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458|回复: 6

审美动机、审美意识及审美机制

  [复制链接]

5904

主题

6599

帖子

7159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59
发表于 2020-6-30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审美动机、审美意识及审美机制


人为什么审美?人为什么审美?人为什么审美?人必需审美吗?身同一个天地,人之审美为何却迥然不一?……

这些看上去复杂,其实也简单的问题,可以看做是一种广泛性自然生物界的本能遗传,是生物本性从无意识界转入意识界之后的生物学分化特性。大白话地说,是共享之欲独享之欲的分化必然。


审美是纯粹的人类精神效应。这种效应,始于本能欲望,华于自我意识,形于理性思辨。

审美首先是独享性的,其次才是共享性的。



再聊……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

主题

78

帖子

78

积分

特邀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78
发表于 2020-7-3 20: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知乎 下载 APP 审美是什么,究竟什么决定了我们的审美? 经常和别人在审美上出现分歧,那么究竟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审美?什么因素会影响到它? 关注问题写回答 49 个回答 一马三箭 一马三箭 你长大了,我死了。 审美分为两方面,文化因素和视觉因素。视觉因素方面是由审美心理学,物种基因等问题决定,有共性,趋同性,是诸多美术理论和技巧的基础,比如形态,构成等等。而文化因素则是三观,历史,生活方式,个人经历等等综合的结果,这里是爱恨情仇,是个性与选择。文化和视觉两者共同构成审美,视觉的存在使美术得以生存,延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美术可学,可会,能懂的重要基础,破除神秘的重要基础。 编辑于 2015-11-30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赞同 108 评论 更多回答 杜文 杜文 说几点: 0.关于回答的方式和目的,以及问题的引出。 1.美学史上关于审美趣味的一系列论述。 2.之前关于审美趣味的回答。 3.对于题目两个问题的解答。(事实上,其他的都是废话,看这条就足够了) 4.最后的扩展:关于趣味、趣味教育以及精神境界的培养。  我说说老师讲的和我学的。我不说一些小清新的话,也不说现实生活中的偶然事例,只说关于理论的事情,而当代美学最主要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只建立一个自圆其说的理论,所以在最后也说明了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般我们认为艺术是艺术家的天才、想象的创造,这种天才是我们无法通过规则来感知和欣赏的,而我们进行审美就需要一种特别的感知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审美趣味”。现代美学家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审美趣味一方面是私人的事物,另外一方面又是普遍可传达的呢?以及审美趣味到底是天生的/自然的/先验的(不同哲学家的不同表述),还是文化教养的结果呢?这两方面的矛盾。   正如 @金藥兒MAU 说的那样,莎夫茨伯利认为审美趣味一方面是天生的(先验的),另外一方面是文化教养的结果。但是一个问题在于,自然美只在康德美学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但是经过谢林和黑格尔的发展,自然美在美学领域完全的消失了,而人们对于自然的审美已经是很晚近的事情了,而且我认为自然是全美的,它不涉及具体的知识,并且这个也不是本次讨论的重点。(姑且假定经常和别人在审美上出现分歧的分歧点在艺术上) 我就在 @金藥兒MAU 说的基础上继续说。正如上面提到的,莎夫茨伯利首先在17世纪提出了关于审美趣味的构想,他认为审美趣味一方面是自然的一方面是受教育的结果(这是现代美学家的理论核心,不管是莎夫茨伯利、休谟还是康德都同意这个观点),而且他特别强调情感在道德领域方面的积极作用,这种情感判断或趣味判断是德行和美的基础,是形成教养性格的核心。 休谟主要论证的是,教养一方面是私人事务,没有人可以在评判艺术和美上有一致性,没有人可以有把握的区分出两幅绘画的好坏美丑,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趣味,相信自己的判断,对此进行争论是没有意义的,毫无结果的。另一方面趣味又是普遍的,谁都会辨认出天才的艺术作品与冒牌的假货之间的区别,而且一件天才的艺术作品经过岁月的洗礼和文化变迁的考验,我们依旧能辨认出来它是优秀的艺术作品。