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2、3、4——冲向宇宙!

[复制链接]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6-25 22: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2、3、4——冲向宇宙!

Original Takeko
原理 4 days ago


来自专辑
时空的秘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很多很多很多年之后,一艘来自另一个星系的飞船降落在地球。一组外星科学家从飞船上走下来。他们的任务,是调查这个名为“人类”的种族在这颗看起来不寻常的蓝色行星上有着怎样的历史。

他们利用特殊的技术,搜索出了一些特别的文件和资料,窥探到了人类历史的一角。一些科学家在收集的证据旁做了笔记,“人类为自己起名Homo sapiens,他们似乎是个非常具有冒险精神的物种。人类的大历史,仿佛就是一段不断突破空间极限的故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走出非洲……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人类对自身起源的研究在1987年迎来了一次重大的突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群遗传学家,测序了来自147人的线粒体基因组,这些人来自世界各地。细胞中的线粒体遗传只来自母亲。人类科学家发现,所有这些人都是一位女性的后代,据粗略推断,这位女性大约生活在约20万年前(外星人注:时间都以人类纪元计算)。一些人将这位女性命名为“线粒体夏娃”(Mitochondrial Eve)。

这是一项颇具影响力的研究。很快,它与其他一些发现一同被整合进了“走出非洲”的说法中。在那个时代,人类认为现代人是在约15万至20万年前的某个时期生活在非洲,随后从非洲出走,征服了全世界。

然而,这似乎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随着人类古DNA技术方面的飞速发展,有关人类起源的学说同样日新月异。人们开始发现,古人类的进化历史并非是一条简单的线,它甚至不能说是一棵“进化树”。在数万年前,与智人同时代的至少还有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等多个人属物种,不同人类物种之间的发展线交汇穿插,错综复杂。

人类真的是来自非洲吗?还是全球多地起源?“我们还得要找到更多证据。”外星科学家这样备注道,“但无论如何,人类从最初就和其他兄弟物种竞争,并最终赢得了胜利,占领了地球。这或许足以说明,从一开始,他们就是一个具有冒险精神的好胜物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走向太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种猜想被他们的另一个发现证实。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斯普特尼克1号卫星,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

这让外星科学家开始好奇:人类从什么时候发现引力的秘密的?

仔细想想,引力是相当复杂的。在地球表面下落的球与绕地球运行的月球,在本质上所受的力是一样的,然而看上去又如此不同。最令外星科学家吃惊的是,人类竟然发现了这个奥秘!

他们发现,早在17世纪,一位名叫艾萨克·牛顿的人就揭示了这两种看似不同的力之间的关系。牛顿把行星(和卫星)的运动和地球表面物体的运动联系在了一起。他用一个思想实验解释了这一联系,也就是著名的“牛顿大炮”。

牛顿在《论世界的系统》(A Treatise of the System of the World)中展示了这个思想实验。在18世纪出版的《论世界的系统》英文译本中有这样一张图,表明在地球表面移动的物体最终可能成为绕地球运行的物体。牛顿想象了这样一个场景:一发超高速炮弹从一座超高的山上被发射了出来,这颗炮弹的实际射程会比普通炮弹更远;如果发射得足够快的话,这颗炮弹甚至可以完全“错过”地球,进入近地轨道。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足够快是多快?人们借助了一些基本的物理知识来解决这个难题。“炮弹”在轨道上绕行时,引力充当了它的向心力。如果假设轨道半径约等于地球半径R,那么根据力的平衡,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也就是说,想要“炮弹”不会掉落回地面,那么它从炮筒中被发射出来时,速度至少要达到7.9km/s,这可以理解成人类走出地球的“最低标准”。它也被称为第一宇宙速度(v1),或者环绕速度

这个结果对于外星科学家来说并不陌生,但牛顿在他那个时代就弄清了万有引力这一点,着实让外星科学家吃了一惊。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冲出地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人类突破空间的尝试没有止步于发射环绕地球的卫星。20世纪中后期,不同国家之间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太空竞赛”,在那样的背景下,人类争相希望成为第一个走进更深太空的人。

