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eagles

Mr Eagles: 读《弧的原理》的疑惑与发问(2)

  [复制链接]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发表于 2020-4-13 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天然能是“孤在”的,它也就只能“自己和自己玩”。

一个无穷量自己如何跟自己玩呢?这就要靠“有限量”的引入了。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

主题

140

帖子

140

积分

特邀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40
 楼主| 发表于 2020-4-13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对绝对弧认识属性的讲解更加深刻,数元、径系量元、弦系量元的划分也很明晰。


结合上述,伴随“有限量”的引入,推演将如何进行?
相应的几何形式、数理关系、认知属性又将如何演变?
这里静候一波更新,以便跟进学习、探讨和请教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发表于 2020-4-14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eagles 发表于 2020-4-13 16:25
先生对绝对弧认识属性的讲解更加深刻,数元、径系量元、弦系量元的划分也很明晰。

无穷性天然能在的“有限量”或有限性“表征”,即物质圈内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寻常“能量”。

物质圈内的能量和能在圈中的能量本质上是一个“东西”,区别在于感受方式及其物理性征的描述上。能量是贯通物质世界和能在世界的唯一性节点或说桥梁


简而言之,从物质世界“看”能量,它就是二维的、波动的、无穷的。从能在世界看,它就是三维的、惯性(静止)和有穷的。

例如“波粒二象性”,其所描述的正是能量介于“物质圈”(也可称物质象简称物相)和“能在圈”(也可称能在象,简称能相)契合之门(也是万物来由的时空之门)的“跨坎儿”效应。此类效应,在亚原子物理学领域比比皆是。

由上所述,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自然元素乃物相世界的最后一层“底裤”,再扯下去,就“出了”物象圈,“进入”了能在圈的表介层面。这个层面,相对于物相就是“负性对称或说反式对称

这种反式对称不同于物质圈中具备普适性的“正式”对称,反式对称是一种更基础的或说能在的结构性对称。物质圈中的对称性原理,植根于能量非对称条件下空间构造的结构性对称,或说正能对称。而反式对称,其实是基于空间对称条件下的关于非对称能量(时性)耦合在其结构层面的可拆分性,或限制性。

大白话的方式说:如果能的弧合1、2、3“合成”了时空和天下万物的话,那么,物的弧掰(开)也不过就是3、2、1的內秉性层级规范或极性规定。

引用中国的一句俗话:事不过三。


FYI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发表于 2020-4-15 04:13 | 显示全部楼层
纯能是不可见的。这和任何物相(特别是人)从未真正“瞅见”过光的道理一样。天天被光(磁)包围着,何以没见过它呢?这不奇怪。因为那都不是“相”,而是“相”。

虽然,能以能量的方式在物相世界“进进出出”,但进出有别。进去时必须参与系内耦合,来个合二为一的华丽亮相,出来时则必须脱离系内耦合,来个开一为二的暗淡退场

既然能量是不可见的,那么能量的这种合二为一和开一为二的“本事”是如何在物相舞台被“实实在在”地体现出来的呢?

可以完美演绎能量这种本事的东西,满宇宙里也只可以找到孤独且唯一的“演员”,这就是电能啊哈,有了光就有了物质世界。

严格地讲,被称之为“电能”的东西既不是能,也不是能量。它仅仅是能量的一种几何学变体,是能量的“杂化”方式。换言之,能量不能以其真面目在物质世界登台“裸”演,想出来显摆一下,就不得不“杂化”变形。很不幸的是,宇宙中的一切物质,统统是这一“杂化”形变的后继结果!

这里可以联想一个物理案例:电子跃迁(Electron transition)。

电子在跃迁时,玩的就是能量之间开合杂化的反式游戏。电子想离家出走,由小变大,就得吃点能量;想回家待着,由大变小,就得吐出点能量。这与能量合而入,开则出其实是一回事,只是叫法不同,类似于现代物理学中的能级跃迁(Energy level transition)。能级跃迁,除非解析的是严格倍律规制下的连续能级之级间转换,否则是很难标化处理的。


均等能量之间的弧合是弧子(绝对弧合子,能子),因为其弦和径在量元上全同,也就是说弧子的时间和空间也是全同的,因此,那也是看不见的东西。除非能量的非均等性弧合,这才可以导生出“杂化”的能量,而提供能量进行杂化的舞台,也是特定的,即倍律规制下的非对称构造——类弧子。换言之,类弧子构造表述二维能量相互间非对称性耦合的一般性“格式”。