然而,对于趣味的标准休谟却转嫁到了理想批评家的身上,认为趣味的标准就是理想批评家的标准,我们只要有了真正的理想批评家,就可以引导出真正的趣味。修魔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或培养某种趣味。 康德对于休谟建立的那个依靠理想批评家的趣味标准并不赞同,在康德看来根本就不可能从经验上确立趣味的标准,因为康德明确的讲趣味判断当作审美判断,而康德关于美和趣味判断的构想中,最关键的是无利害必然令人愉快,无概念而普遍令人喜欢,康德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找到趣味判断的先验基础,即自然的主观合目的性和共同感。按照萨莫斯(David Summers)的分析,康德的共同感说明我们所共有的和可以交流的东西不再外部世界,而是在于我们之间感受的一致性,有了这种一致性,我们进行审美判断的时候就不仅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还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根据舒斯特曼的考察,康德一方面认为趣味判断必须建立在彻底的个人自由的基础上,但是在康德的文本中到处存在着个人自由与超个人权威的张力,例如想象力的自由和知性规则的张力。康德这里也面临着个人自由和社会权威的矛盾,更全面的说,是自然和文化间的矛盾。(题外话:其实我也说不明白康德。)但其实我们认为,自然和文化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场,趣味教育的作用就在于一种“减”文化的作用,处于一种解构与建构的张力之中。(同时在这方面有所论述的是:亚里士多德,哈奇森。)   更多关于审美趣味的具体论述可以参见我之前的回答。更高级审美的意义在哪? - 知乎用户的回答    由于题目的问题很少,我也不知道怎么切入,所以我只就问题做一下回答: 对于究竟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审美这个问题,我想引用布拉萨的三重组合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布拉萨认为人们对于景观的欣赏受三个方面影响:遗传基因、文化历史、个人发展,因此人对于景观的审美偏好取决于生物法则,文化规则和个人策略三个方面,三者不可以偏废。 对于经常和别人在审美上出现分歧的问题,我在上面的回答中已经有所提及。很多人的观念中认为,能欣赏诸如莫扎特之类的古典音乐的人趣味高,欣赏流行音乐的人趣味低。而在全球化的美学时代,我们认为,能同时欣赏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的趣味就是高级趣味,只能单独欣赏流行音乐或古典音乐的趣味就是低级趣味。我们欣赏艺术作品的意义就在于培养我们趣味之间的自由切换,改善趣味的方法不是说理,而是极力扩大自己的审美领域,从而突破文化上的习惯和偏见。而且后现代的生活或者美学,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的概念,我们应该容许各种艺术出现,并且供我们欣赏。 换一个角度,我们如何进行审美判断呢?可以参考弗兰克·西布利(Frank Sibley)的《审美概念》,嗯,我懒,就说一个比较重要的点,一个艺术作品是可以区分成审美特性和非审美特性的(或者叫艺术特性),对于艺术特性(artistic properties)我们需要学习技术、理论和历史知识,但是对于审美特性(aesthetic properties)则是和我们的趣味、敏感有关。一句话,前者是我们的审美鉴赏力,后者使我们正常的感知。 我目前的看法是,前者是可以争辩的,而后者是无法争辩的。前者是需要我们学习的,是可以用语言写出来的,后者必须要求我们自己去切身的经历,必须“在场”。    通过审美教育,我们不单单改变了我们的审美趣味,而且改善了我们的审美趣味,我们认为流行音乐的趣味和古典音乐的趣味不同,但是二者没有高低。从喜欢流行音乐到喜欢古典音乐,或者从喜欢古典音乐到喜欢流行音乐,就不只是趣味的改变,而是趣味的改善和提升。任何趣味的改变都是一种改善,因为在这种改变的过程中,我们的趣味变的越来越灵活和敏锐,我们的欣赏范围在扩大,精神的境界在提升,这个才是我们进行审美欣赏,审美教育和审美判断的目的。我们进行良好的审美教育,不是要强加给我们某种偏好,也不是要让我们去跟别人争辩,而是让我们在更广阔的领域更自由地做出选择。  PS:还有一些具体的讨论在 @金藥兒MAU 下面可以自行观看。 编辑于 2016-01-07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展开阅读全文  赞同 103 评论 Miss Young Miss Young 讲了这么久审美,大家有没有想过,普通人的审美本质是什么?    这些年涌起的“高级”和各种词汇,有关审美的话题不断进入我们的视线,氧相信,其实很多人在提到或者想到审美这个词时,一时半会也很难具象出一个特定的概念。那今天我们来讲一讲,对于普通人来说,审美的本质是什么?    