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2诺奖 | 如果没有银行……

[复制链接]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2 01: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22诺奖 | 如果没有银行……

原理 [color=rgba(0, 0, 0, 0.3)]2022-10-10 05:39
[color=rgba(0, 0, 0, 0.3)]Posted on 浙江
[color=rgba(0, 0, 0, 0.3)]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的大萧条,让整个世界经济陷入多年的瘫痪之中,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后果。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伯南克(Ben Bernanke)、戴蒙德(Douglas Diamond)和迪布韦克(Philip Dybvig)证明,为了更好地应对发生在经济大衰退之后的金融危机,我们必须防止银行的大规模倒闭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伯南克(Ben Bernanke)、戴蒙德(Douglas Diamond)和迪布韦克(Philip Dybvig),以表彰他们对银行和金融危机的研究。(图/Niklas Elmehed)


  关于银行的重要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和银行有着某种关系。我们的固定收入存放在银行账户中,当我们购物和消费时,可以选择使用如手机银行应用程序或银行卡等支付方式。许多人在一生中的某些时刻,都需要向银行贷一大笔钱,用于买房或买车等。

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除了出现一些暂时性的技术问题,银行所提供的这些服务都应该正常运作。但有时候,银行系统会部分甚至完全失灵,引发金融危机。如果那些重要的银行倒闭,借贷就会变得更加昂贵甚至不可能,房产和其他资产的价格会暴跌。这样的情况如果无法得到终止,那么整个经济将陷入一个失业和破产都迅速增加的恶性循环中。

既然银行倒闭会造成如此严重的损失,那我们可以不要银行吗?银行一定是如此不稳定的吗?如果是的话,这是为什么?社会能够如何提高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为什么银行业危机带来的后果会持续如此之久?而且,当一些银行倒闭时,为什么不能有新的银行立即崛起,以帮助经济迅速恢复呢?

上世纪80年代初,伯南克、戴蒙德和迪布韦克在三篇论文中,为这些问题的现代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

当2020年的大流行来袭时,各国都采取了避免了全球陷入金融危机的重大措施。今年三位获奖人的见解在确保这些危机不会发展成对社会造成毁灭性后果的新的大衰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一则有关储户即将取款的谣言,很可能成为一则自证预言。在最糟的情况下,银行挤兑可能导致银行倒闭。


  银行危机导致经济衰退  

1983年,伯南克在一篇论文中分析了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在1930年1月至1933年3月期间,美国工业生产下降46%,失业率升至25%。这场危机像野火一样蔓延,引发了全球多地经济的严重衰退。在大不列颠,失业率上升到25%,澳大利亚上升至29%。在德国,工业产量几乎减半,超过三分之一的劳动力失去工作。在智利,国民收入在1929至1932年期间下降了33%。各地银行纷纷倒闭,人们被迫离开家园,甚至在相对富裕的国家也发生了大规模的饥荒。直到3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才开始缓慢复苏。

在伯南克发表他的这篇论文之前,专家们的传统观点是,如果美国央行印更多的钞票,大萧条就是可以避免的。伯南克也认同资金短缺可能是导致经济下滑的原因之一,但他认为这种机制无法解释危机为何如此严重以及如此持久。伯南克指出,主要原因是银行系统将储蓄转化为生产性投资的能力下降。他的分析结合了历史资料和统计方法,揭示了哪些因素是导致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的重要因素。他发现,与银行倒闭直接相关的因素,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大萧条始于1929年的一次相当正常的经济衰退,但到了1930年,它发展成了一场银行危机。银行数量在三年内减半,其中许多是由于银行挤兑。当把钱存入银行的人,因为开始担心银行的生计而匆忙将存款取出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如果有足够多的人同时这么做,银行的准备金就无法应对所有的这些提款,它将被迫进行资产贱卖,从而可能蒙受巨大损失,最终可能导致银行破产。

对更多银行挤兑的担忧导致剩余银行的存款减少,许多银行便不敢发放新的贷款。相反,如果存款被投资在资产上,那么一旦储户突然想要提款,这些资产就可以被迅速出售。这些在获取银行贷款方面的问题,使企业难以为其投资提供资金,也给农民和普通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困难。其结果就是现代历史上最严重的全球经济衰退。

在伯南克的研究之前,人们普遍认为银行危机是经济衰退的结果,而非原因。但伯南克却认为,银行的倒闭是经济衰退发展成为深度的、长期的衰退的决定性因素。一旦银行破产,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关系就被切断了;这种关系包含了银行有效管理其贷款所必需的知识资本。银行了解借款人,有关于借款人把钱用在什么地方,以及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确保贷款得到偿还的的详细信息。建立这样的知识资本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而且当一家银行倒闭时,这些知识资本不能被简单地转移给其他贷款人。因此,修复一个失灵的银行系统可能需要多年时间,而在此期间,经济是无法良好运行的。伯南克证明,直到美国的州政府在最后为了防止进一步的银行恐慌而实施强有力的措施,经济才开始复苏。


  为什么要有银行?  