类弧子构造的共轭轴是由两个二维能量形式的径相互逆向重合而来的,称类弧子构造的时间轴,其弦则相互垂交,称空间轴。于是,构成了类弧子的三维时空场。也就是说,类弧子构造的“内部”可由一维时间 + 两个一维空间所规范化表述。也由于组建类弧子构造的是两个非均等性能量单元,所以,两个能量单元之间的相互“同化”就必须是旋性的。

由此可见,类弧构造内任意的“点时空”都因为能量非对称性交互弧合的先决旋性而必定是非均同性的。通俗地讲,就是“架子”本身不拧巴,但其内的任意部分都必定是拧巴的。进一步把“拧巴”变换成“运动”,也就是说,一切物质在时空中的基本存在方式必然都是旋动的,绝无例外。

也由此可知,物质世界中的一切能量状态,其最高可感知形式是二维的。换言之,物质世界是基于非对称性能量之二维形式弧合结构之上的杂化体系,是一旋性的动态三维建制。

这就有意思了!作为物质属性而存在的人类,我们究竟活在几维?


“让子弹飞一会儿”……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发表于 2020-4-18 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举个例子:

CP对称(CP-symmetry)和CP破缺(CP violation)。

这是为了解释现实宇宙中物质为何多于反物质而流行的相互拮抗的物理理论,也为“宇宙是物质组成”的观点提供着思想依据。

CTP对称在传统物理理论中是显而易见的基础性学说。但随着近代宇宙学的发展,在“反粒子”层面与传统物理形成了矛盾。CP破缺不过是CP对称的类似于“镜像”的理论学说。两者密切关联,但又相互被“证伪”。

究其本因,还是因为人类头脑中过度经验化叠加而牢固占据理性中心的物质观在“作孽”。如果换一种思维方式,把万物看成是“另一种”更原初和基本的东西过渡状态或“中继”状态的话,两者之间的“矛盾”也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简单地讲:CP对称讲的是能量在时性(数性)非对称条件下的空间(量性)对称性。CP破缺讲的是能量在空间性(量性)对称条件下的时间(数性)的非对称性。本质上,是电能存在的內秉性质而已。粒子自旋的也是电能的内在秉性之一。


FYI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发表于 2020-4-19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谈两个古老而颇多争论的概念:“存在”与“实在”。

引入一个基本鉴别条件——时间和空间——来定义:

实在:一切以时空为存在条件的“存在”皆非实在。
存在:一切不以时空为条件下的“实在”皆非存在。

例如:物质,是“存在”而非“实在”。能量则是“实在”而非“存在”。

长期以来,“存在”= “实在”这一观念,极大地困惑着人类的精神思辨,究其因,是因为两者的逻辑基础既相互关联有彼此分立,两者间的分水岭即时间和空间。

实在与存在的关系:
相对于存在则更为基本和原始。实在性指的是自然本体的完全“自闭”性基础。一切存在的必“内”于实在,一切实在必“外”于存在。简言之:

实在决定存在。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发表于 2020-4-19 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实在决定存在”,玩一点文字游戏。

“在”,即空间性。“实在”和“存在”都有之,合并同类项后,仅剩下“实”和“存”了,也即时间性。“存”缺如了时间也就无所谓存之于“存”了。“实”则无论时间与否都实之于“实”。这是一个表意上的区别。

通俗地看,实在是时间和空间之“母”,存在是时间和空间之“胎儿”,时间和空间是“子宫”。换言之:能是母,物质胎儿,能量是胎儿的包衣。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发表于 2020-4-19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实在,表征着自然本元的绝对、唯一、孤立和无穷性特征。“能在”是与之对应的概念符。
存在,表征着自然本元的相对、兼容、连续和有穷性特征。“物质”是与之对应的概念符。


如此界定,是依据智能体存在的基本天然属性及其与能实在的关联方式。

如果智能体原本“存在”于能在域的话,人类就个个变成了“纯粹”能人,而无需千百年来如此孜孜不倦地追寻自然真理了。很可惜,尽管人类精神的本底冲动是渴望自身变成能人,以期实现驾驭自然自在之梦想。然而,智能体的本在属性却被牢牢禁锢在了物质域而存在,这是一切智能体,包括人类在内的“天命”。