一、休谟的审美情感论    以现实人为出发点,由于生长环境和教育体系的差异,我们当中的很多人都是经验派,社会经验,工作经验,人情经验,以及靠经历累积来判断自己适合什么妆容,服饰。经验派从心理学方向看,很多人对美的本质理解与情感是息息相关的。与此处有点相似道理的一句话,情人眼里出西施,也就是我们说的滤镜。比如蒋勤勤在综艺里说皇上像赵寅成。     仿佛一个铁杆粉丝对超喜欢爱豆的滤镜。      然而从更准确的角度来说情感从本质上讲是有关快乐和痛苦的感觉,这种感觉能让人辨别出道德上的善恶和情景中的美丑。因此快乐和痛苦不但是美和丑的必须伴随物,而且还构成它们的本质。马蓉,姚笛,白百何,产生负面新闻后,道德上从善到恶,大家对她们“美”的定义也发生了改变。     很多人对雪莉“美”或“丑”的认识也是因为此,大多数认为她丑的,与退团有关,与网上的性暗示有关。更深层次是这些事引起了审美者的不开心情绪。     这个被审美对象没有给人快乐的感觉,所以审美者反馈给自己,她不美。     当初娜扎也是这样,因为恋情随后在综艺上哭着喊冤之后,更多人说她不好看。比较常见的一句话,“我不吃她的颜”。     同样,很多人喜欢雪莉认为雪莉很美,因为她似婴儿的肌肤,魅惑的眼睛,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这一系列都给审美者快感,带来认同,带来喜欢。     据此休谟得出,美是依赖于情感,感受,这种情感不是心灵独立产生出来的,它必须以审美对象的性质为参照。也就是审美情感理论。美是对象物给予人的快乐感,美的本质是一种效应关系,一种主体对客体的情感。《如懿传》里的周公子为例,虽然这好坏参半,虽然光阴不再,但很多人依然觉得她很美。     这种审美情感论里的情感不是独立产生的,是依托参照物的性质,虽然客观上周公子容颜不再,但她曾经的灵动,演技的认真,和性格的随性自在,决定了人们对她的情感是好的,想起来是令人愉悦的。     二、深度解析    令人愉悦所以产生了对参照物美的认识,那为什么人会对一些参照物产生快乐的情绪?也就是说人认为参照物美的原因是什么?    1.同情理论    这里说的同情和大家平时理解的或许不一样。同情:我们在别人方面所观察到的任何情感和原则,我们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在自身发现与之平行的情感或原则。所以从主观上讲,很多时候我们认为的“美”是由同情产生的。《来自星星里的你》金秀贤,氧再没看这部剧时,觉得他真的不好看。单眼皮厚嘴唇。     看完剧之后呢?他简直就是氧心里的白马王子,想起他来脑袋里全是粉色泡泡。     因为剧里我们所看到的情感和原则,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平行的也感受到了同样的。比如他的温柔贴心,和我们生活中感受到的或想要的一样。比如他们的爱而不得,这又和我们揪心的一样。即使后期演员状态不好,很肿,星你的迷妹们!喜欢和眼泪可以一点都没少哦。反而更浓。     来个明确的,沈月出道争议挺大的,但在《小美好》时,争议没有现在高,就算现在争议大但她还是有很固定的粉丝基数。     沈月综合各种条件,确实只能算达到及格分数。但为什么她能出道能成明星能有那么多粉丝呢?氧认为,这其实就是对于普通人审美与同情心理关联衍生出的现象。     一般普通的长相,演的都是女学生校园剧。这是个很好引起人平行情感的点,谁都有校园时代,相貌平平,但也喜欢心里的男孩。沈月虽然平庸,但她不就是曾经大多数的我们吗?     2.效用理论    被审美者满足人的需要,从而带来快乐的感受,让人觉得它是美的。例如,大家说一个椅子设计的很好很符合人体美学。具象到人身上,我们以郑爽为例子,郑爽早期出道时的邻家女孩风,她一路蹿红,其实当时就长相来说她不算小花里特别出众的,为什么就有那么多人觉得她很美很喜欢她呢?     当时同组的小鱼,同样是甜美类的女孩,郑爽人气更高更受人喜欢,对比来看,郑爽是临家里带着倔强,另一位女孩只是甜美。重点来了,临家妹妹需要人照顾,但妹妹又很倔强呢?想保护她。      伴随着后来的恋情问题,整容问题,郑爽人气只增不减,粉丝忠诚度高的妖魔化,她作了一圈回来大家还是觉得她漂亮美丽,流量指数惊人。为什么?因为效用关系,她一些列的事形成了一种受害者情景,相对的呢?保护者,她能满足审美者保护的需要。审美者以保护她为快乐。不管她怎么样,能被满足这个效用的人都觉得她很美。     另一个今年夏天的流量担当杨超越,氧知道很多人认为她只是凭样貌出道,不公平,甚至有的人觉得她不好看。比赛时的低业务能力,爱哭的性格,依然不妨碍她的高热度和高支持率。     有一期氧记得很清楚,粉丝把她投到第一,讲话时她带着哭腔说:“我知道有人觉得我不合适,也有人不喜欢我,但我就要坐上去,因为这是我粉丝给我投的,随便你们怎么说”。从这里氧知道,她的走红大热并不单单只因为运气或长相。     第一,土创或土偶都是走养成系路线,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迎合了大众的需求。第二,杨超越对粉丝的反馈很好,可以说正中红心—完完全全满足了被审美者的需求。你们支持我,养成我,我只在意你们的感受,你们给我的我都牢牢拿住。这样所有感非常强,简单说就是自家人,情感上被这样满足,所以喜欢她的人非常喜欢,不喜欢的只觉得奇怪。     