1959年1月2日,月球1号发射,它成为第一个接近月球的人类探测器,也是第一个摆脱地球引力的人造航天器

理论上来说,“牛顿大炮”同样可以做到这一点。从能量守恒的角度,这个过程可以简化成:想要摆脱地球引力的束缚,就需要为“炮弹”提供足以抵消势能的动能,当两者恰好抵消时,就满足了“逃离地球”的最低要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个速度被称为第二宇宙速度(v2),或者逃逸速度。也就是理论上物体摆脱地球引力束缚,飞离地球所需的最小初速度。当然,在实际的发射中,情况要复杂得多。地球包含厚厚的大气层,因此还需要将阻力等能量损失纳入考量。因此第二宇宙速度只能被看作为一个等价的理论值。

“在基础科学的很多方面,人类的理解与我们几乎是一样的。”外星科学家写道。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走出太阳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从发射第一枚人造卫星起,“人类宇宙大航海”的时代就被拉开了序幕。人类不仅把宇航员送上了月球,还走向了太阳系的其他行星兄弟姐妹。人们认识到,如果“牛顿大炮”的速度再快一些,航天器不仅能摆脱地球引力,甚至可以成功逃脱太阳的引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由于太阳质量(Msun)比地球大得多,因此所需的逃逸速度(ve)也要大得多,这个速度至少要达到42.1 km/s。但“幸运”的是,从地球上射出的炮弹,本身获得了来自地球公转的初始速度(29.8km/s)。从动能的角度来看,只需要在第二宇宙速度的基础上,再摆脱额外速度(Δv = 42.1 - 29.8 = 12.3km/s)带来的动能就可以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就是第三宇宙速度(v3),也被称为太阳逃逸速度

“截至21世纪初,一个名为NASA的人类太空机构先后发射了5个向太阳系外进发的航天器,分别是20世纪70年代发射的先驱者10号先驱者11号旅行者1号旅行者2号,以及21世纪初发射的新视野号。”这也引起了外星科学家的好奇,“我们真应该找一找这些航天器现在飞到哪里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更远、更高、更深

外星科学家非常清楚,根据类似的原理计算,如果地球上发射的航天器的速度还能更高一些,那么它们不仅能摆脱太阳系的束缚,还可以摆脱银河系的引力束缚,飞出银河系。因为这正是他们从其他星系来到银河系的方式。这样的速度也被称为第四宇宙速度

但在21世纪初,人类对银河系大小和质量的了解还十分有限,根据当时的一些粗略的估计,等价的第四宇宙速度应该要超过500km/s。但对人类来说,这还完全停留在理论阶段。

不过,即使是在地球上,人类也没有停下脚步。同样在21世纪初,科拉超深钻孔已经达到了12263米的深度,按照垂直深度计算,它是当时达到地球最深处的人造物;迪拜的哈利法塔是当时世界第一高的人工构造物,高828米。人类探测器多次下潜到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超过万米深度,一批又一批的探险家征服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真是一个充满野心的物种。对人类来说,极限存在的意义似乎就是不断挑战极限。”


参考来源:https://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mg24532760-800-human-evolution-the-astounding-new-story-of-the-origin-of-our-species/https://www.wired.com/story/what-would-it-take-to-shoot-a-cannonball-into-orbit/http://www.spacechina.com/n25/n148/n272/n4785/c103466/content.htmlhttps://nssdc.gsfc.nasa.gov/nmc/spacecraft/display.action?id=1959-012Ahttps://www.smithsonianmag.com/smithsonian-institution/ask-smithsonian-whats-deepest-hole-ever-dug-180954349/#:~:text=The%20Kola%20Superdeep%20Borehole%20was,found%20at%20four%20miles%20down.
插图来源:Wikicommons/University of Oklahoma封面图来源:Pixabay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小黑屋|国际弧学研究会    

GMT-7, 2024-5-20 04:07 , Processed in 0.50718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