难得 。寰宇独尊,其内分合。


供参考。:)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Mr Jupiter: 关于弧学理论的疑问与思考-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