3.审美趣味    以上两种因素影响的审美观没有高低之分,但审美趣味—鉴赏能力,确实存在高低。也就是低敏感度的审美趣味,和高敏感度的审美趣味。同时审美趣味存在宏观上的普遍性:不同国家不同时代都能给人以快感的作品,比如潮流的轮回。港风,复古,朋克。关之琳的港风搭配。     郭采洁的港风,以及线下女孩追求的港风复古搭配。过去认为美的,现在依然认为很美很潮流。     审美趣味微观差异性:审美主体主观的心灵结构,气质,想象力的不同和客观因素会造成审美趣味的差异。比如,一些女孩非常喜欢图案丰富花园锦簇的服饰,哪怕这些服饰并不适合她。Gucci的花团锦簇。     New Celine Girl的简单冷淡。     或者一些女孩性格温柔却喜欢热辣的女明星,一些外放的女孩却喜欢清冷的人。这些都是审美趣味的差异导致。     审美趣味的敏感度存在高低,审美趣味敏感性低,也就是对参照物的反应迟钝。比如有些明星私服非常的可怕。但存在这样的高低差是合理的,因为生来就高敏感度的人很少,所以说低的也可以通过艺术培养,训练,和提高想象力来改变。     当然,高敏感度的审美趣味也是存在的,然而在文化艺术最顶峰时期,这样的人也是很稀少的。她们必须要有真知灼见匹配精确的情感,同时还要摒除偏见。这类就是艺术领域的真正裁判人,通过她们可以给美和艺术制定真正的标准,比如夏加尔的红色。     就到这里啦~希望每个人都可以突破情感的小笼子体会更高敏感度的审美乐趣~像倪妮一样会穿会搭美丽无边~     更多美学分析欢迎大家关注迷死氧的公众号:新氧(soyoung111)。  编辑于 2018-10-31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展开阅读全文  赞同 129 评论 金药 金药 当代艺术,绘画,日本艺术留学。尽管问。2020我仍活着哈 谢邀……这个问题非常的深刻非常的难回答,我记得似乎从古希腊到黑格尔康德都在深入讨论这个问题,在康德里,审美似乎与道德和善良挂钩。 审美似乎有先验的部分,也有来源于经验的部分。读书太少,没法回答。知乎有一些中大之类的哲学系的大牛,建议你找出来邀请一下,这不是学艺术的人能回答的问题,太难了。 _到目前回答的人还是以经验论为主,但是我要说你不用任何经验,比如你彻底失忆了,或者没经过任何教育的人在看到天空白云的时候也会感到美,这是先验的。不是你看过天空你才知道他是美的,而是你看到的一瞬间就知道他是美的。感受到天空的美是不需要任何经验的,这是审美先验的部分。 编辑于 2015-11-30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展开阅读全文  赞同 22 评论 查看更多回答 收起  大家还在搜 审美属性定义 审美对于人生的意义 审美名词解释 审美的定义和特征 社会审美的定义 审美的重要性 所谓审美就是 审美价值的三个特征 审美本质的理解 审美判断的基本特征 如何理解审美1500字 关于审美的议论文800字 论审美的重要性 电大审美判断的特点是 审美具有哪些特征 审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简述审美判断及其特征 审美对象是什么 审美要素包括哪些 审美的价值有高度吗 关于审美的议论文 审美具有哪几方面特点 审美具有什么特征 审美心理有哪些特征    相关推荐 审美及美学的起点探索_知乎 自亚里斯多德等先哲至近代牛顿为代表的数学物理体系,我们了解到人类文明体系的一个支流,这套体系关于现实建立了一... 有了这种对审美或美学的定义,从古代艺术到后现代艺术就找到了共同的密码,他们的不同仅仅是生活生产的环境资料的变...  审美有高低之分吗,审美有哪些分类?_知乎 审美这个概念很难去定义,毕竟有很大部分偏向感性,与所在的环境、时间有关,没有绝对的答案,只有相对的评论.如果想要理性地了解审美,那就应该去研究美学,像宗白华和蒋勋的美学著作都很不错,可以在理论上先精进.  如何从审美经验的角度解释“低俗”?_知乎 是啊,也只能从审美经验来说这事.因为经验可以给经验体验者各种结论,比如这样是美的那样是不美的……如果说美的范围,那就不好说了,美这个字,就像高这个字一样,是个相对的概念,是一种度的体现,丑,只是美的程度比较低,就像矮是...  美与审美对象的区别?美是什么?审美对象是什么?_知乎 「审美对象」是一个哲学/美学术语.它用来界定一类学术研究的对象,而且通常在美学范畴中比较有效.关于「美」的定义,在近代以前,是欧洲学术界(所谓的「传统美学」)反复争论的一个课题——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近代以后,并非「美」...  审美的意义在于哪里?_知乎 我自己的理论,之前回答中也说过.美是什么,美是人类处理大数据的方法.即使在计算机时代,有很多数据的处理,依然... 这些经验代代传承下来,就形成了美女的标准.这样的审美,是审美的出发点,也是美的来源,但确实相对低级.向高级过...  相关搜索 审美本质的理解 审美判断的基本特征 如何理解审美 论审美的重要性 电大审美判断的特点是 审美具有哪些特征 审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5904

