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地球内核的神秘振荡

[复制链接]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6-19 12: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地球内核的神秘振荡[color=rgba(0, 0, 0, 0.3)]

[color=rgba(0, 0, 0, 0.3)]Original [color=rgba(0, 0, 0, 0.3)]Takeko
原理 [color=rgba(0, 0, 0, 0.3)]2022-06-19 05:30 [color=rgba(0, 0, 0, 0.3)]Posted on 浙江
[color=rgba(0, 0, 0, 0.3)]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我们生活在一层薄薄的地壳之上,在我们脚下,内部深处的地球充满了谜团。

目前,还没有任何人类技术能够直接观测地球深处的模样,研究人员还只能通过各种间接的技术手段,推测出地球内部的状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地球内部结构的艺术家畅想图。(图/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 Flickr, CC BY-NC-SA)

尤其是在过去30年间,我们对地球内核的了解有了极大的发展。地球内核是一个冥王星大小的炽热而致密的固体铁球。科学家已经注意到,它在几十年间不停地移动和变化。

近日,一组科学家发现了地球内核振荡的证据,这与之前普遍接受的模型并不相符。他们发表在《科学进展》上的研究对地震数据的分析后得出,内核在1969到1974年的6年间改变了自转方向。这标志着科学家首次通过地震学观测,揭示了著名的内核6年振荡。


  确定地核自转的速度和方向  

1996年发表的一项研究首次提出,内核的自转速度比地球的其他部分更快,这也被称为超级自转,它大约每年旋转1度。随后的一些研究结果加强了内核超级自转的观点,但对它的自转速度的判断并不一致。

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同样注意到,在过去几十年间,地球的日长和地磁场呈现出了一种振荡的变化模式,因此有推测认为,地球内核的运动或许也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内核振荡”的猜想由此而生。但科学界在它是否可行的问题上一直存在分歧。

目前,科学家必须借助间接测量,来解释内核运动和变化的模式、速度,以及它们背后的原因。地震波是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地震波传播模式的变化,能够揭示出地球深处结构等许多方面的细节。

在新研究中,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波束成形技术,同时,他们选取了一段时间内进行的大型核试验,并对这些试验产生的压缩波进行了分析,其中就包括1971到1974年在北极群岛新地岛进行的地下核试验产生的波,还有更早一些在阿拉斯加群岛的安奇卡岛之下的核试验(1969年和1971年)数据。

研究人员原本认为,他们会在不同年份的核爆炸压缩波中读到相同的自转方向和速度,但实际看到的情况却截然相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内核振荡模型示意图。(图/USC Graphic, Edward Sotelo)

他们首先确认,地球表面和内核的旋转的确不一致,但也惊讶地发现,内核的旋转速度和方向也在不断变化着:1969到1971年内核的旋转速度稍慢,然后从1971到1974年,内核已经扭转了方向,向着另一个方向每年至少发生0.1度的次自转。

研究人员认为,这个新的内核运动模型同样也能解释持续振荡的日长变化(6年中正负0.2秒),这种增长和缩短的模式似乎与内核自转的振荡所预测的吻合。


  挖掘地球深处  

团队希望未来能找到更多足够精确的观测数据,和这些结果进行比较。

内核不是固定的,它在我们的脚下移动,这听上去就非常有意思。研究人员还希望回答的一个问题是,从更长期的尺度来看,内核是逐步移动的,还是说,它大部分时间相对于其他部分是锁定的?

同时,更多科学家还正试图了解内核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是更深入地了解地球的重要一步。

#创作团队:
撰文:Takeko
排版:雯雯
#参考来源:
https://news.usc.edu/200185/earth-core-oscillates/
#图片来源:
封面图:USC Graphic, Edward Sotelo
首图: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 Flickr, CC BY-NC-SA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小黑屋|国际弧学研究会    

GMT-7, 2024-5-3 00:52 , Processed in 0.45478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