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763|回复: 0

上帝是可以谈论的吗?

[复制链接]

5904

主题

6599

帖子

7159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59
发表于 2019-10-5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帝是可以谈论的吗?[color=rgba(0, 0, 0, 0.298)]

[color=rgba(0, 0, 0, 0.298)]谢文郁
哲学园
[color=rgba(0, 0, 0, 0.298)]Yesterday
[color=rgba(0, 0, 0, 0.298)]



上帝不在感觉经验范围内,因而不是感觉对象。上帝也不能在论证中呈现。论证必须有确定的前提;在论证中呈现上帝,等于将上帝存在置于某些前提基础上。上帝能否在情感指向中呈现于人呢?不同宗教关于上帝有不同的谈论方式。这里,我想通过分析基督教在这个问题的谈论方式来呈现一种上帝观。

基督教起于耶稣的一个宣告:耶稣从上帝那里来(因而是神的儿子),并把上帝(真理)向所有相信的人彰显。首先,耶稣的这个宣告的真值不能通过感觉经验来判断。如果我们知道上帝在哪里,而又看见了耶稣从上帝那里来,那么,我们就能判断耶稣的宣告是真实的。但是,没有人见过上帝,也没有人知道上帝居住地点。因此,我们不可能获得关于耶稣从上帝那里来的任何经验知识上的证据,从而也就无法判断这一宣告的真假。

那么,能否通过论证呢?犹太人的宗教领袖认为,上帝的旨意是通过先知来传达的;先知预言已经记载在圣经中了;因此,他们可以通过研读圣经来了解上帝的旨意。这样,只要他们认真研读圣经,他们就可以有根据地判断耶稣宣告的可靠性和真理性。在这个思路中,他们开始考察耶稣。当他们发现耶稣的有些说法和做法不符合他们根据圣经而来的知识时,他们给出判断,认为耶稣宣告缺乏真理性。因此,犹太宗教领袖最后否定耶稣宣告的真理性,并把耶稣交给罗马人,要求罗马人以反叛罗马的罪名处死耶稣。

犹太宗教领袖在这个问题显然犯了一个错误。上帝的旨意只能通过先知来传达。人只能在完全信任先知的情况下才能从先知那里领受上帝的旨意。对先知的任何怀疑都会导致人无法接受上帝的旨意。换句话说,人和先知的关系是建立在信任情感中的。缺乏对先知的信任,就无法从先知那里领受神的旨意。这里,当他们对耶稣进行先知身份进行辨认时,他们就已经和上帝隔绝了。先知是上帝派遣的下来传达旨意的;上帝以什么方式、派遣什么人、传达什么旨意等等,都是上帝自作主张。人除了信任先知,并接受先知的传达,并无其他途径能够知道上帝的旨意。因此,当人凭着自己的思想观念(建立对圣经的理解基础上)分辨并判断先知时,人只能接受那些符合自己的思想观念的“先知”。按照这种方法来审查耶稣,得出来的结论也是一样的。这便是他们拒绝耶稣的关键环节。

耶稣要求他的听众相信他,不要自作主张进行判断,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思路:没有人见过神;人只能通过先知来接受神的旨意;这就要求人相信先知。就传达神的旨意这一点而言,耶稣是先知。但是,耶稣在宣告自己作为神的儿子的身份时,强调了这个区别:上帝以前派遣先知时都是用自己的灵临到某人身上,并感动他说他要说的话、做他要做的事。说完做完之后,上帝的灵就离开他;而他就和其他人一样。但是,耶稣作为神的儿子,乃是上帝之灵进入耶稣,并永远不离开耶稣。耶稣从此只说上帝要说的话和要做的事。因为上帝之灵永远和耶稣同在,人除非相信耶稣是神的儿子,来自于神并传达神的旨意,他没有其他途径领受神的旨意。也就是说,在耶稣看来,对于他的宣告,人只能在情感指向中判断它的真理性。

因此,对于“耶稣是神的儿子”这个宣告,在逻辑上只能把它当作情态句来处理。按照我们对情态句的分析,它的真值分配是由情感来决定的。其分析如下:

“耶稣是神的儿子”是可能的;

“耶稣不是神的儿子”是可能的;