主题

6599

帖子

7159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59
 楼主| 发表于 2020-7-5 02:05 | 显示全部楼层
美与审美不同。

美,是自在宇宙的完备性。是时间和空间的“模板”。

这种完备性相对于万事万物的具象世界而言,是超然的,或说形而上的。它透过一切具象存在而呈现其“点滴”,但任何具体而实际的具象存在又都不可能呈现出其“全貌”。换言之,它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直接规范而间接性的规范着宇宙万物,它是“躲在”时间和空间背后的“根由”。

审美,是事物差异性的“堆聚”。审美是自我非完备性的觉悟。

这种非完备性决定于自然条件下事物的所谓“独立性”,其根源在于时间叠加和空间离散。它是具象而确定的,或说是形而下的。任何物质存在,都被时间和空间所“锁定”,永恒的被困顿于时间和空间交织之中。任一自然事物实际上都是时空交织的“凝聚态”,进而由这些凝聚态的具象特征被“分类”构成了天然分布的物质系统。系统中的每一个成分都是非完备性的,系统化后便趋近了完备,但仍非完备。人类也是如此。简言之,审美是自然人类个性对共性趋同化的精神反射。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

主题

78

帖子

78

积分

特邀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78
发表于 2020-7-5 20: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考阅读:  

美感经验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杜文 14 人赞同了该回答


最近忙考试,简单说几句,以后再补充。 (10多分钟打的,没有检查,有语法错误顺过去就好…)

1美学上的问题都是没有最终结论的问题,它处于人们的讨论当中。不过对于我的结论来说审美经验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而是天人合一的,主客一体的。
2.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美,如衣服、设计品、广告……都不是审美,这个属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范畴,这种日常生活审美化追求的是一种平均美。我们只能将它局限于日常生活中,因为它不需要我们任何主观的努力就可以欣赏,而且具有很强的侵略性,以及极强的生命力。总之,它不利于我们对艺术的欣赏。

3.对于艺术的欣赏即审美经验/美感。对于一个艺术的欣赏,我们首先要有专业知识,把它放到“艺术界”中去考察,即要知道一个艺术的在艺术史上的上下文和创作手法。但是这个不是艺术欣赏,这个只能考察对于艺术本身的知识,而不是审美。(可以说这个是客观存在的)→这个可以看我之前在审美趣味中的回答。  

