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2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同情到底是什么?

[复制链接]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2-1 06: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同情到底是什么?

哲思学意
[color=rgba(0, 0, 0, 0.298)]2 days ago
[color=rgba(0, 0, 0, 0.298)]

米德:同情的本质

选自乔治·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
赵月瑟 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编者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同情”这个词,同情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它是怎么产生的呢?米德认为,同情就是,一个人站在另一个人一边,采取他的态度对待特定的社会情境,扮演他的角色。积极的同情意味着该个体的确在另一个人身上唤起由他的援助所引起的反应,并在他自身唤起同样的反应。这种同情的局限性在于:如果对方没有反应,就不可能对他产生同情。
“同情”这个词是个含糊的词,一个难以解释的词。在人类中,同情出现在某人由自身唤起他正予以援助的个体的态度,亦即在某人援助他人时采取他人的态度。医生可能完全以一种客观的态度进行某项手术,并不对病人抱有同情。而在一种抱有同情的态度中,我们的态度在我们自身唤起我们正予以援助的人的态度。我们同情他,我们能使自己设身处地,是因为我们由于自己的态度而在自身唤起我们正在援助的那个人的态度。我认为,这是对我们通常所称的“模仿”和“同情”的正确解释。在我们的心理学里,当论述到“模仿”、“同情”时,总是以一种模糊的、未经定义的意义论述的。
例如,以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为例。孩子的语调是抱怨诉苦的语调,而父母的语调是安慰的语调。父母在自身唤起孩子接受安慰时的态度。这个例子也表明了同情的局限。对有些人,人们觉得很难予以同情。要同情某人,必须有与另一个人的态度相应的一种反应。如果没有这样一种相应的反应,人就不能在他自身唤起同情。不仅如此,如果那个同情者要在他自身唤起这种态度的话,还必须有合作,有被同情者的应答。除了某人自己对受难者的同情态度之外,他并不让自己直接采取那个人的态度。这种情境是一个人援助另一个人,而且由于这一点在他自身唤起他的援助在另一个人身上所唤起的反应。如果没有另一个人的反应,就不可能有同情。当然,人们可以说,如果这个人能表达他的痛苦,人们就能知道他必定在受什么苦。因而他使自己处于另一个人的地位,后者并不在场,但他曾在经验中通到过他,并根据以前的经验解释这个个体。积极的同情意味着该个体的确在另一个人身上唤起由他的援助所引起的反应,并在他自身唤起同样的反应。如果没有反应,人不可能对他产生同情,这表现了同情本身的局限性;它只能出现在一种合作过程中。不过,是在前述的意义上某人使他自己与另一个人认同。我指的不是黑格尔意义上的自我的同一,而是指一个个体完全自然地在他自身唤起某种反应,因为他的姿态就如对他人发生作用一样对自身发生作用。
对另一个体采取一种人类所特有的即自觉的社会态度,或者去了解他本身,就是使你自己同情地站在他一边,采取他的态度对待特定的社会情境,扮演他的角色,从而隐含地对该情境作出他明确作出或准备作出的反应;在你与他的姿态会话中,你以基本相同的方式采取他的态度对待你自己,并因而成为自觉的。人类社会活动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进行这些活动的人类个体之间的社会合作,而这样的合作产生于这些个体互相间采取的社会态度。人类社会赋予人类个体以心灵;而心灵的社会本性要求他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其他个体的经验地位,采取他们的态度。那些个体属于该社会,和他一起参与该社会所表现或进行的整个社会经验与行为过程。
现在我想用这一机制来论述宗教与经济的过程。在经济领域里,个体采取另一个体的态度,因为他正在向另一个体提供某种东西,并且,作为回报,在拥有剩余物品的个体身上唤起给予的反应。必须有这样一个情境,使个体把自己的物品作为有价值的东西出示给他人。注意,从他的观点看它没价值,但他使自己置于另一个人的态度中,那个人会回报他某种东西,因为他能发现它的用处,他在自身唤起另一个人为报答他的给予而采取的态度。而且虽然该物品对该个体没直接价值,从另一个体的观点看它却成为有价值的,第一个个体能使自己置身于他的地位。使得这一过程如此普遍的事实是,它所处理的是剩余物品,从该个体的观点看可以说是没有价值的物品。当然,它在市场上获得了价值,然后某人根据可以从它得到的东西为它估价。不过,使它成为一个普遍物的,是它没有被该个体本人直接使用这一点。即使他拿来的某个物品是他可以使用和用来交换的,但他必须把它看作为了得到某个更有价值的东西而准备放弃的东西;它必须是他不准备用的东西。我们直接拥有某物的直接价值是我们对它的使用,是它的消费;而在经济过程中,我们处理的是没有直接价值的东西。因此我们建立了一种普遍的过程。其普遍性取决于这一事实,即各人都把他不准备用的东西带到市场来,他用钱这种抽象物来规定它们,他用钱可以得到任何别的东西。正是这一否定的价值产生了普遍性,因为这样它才可能被移交给任何一个能够给他某种可用物作为回报的人。
在原始共固体中,所有人彼此间都有关系,这里剩余物本身并无意义。物品根据明确的惯例分配;大家分享剩余物。在这样的条件下根本不存在财富。对于工匠有某种报酬,不过不是那种形式的,不是可用于他想要得到的任何货物、以作为对他不想要的某种东西的回报的报酬。因此,交换媒介的建立是某种非常抽象的事。它取决于个体使自己处于他人地位的能力,能够看出其他人需要他本人所不需要的东西,看出他本人不需要的东西为另一个人所需要。整个过程取决于一个人把自我同他人密切结合;在不具有以构成语言的姿态系统进行交流,从而把自我置于他人地位这一能力的生物中间,不可能发生这种过程。于是,普遍的社会(虽然是高度抽象的社会)在两个方面存在,我在这里提出的是,从心理学观点看这些普遍社会的引入以及它们完成自身的趋势。如果不发展交流手段,人们便无法完成把货物带到市场的过程。表达这一点的语言是钱通过建立越来越多的经济手段以及经济程序所必需的语言机制,经济过程促使人们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一种略有不同的意义上看,普遍宗教的观点也是如此。它们往往用共同体规定它们自身,因为它们把自身等同于共同体中的崇拜。传教运动突破了这一点,采取了宣传的形式。宗教可能具有相对原始的特征,如伊斯兰教,也可能具有较为复杂的形式如佛教和基督教;不过它必然要完善包括在拯救他人灵魂、帮助支援他人这一态度中的各种关系。发展传教士,这些人是医生、艺术家,他们在共同体中建立各种过程,将导致对宗教态度所包含的那些东西的依恋。最早我们可在欧洲的修道院中看到它。在那里,教士们试图使他们自己成为艺术家。他们说明了宗教完善自身、完善原先以抽象形式存在的共同体的趋向。这便是我要描绘的一幅图画,作为对这里所阐述的这样一种自我观的一种有用的解释。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小黑屋|国际弧学研究会    

GMT-7, 2024-4-29 02:35 , Processed in 0.55469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