“耶稣是或不是神的儿子”是必然的。

在真值分配上,情感具有决定权。耶稣要求听众相信他的宣告,就是要求听众在信任情感中判断肯定命题为真。对于任何一个无法相信耶稣的宣告的人来说,耶稣宣告和他的生存无关。当然,他也就和耶稣所彰显的神的旨意无关。但是,如果人在听了耶稣的宣告之后,出现了信任情感,拥有了基督信仰,那么,他就可以在这个信任情感中通过耶稣直接接受神的旨意。对他来说,只要这个信任情感在他的生存中没有消失,他就在自己的生活中时刻仰望并接受神的旨意。于是,基督信仰主导他的生存方向,并在他的生活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

基督徒是在基督信仰中谈论上帝的。当然,这种谈论方式不是经验指称,因为上帝不是感觉经验对象。而且,这也不是概念推论。为了区别这种在信仰中的谈论方式和概念推论的不同,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柏拉图的理性推论式的谈论方式。

我们知道,希腊人在建立自己的城邦时,同时也为城邦设立保护神。人们在做出一些重大决定时要去神庙祭拜,以便得到神谕,按照神的意思去做。这种祭拜方式基于这样的想法,诸神的力量在人的力量之上,而人无法和他们对抗。如果我们的决定能够得到本城邦保护神的喜悦,那么,我们的决定就能够受到保护神的支持。这就是说,在祭拜神并按照神的意思去做时,等于是把自己的城邦命运和自己的事业性命都交给了神,让神来掌控。当然,其中有一种基本的信任情感,相信保护神是一定会帮助我们的。在“相信”中,我们把自己的判断权交给了神。神说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即使神所说的与我们自己的想法会不一样,我们也要去按照神的旨意去做。

柏拉图认为,如果我们所祭拜的是这样的神,则这个神必须是善的。如果这个神不是善的,他置我们的利益和生命不顾,而且不断地跟我们开玩笑,甚至捉弄我们,那么,我们祭拜他,相信他,按他的意思做事,那就等于自己损害自己。因此,从概念的角度看,神必须是善的,不会害我们的。反过来说,如果他做了有害于我们的事情,则他就不是我们的神。

神必须是善的。这个柏拉图命题是一个理性推论出来的结论。不过,对于人来说,神的善性是在什么意义上善性?比如,神让城邦在一场战争中失败,这件事是善的,还是恶的?对于本城邦的人来说,失败是一件损害城邦的坏事。但是,在诸神的力量较量中,这种失败是公平的事件。因此,如果我们对什么是真正的善缺乏认识,仅仅从自己现有的思想观念出发讨论神的善恶是没有意义。可见,柏拉图从概念推论的角度界定神是一件无法完成的工作。

我们无法在经验思维和理性认识中去界定神。基督教从一开始就要求在信心中认识神。在耶稣的宣告中建立起来的信心有这几点内容:相信耶稣是神的儿子;相信耶稣的应许,即:他必将神的旨意传给那些相信他的人;通过耶稣接受神的旨意,从而认识神。那么,基督徒在信心是如何界定神的呢?

神是全善的。柏拉图关于神是善的论证之所以陷入困境,乃在于柏拉图所理解的善是在判断中给出的;或者说,他是在判断中谈论善。所有在判断中的善都是某个善恶标准中进行的。一个善的东西必然有它的对立面(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人们关于善的判断也各不相同。在此为善,在彼为恶。而且,一个人在生存中可能出现善恶观念的变化。于是,对他来说,原来认为是善的事物,现在却认为是恶。在判断中,我们无法给出一个绝对的善。从这个角度看,柏拉图关于“神是善的”的论证就不可能是充分的。然而,在基督信仰中,神是全善的。人在信任情感中把判断权交给了它所指向的对象,因而这个对象必然是善的。人不可能相信一股破坏性的力量。在基督信仰中,这个判断权交给了耶稣。因此,对于基督徒来说,神必须是善的。神的善性在基督信仰中不是在判断中给出的,而是在接受中界定的。也就是说,神的旨意通过耶稣而进入人的生存,而人在信心仅仅是一个接受者。只要来自于耶稣基督的东西,不管在判断中是善是恶,它们在信心中都是善的。而且,虽然我们对神的善性不能完全理解,但是,神在基督的恩典中会把它们彰显出来。因此,在信心中,神是全善的。