4.当我们确定一个艺术是艺术之后我们就进入了审美的状态。审美不是一种认识模式,而是一种体验模式,只有认识论的模式才强调主客观相分离,强调主客二分,只有这个才有主观客观之分。我们的审美经验是一种存在论模式,强调的是天人合一(叶朗先生语)。前者是一种“认识或理论的对象化把握”,后者是“具体生活的非对象”(哈贝马斯语)。 根据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现象学,审美经验要求我们“在场”。就是说:“审美对象是一种无概念状态下的自然呈现”,是事物本来的样子,扬弃了我们上一步所进行的思考。

“审美经验是主体在无状态下的逗留,是一种人生在世的原初经验”,因此审美经验不是主客二分的,而是天人合一的,在场的,现量的(王夫之语),是回到了人本身的样子的原初经验。 这整个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引用的一句话“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我们的审美经验就是人生在世的原初经验。

编辑于 2016-12-26



5

主题

78

帖子

78

积分

特邀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78
发表于 2020-7-5 20: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考阅读:   
更高级审美的意义在哪?
杜文 39 人赞同了该回答


说几点: 1.审美高低的问题,艺术高级低级的问题就是审美趣味高低的问题。
2.现代美学家的精英主义趣味观。
3.后现代美学家的多元化趣味观。
4.对现代和后现代的批判。
5.对趣味的看法。(对现代和后现代的反驳)
6.小苹果作为艺术的合法性论证。(啊,(。・`ω´・),这是个大问题只是简单说啊啊啊啊。)
7.一句话总结。
8.解决题目的问题。

5

主题

78

帖子

78

积分

特邀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78
发表于 2020-7-5 21: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考阅读: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050020/answer/70311915

更高级审美的意义在哪?

作者:杜文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按照我的理解,审美的最终需求应该是获得愉悦和满足。而且毋庸置疑的是,审美也是需要锻炼的。那么,如果一个人听小苹果就满足了,他需要锻炼自己的审美,去欣赏莫扎特吗?或者说,我们努力提高我们的审美,究竟是为了什么?

我没有贬低任何审美,任何事物的意思,这是希望和大家讨论一下关于审美的看法。



具体来说,我们不同意后现代美学的趣味无高低,也不同意现代美学的趣味观,而旨在建立一个全球化时代的趣味观。在此基础上,我们强调趣味有高低,这个趣味的高低不是古典音乐所代表的趣味和流行音乐所代表的趣味之间的高低。而是,能同时欣赏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的趣味就是高级趣味,只能单独欣赏流行音乐或古典音乐的趣味就是低级趣味。(与现代美学趣味观的区别在于量和质的区分)我们欣赏艺术作品的意义就在于培养我们趣味之间的自由切换,改善趣味的方法不是说理,而是极力扩大自己的审美领域,从而突破文化上的习惯和偏见。而且根据丹托的理论,当我们对艺术界的总体成员知道的越多,对任何成员的经验也就越丰富,当范围扩大的时候,欣赏的质量也就随之提升。

最后,讨论一下《小苹果》的审美合法性。如上面说的,我们强调趣味有高低之分,欣赏的事物越多越高级,我们欣赏艺术在于训练我们不同趣味的自由切换。那么小苹果是否有利于我们的审美呢?答案是:不利于。这就牵扯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小苹果是否是低级趣味下的艺术?答案是:不是。我们虽然承认流行音乐的合法性,但是《小苹果》作为“平均美”的代表,是不属于通俗艺术的,他是生活审美化的产物,这种“平均美”无需审美主体的任何努力就可以欣赏,而且他会主动地向人们发起进攻,且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这种“平均美”艺术只会扼杀我们的审美感悟能力。如果我们都欣赏这种作品,我们必将走到自己的反面,它是以美的名义扼杀我们的审美感悟力。   我们要做的是欣赏通俗艺术和高雅艺术,在这种趣味中自由切换,进而通过审美教育来培养个体的审美敏感和个性,通过真正的审美进行自我救赎,从而获得更大的“愉快”。 在阐述了理论之后,最后来说一下题主的问题。


编辑于 2015-11-02





5

主题

78

帖子

78

积分

特邀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78
发表于 2020-7-5 21: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Arcman先生的文章过于前瞻,引入一些当下的热点讨论,有助于理解先生的思想和观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小黑屋|国际弧学研究会    

GMT-7, 2024-3-28 04:02 , Processed in 1.36842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