这种物质性天命,构成了它与能在域之间存在着一道无可逾越的天然屏障。换言之,智能体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直接”感知到绝对性的能在,其认知的终极边界是时间和空间——能在域之相对有穷性在物质域的映射状态。这种“天命”的内在逻辑规定是非自洽性,或说“二元性”或“可分性”,或说自证破缺。

一个形象的比喻:人不能把自己揪起来。

面对如此困境,我们尚且缺乏一套服从于本性制约,或说基于本性基础之上的关于能域及其演化的理性工具。换言之,我们现时所用有理性工具及其历史性积累,都仅仅更适合于物质域,而非能域。也恰恰如此,当我们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徒涉到边际的界碑时,突感曾经得心应手的一切“老”工具仿佛都失去了其效力及功用,使人力不从心,深陷困惑

此刻的我们,在直面着人类自我的自在本性,直面着物质形态的天然禁锢。我们不得不面临超越!超越的基本特征时其“超(物质)验性”。

弧假说的提出,乃基于此述的一种尝试。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发表于 2020-4-20 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简单的入门途径:就是把一切物质形态,想象成能量海洋中一个个时空独立且彼此分立的“泡泡儿”。

这些“泡泡儿”既可以规则化的结社,也可以孓然化的独处。

把一切物质在空间投射中的时间图像串起来,从而构成宏观宇宙“全景”的是彼此之间的时间差异性,或称之为相对性。
把一切物质在时间投射中的空间图像串起来,从而构成微观宇宙“全景”的是彼此之间的空间差异性,或称之为量子性。


FYI 再聊。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

主题

140

帖子

140

积分

特邀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40
 楼主| 发表于 2020-4-20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eagles 于 2020-4-21 10:42 编辑

结合弧的视角,先生的论述很直观,解答也很详尽,基本上能够理解。
这里仍沿着《弧的原理》原著顺序请教。
接下来是相对弧,为便于请教将原文搬过来了。

相对弧:
图片3.png 图片4.png
如图3,曲线abc是弧的相对统一态。半径r是bc内在的形式规定;半径R是ab内在的形式规定。
依据倍律原则,R与r相对统一的数量形式是R倍于r,即内在相对统一于r。定义r=1,R=2r。
这一曲线的弧学定义称相对弧。ac线段是相对弧abc的形式投影,是相对弧的量形式。

求ac的量:
∵∠abO=∠O'bc=45°
△abc是一直角三角形,其直角边分别是直角△abO和直角△Obc的斜边。
依据勾股定理,代入r=1:
(bc)²=r²+r²   bc=√2  (bc)²=2
(ab)²=R²+R²   ab=√8  (ab)²=8
将ab与bc代入勾股定理:
(ac)²=(ab)²+(bc)²  ac=√10   (ac)²=10
依据倒数律求相对弧ac的相对数:
(ac)²=(ab)²+(bc)²  ac=1/√10  (ac)²=1/10

“2”是倍律的认识反映,即相对同一态。相对弧abc的相对同一态,如图4,即类梭子平面或静平面。
线段ac是两个相对弧的相对同一态的共同形式投影。依据倍律,其相对数是(1/√10)²,其相对量是(10)²,即数是10,量是10,遵从倒数关系。
因此,相对弧abc是弧统一性同一态的认识形式,是自然存在相对统一态的统一之数量反映形式,即十进制。
十进制的数学原理是倒数定律和倍数定律。

结合引文有如下请教:
先生在前述介绍绝对弧的时候,定义了数元、径系量元、弦系量元。
那么到了相对弧情形,如图3,定义了弧bc的径的量r=1;计算得出弦ac的量√10

问题一:
上述相对弧中弧ab与弧bc均为一个绝对弧,其数元是如何定义的?二者是否有别?
问题二:
引文中依据倒数律求相对弧ac的相对数。”
之前讲过,倒数律是绝对弧中径的量与弦的量的数量关系,那么这里能够使用倒数律的缘由是什么,
而求得的相对数ac=1/√10该怎么理解?
问题三
引文中“如图4,即类梭子平面或静平面。线段ac是两个相对弧的相对同一态的共同形式投影。依据倍律,其相对数是(1/√10)²,其相对量是(10)²”
之前讲过,倍律是弧线中的径弦关系,这里能够使用倍律的缘由是什么?

综合来看,想要求教的问题是:相对弧的认识属性及数量关系,先生可否讲解一下或者给些提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小黑屋|国际弧学研究会    

GMT-7, 2024-4-18 18:42 , Processed in 0.83334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