神是全能的。我们可以有如下几种方式中谈论神的全能。我们在经验中可以看到,有些人力气大;有些人手巧;有些人勤快;我们能造飞机;我们能建房子;等等。我们可以把我们在经验中看到的这些能力都收集起来,累积全部能力,并在想象中把这些能力归给神。从概念的角度看,人关于能力的知识到哪个程度,神的能力就在哪个程度上。在这种界定中,神的全能的受制于人对能力的理解。神话故事所呈现的便是这样的神。这种谈论方式依据感觉经验(想象),但不可能成为感觉经验对象。另外,我们也可以做这样的推论:对于任何一种能力,总有比它更强大者;如此上推,必然有一种最大的能力;而且,它在各方面都是最强大的。这种能力便是全能。这也是哲学上讨论的全能。不过,这个推论的大前提是:A强过B,B强过C,则A强过B和C。但是,在许多情况下,A强过B,但不见得A强过C。因此,这个推论不能给出一个全能概念。

基督教关于全能的理解是建立在信任情感基础上的。信徒相信耶稣宣告,进而相信耶稣所彰显的神是全能的。在信任情感中的全能指的是:在人不能,在神都能。神的能力并不是一种与人的生存无关的能力。信徒关心的自己的现实生存状态。面对他们在生存中遇到的人无法解决的困境,他们就依靠神。他们相信神能够解决他们生存中遇到的所有难题。在信心中的神是无所不能,能够解决人在生存中遇到的一切困难。神和人在信心中的关系是神不断彰显自己的能力的过程。在任何时候,神的全能都意味着:首先,他彰显了他的能力的一部分;其次,他将彰显他的更多能力;最后,他将源源不断地彰显他的能力。因此,在信心中,神的全能乃是信徒的依靠。

神是全知的。人们很难在经验知识中谈论全知。即使“全知者”知道了所有的经验知识,随着经验世界的扩展,“全知者”的知识也将得到扩展。如果他的知识会发生变化,那么,他就无法持守他的“全知者”身份。也就是说,在任何一个时刻,只要是谈论经验知识,就总是有一些尚未到来经验知识;对于它们,全知者不可能知道。因此,人们一般不在经验知识中讨论全知者问题。人们也无法在论证中证明一个全知者。我们来考察如下论证:人们在生活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知识十分有限;同时,人们也能感受到有人比自己知道的更多。进一步,一定存在着一种更高的智慧,他比地球上所有的人都知道得更多。于是,我们推导出了一种比我们都知道的多的更高智慧者。他对我们来说是最高智慧者。但是,这个更高智慧者是不是全知者呢?——我们的判断能力无法对此进行判断。因此,无论在经验中还是在论证中,我们都无法有意义地谈论全能者。

对于基督徒来说,他们完全相信耶稣的全知者身份,不然就无法信靠他作为救主。假设这种情况,如果有一个人,在他的意识中,耶稣在知识上是有所欠缺的;而且,这个欠缺的部分可能正好是忘却了对他的救恩;那么,他相信耶稣这件事就很荒谬了。在完全的信心中,信靠对象必须是全知的。

而且,神的全知是在启示中通过信心而彰显于人的。神的全知对于信徒来说并不是一种与自己的生存无关的东西。如果是那样的话,谈论神的全知并没有什么意义。然而,作为启示的神,他要把自己的知识传达于人。我们知道,信徒在信心中成了接受者;正是在这信心中,神的知识(或神的心思意念)畅通无阻地进入人的意识中。对于信徒来说,他现有的理解结构无法理解神的知识。于是,在他的思想中,现有思想观念和神的知识是分离的,甚至是对立的。他必须使它们合并成一个前后无矛盾的思想体系。这个过程便是所谓的解构-重构过程。神的全知是在信心中呈现的;信心使人保持着接受者的地位;因此,这个解构-重构过程就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直到人的理解结构能够理解神的全知。

选自谢文郁《形而上学与西方思维》(第5讲第4节)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小黑屋|国际弧学研究会    

GMT-7, 2024-3-29 03:20 , Processed in 1.12257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