要理解为何银行业危机会对社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我们需要了解银行究竟是什么:它们从储户那里接收资金,然后将其输送给借款人。这种中介行为远非行使了机械的转移这么简单,因为在储户和投资者的需求之间存在根本性冲突。对于为了买房或进行长期投资而贷款的人来说,他们必须知道贷款人不会突然要求他们把钱还回来。另一方面,储户希望至少有一部分存款可以被随时取出用于意外支出。

社会必须以某种方式解决这些冲突。如果企业或家庭可以被要求随时偿还贷款,那么就不可能存在长期投资。这将带来毁灭性的后果。如果没有一个能够创造足够便捷和安全的支付手段的金融体系,经济就无法运转。想象一下,如果你每次去超市购物,都要用你房子的一部分来支付购物的费用,那会是什么状况?


戴蒙德和迪布韦克模型  

戴蒙德和迪布韦克则证明了,我们所描述的在这些问题,最好由结构完全类似银行的机构来解决。在1983年的一篇论文中,他们发展了一个理论模型,解释了银行如何为储户创造流动性,而借款人则可以获得长期资助。尽管这是一个相对简单的模型,但它抓住了银行业的核心机制——它为何有效,以及它为何具有固有的脆弱性,因而需要被监管。

这个模型建立在家庭对部分收入进行储蓄,同时需要能在他们想要的时候提取存款的基础之上。没有人预先知道是否以及何时会出现需要用钱的情况,且每个家庭出现这种需求的时间也不同。同时,还有其他的投资项目也需要资助。从长远来看,这些项目是有利可图的,但如果过早终止资助,回报就会非常低。

在一个没有银行的经济体中,家庭必须对这些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急需用钱的家庭将被迫提前终止资助项目,从而导致非常低的收益,只获得少量可供使用的钱。另一方面,不需要提前终止投资项目的家庭将享受更好的回报和更高的消费。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将需要一种能使他们既可以立即提钱,又不会导致非常低回报的解决方案。

戴蒙德和迪布韦克的研究解释了银行如何自然地充当中介并提供这样的解决方案。银行为家庭提供存款账户,然后把钱借给长期项目储户可以随时提取他们的钱,而不会像如果对项目进行了直接投资,却因提前终止损失惨重。与对一个项目进行直接投资相比,这些更高的回报得到了那些储蓄时间较长的,因此放弃了一些长期回报的家庭的资助。


  银行生钱  

戴蒙德和迪布韦克表明,这个过程就是银行创造流动性的方式。储户账户里的钱,是银行的负债,而银行的资产是由长期项目的贷款构成的。银行的资产具有很长的期限,因为它向借款人承诺,他们不需要提前还贷。另一方面,银行的负债期限较短,储户可以随时取出他们的钱。银行是一个中介机构,将长期限的资产转化成短期限的银行账户。这通常被称为期限转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银行的作用是充当中介,将短期储蓄引向长期投资。

储户可以用他们账户里的钱直接付款。这样,银行就“生了钱”,不是凭空创造,而是从它借出的长期投资项目中创收,银行有时因为“生钱”而受到指责,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这正是它们存在的原因。


  在谣言面前很脆弱  

不难看出,期限转换对社会很有价值,但获奖者的研究同样表明,银行的商业模式非常脆弱。比如,假如有这样一则谣言开始流传,说许多储户即将提现,而这些储户的数量超过了银行能应付的范畴。那么无论这则谣言是真是假,都会让储户开始急于到银行取钱,生怕银行破产。银行挤兑随之发生。为了能让所有储户取到存款,银行被迫提前收回贷款,导致长期投资项目被迫提前终止,资产被贱卖。由此产生的损失可能让银行倒闭。伯南克所展示的机制,表明引发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导火索,就是银行的固有脆弱性的直接后果。

戴蒙德和迪布韦克还提出了一种解决银行脆弱性问题的方法,也就是政府提供的存款保险。当储户得知国家会为他们的钱提供担保时,他们就不再需要在刚听说了银行挤兑的谣言,就冲去银行取钱。这就在银行挤兑扼杀在了摇篮中。因此,理论上来说,存款保险的存在让它永远不需要被用到。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国家如今已经实施了这类计划。


