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恒星中心的电子被吃掉之后……

[复制链接]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4-5 20: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恒星中心的电子被吃掉之后……[color=rgba(0, 0, 0, 0.298)]

[color=rgba(0, 0, 0, 0.298)]Original [color=rgba(0, 0, 0, 0.298)]亨亨
原理 [color=rgba(0, 0, 0, 0.298)]2 days ago
[color=rgba(0, 0, 0, 0.298)]

[color=rgba(0, 0, 0, 0.298)]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宇宙中,遍布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恒星。不同大小的恒星,生命周期也不同,最终的结局也有所不同。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在一些大质量的恒星内部,元素(Ne)可以俘获在恒星核心的电子,从而导致恒星坍缩成中子星,并产生超新星

研究人员将目标锁定在质量为太阳质量8到10倍的恒星,这些恒星通常具有一个由(O)、(Ne)和(Mg)组成的核心(简称ONeMg核心)。核心中含有大量的简并电子,这意味着在致密的空间中含有大量电子,这些电子具有足够的能量来对抗引力,从而避免核心坍缩。然而,一旦核心的密度足够高,电子就会被同样存在于核心的镁和氖所消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艺术构想图:在恒星核心,电子被氖鱼吃掉。| 图片来源:Kavli IPMU

过去已有研究证实,一旦核心的质量接近钱德拉塞卡极限,镁和氖就会开始吞噬电子,产生所谓的电子俘获过程。但关于电子俘获是否会导致中子星的形成,却一直存在争议。为此,天文学家研究了一颗质量为太阳质量8.4倍的恒星的演化过程,并运行了计算机模拟来寻找答案。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通过一些最新的与密度以及温度相关的电子俘获率数据,研究人员模拟了恒星核心的演化,恒星的核心是由简并电子的压力对恒星自身引力的对抗所维持的。由于镁和氖主要吞噬电子,因此电子数量会减少,核心也迅速缩小。

电子俘获还会释放热量。当星核的中心密度超过10¹⁰g/cm³时,核心中会启动氧燃烧,并产生等铁族原子核。这时,温度会变得非常高,从而使质子得到自由并逃逸。在此之后,电子开始变得更容易被自由的质子和铁族原子核俘获,由于其密度如此之高,以至于内核在没有产生热核爆炸的情况下就坍缩了。

在新的电子俘获率下,氧燃烧会在稍微偏离中心的位置发生。尽管如此,坍缩形成了一颗中子星,并引发了超新星爆炸,这表明超新星是可以由电子俘获引发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a. 一个含有氧(O)、氖(Ne)和镁(Mg)的恒星核心;b. 一旦核心的密度变得足够高,镁和氖就会开始吞噬电子并引发坍缩;c. 这会使得氧燃烧开始启动,从而产生铁族原子核和自由的质子,并继续吞噬越来越多的电子,促使核进一步坍缩;d. 最后,坍缩核心的中心变成了一颗中子星,外层则爆炸产生超新星。| 图片来源:Zha et a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这些质量范围在8到10倍太阳质量的恒星会形成由氧、镁、氖构成的核心,ONeMg核心随后会通过壳层燃烧而增加质量,恒星则将继续演化。在这个后续的演化过程中,恒星的富含氢的包层会在一些机制(如星尘风等)之下损失质量。

这些恒星的命运最终有两种结局:假如它几乎已经失去了所有富含氢的包层,那么就会形成一个由ONeMg构成的白矮星;假如包层的质量损失很少,ONeMg核心的质量接近钱德拉塞卡极限,恒星就会如研究人员在模拟中发现的那样,形成一颗由电子俘获引发的超新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蟹状星云是中国天文学家在1054年就捕捉到的超新星残骸。1982年,Nomoto等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一颗初始质量约为9倍的恒星的电子俘获超新星引起的。| 图片来源:NASA, ESA, J. DePasquale (STScI), and R. Hurt (Caltech/IPAC)

研究人员认为,电子捕获超新星或许就能解释,早在1054年就被记录下的形成了蟹状星云的超新星特性。

参考来源:https://phys.org/news/2020-03-electron-eating-neon-star-collapse.html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3847/1538-4357/ab4b4b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小黑屋|国际弧学研究会    

GMT-7, 2024-4-26 13:44 , Processed in 0.57117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