  银行监督借款人  

在1984年的一篇论文中,戴蒙德分析了银行承担的另一项重要任务的必要条件,那就是监督借款人,确保他们履行承诺

在现实中,大多数投资都有风险,而回报取决于各种因素,比如普遍的不确定性,以及借款人的工作表现究竟如何。借款人可以宣称投资失败是运气不好,来逃避还债。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声明破产就需要借款人付出高昂的代价。然而,即使那些工作出色、没有肆意挥霍的借款人,有时也会破产,这就给社会造成了不必要的成本。

戴蒙德在他的论文中假设,银行能够以一定的成本监督借款人。银行可以进行一项初步的信用评估,然后追踪投资的进展,许多破产就可以避免,社会成本也得以降低。如果没有银行作为中介,这种类型的监督将相当困难,或者成本高昂。所有直接或间接投资了一个项目的个人,都很难监督他们的钱是否真的得到了妥善的管理。而这个工作被委托给了银行。


  ......但,谁来监督银行  

但是,仍有一个困难摆在我们面前。如果银行在监督借款人,那么谁又来监督银行呢?在实践中,我们不能指望每位储户去了解银行是否“司其职”。戴蒙德的论文中的一个结论是,银行的组织方式,意味着它不需要由储户来监督

如果银行在监督借款人这件事上马虎从事,它就有可能在贷款上蒙受巨大的损失。因此,在储户无需监管银行的情况下,监督借款人是符合银行自身利益的。

即使银行尽职地履行了它的监督职责,它仍然会在一部分贷款上蒙受损失。但是,只要银行以一种负责人的方式管理借贷活动,大银行因此而倒闭的风险就很小。这是因为,一家银行会向大量借款人发放贷款。即使有少数借款人拖欠了钱,贷款的整体损失也会很小,并且可以预测。“不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理念,降低了银行贷款投资组合的平均风险。由于银行充当的是中介的作用,因此破产和监督借款人的成本就降低了。这对整个社会都有益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一家银行难免会在少数贷款上蒙受损失。但只要银行负责任地放贷,所有的贷款损失就会很小,并且是可预测的。

戴蒙德的模型解释了银行的存在如何让储蓄转移到生产性投资的成本(即所谓的信贷中介成本)的降低。这种成本的降低让更多具有社会价值的投资项目拿到了钱。如果许多银行同时倒闭,比如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期间,信贷中介成本则会急剧增加,甚至让大部分经济活动运转不周。监督需要知识,这种知识在银行倒闭时就会消失,而且它需要时间才能重新建立起来。也就是说,银行倒闭的后果不仅非常负面,而且可能带来长期的影响。


奠定现代银行监管的基础  

让伯南克、戴蒙德和迪布韦克如今得到认可的研究,对后续的研究至关重要,它们加深了我们对银行、银行监管、银行危机以及如何管理金融危机的理解。戴蒙德和迪布韦克提出的有关银行的重要性,以及它们的固有脆弱性的理论见解,为现代银行监管奠定了基础,其目标是创造一种稳定的金融系统。借助伯南克对金融危机的分析,我们也更深入地理解了为什么监管时而失败,知晓了后果的巨大规模,并明白了各国可以做些什么来阻止即将发生的银行危机。

21世纪初,在受监管的银行业之外,新的金融中介机构出现了,它们和银行类似,都是通过期限转换盈利。这些影子银行的挤兑正是2008到2009年严重金融危机的核心。戴蒙德和迪布韦克的理论研究同样适用于分析这类事件,尽管在实践中,监管并非都能跟上金融系统快速变化的本质。

研究无法为金融系统的监管提供最终答案。存款保险并不一定都能“如愿以偿”,它或许会鼓励银行进行高风险的投机活动,一旦出现问题,买单的就是纳税人。在危机期间拯救银行系统的需求,也可能导致银行所有者和雇员获得难以接受的利润。因此,关于银行资本的其他规则,还有那些限制经济活动中借贷金额的规则,都必不可少。我们必须分析这些规则的优缺点,并且研究这些规则如何随时间而改变。

究竟应该如何监管金融市场,才能实现它的功能,也就是将储蓄引向生产性投资,而不会造成反复的危机,这正是研究人员和政治家们一直纠结的问题。今年的获奖研究,以及在它们的基础上的发展,让社会具有更强的能力来应对这个挑战。它降低了金融危机发展成对社会造成严重后果的长期衰退的风险,我们所有人都能从中受益。

#创作团队:
译:原原
#参考来源: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economic-sciences/2022/popular-information/
#图片来源:
封面图/首图:Johan Jarnestad/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插图:Johan Jarnestad/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小黑屋|国际弧学研究会    

GMT-7, 2024-4-19 07:37 , Processed in 0.49527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