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Jupiter123

Jupiter:关于传统物理和弧学理论的比较认知-1

  [复制链接]

3

主题

91

帖子

91

积分

特邀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91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0 08: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Arcman 发表于 2018-11-10 05:57
任意能等规范系统(类弧结构)下的那些众多的自然物质状态(弧簇结构),其能阶是“游弋”状态的,它不仅要 ...

       系内能阶的游弋,我想到了先生之前的一个关于电弧旋量子化的表述。


       所谓的跨度等于类弧子的能差(光、磁两个极点之间的绝对能等之差)之空间集合态。也就是说,任一能差的空间场是由众多二维空间面集合而成(注意:各个二维空间面的相对于时间轴的旋角均不相同)。任意二维空间面之间的最小“间距”(或说时间“分割”)是该系统的基本量子单元。决定任意类弧子系统的量子单元的量刚单位是常数空时比,即0.0625。基于时空比基础量纲单位意义上的时间量子量是256,空间量子量是240。换言之,任意类弧子构造中的二维空间面的最大数量是240个,这240个二维空间面的集合所对应时间是由最多256个量子单位而构成。如果将此引入电弧旋的弧几何学状态,就是说除了单一电弧旋的自旋量是1/2未能包含在波函数之中外,描述一个静态电弧旋时,其空间量子数是240时,其对应的时间量子数就是256。通过对时空比的适当量纲转化,即可求得普朗克常数的精确理论值,进而可求得普朗克长度、普朗克时间以及所谓的普朗克质量等。

问题3  时间量子数是256要表达的意思是指,电弧旋线可分256个点状态吗?然后所谓游弋就是在这256个分立状态滑行,而表示能量的增减?

IMG_4599.JPG

5904

主题

6599

帖子

7159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59
发表于 2018-11-10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需要澄清几点:

1、这里谈及的“256”和“240”都是传统数学基础上的“数量”意义,而非弧数理基础上的“数量”意义。两者可通,但须转换。用传统数量意义表述的情况下,绝对数系的“1”等余根号2或其倒数。相对数系的“1”等于2的一次元。
2、时空比和空时比两者不同,对应的数系也不同。“时间”状态适用几何级数(等比级数)描述,“空间"状态适用于算术级数(等差级数)描述。

因此,"256”和“240”传统数学意义,可以理解成是采用了等差级数的量化方式描述了等比级数的几何形式。这是一中过渡状态,简明清晰的数学处理,有待建立于弧数理之上。

例如:
256平方根处理后 = 16,类弧子结构中与时性轴的量“16”相对应的空间量应该是“15”。如采用等比处理,240的平方根结果是15.491933......。


问题3  时间量子数是256要表达的意思是指,电弧旋线可分256个点状态吗?然后所谓游弋就是在这256个分立状态滑行,而表示能量的增减?

粗略地讲:是。也就是说任意单层能等条件下的孤立系统的系内能阶意义上的可分性是被结构性所限定的,换言之,限定性能等不具无限可分性。

但现实世界中,能等状态是全息性的,譬如所谓的上述“256”个能阶中的任意一个“阶”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独立的能等系统,也具备其自我系统条件下的新的“256”。这点可以借喻于分形几何学的分形原则。

理解和应用弧原理常常有一个被无意识地忽略的习惯,容易陷入“具体像”或说“实相”而漏掉“像中像”或说“虚相”。这里有点象描述旋性空间时的实数与虚数的关系。



,匆匆,供参考。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4

主题

6599

帖子

7159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59
发表于 2018-11-10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数学中的“数”的量定义之数,与“量”的数定义之量是同质化的,或说是完全对称的,“数”和“量”在两者形式学上没有区别,即通常情形下的“点”。“点”既是“数”和“量”的归一化形式定义,也是其哲学上“有”和“无"的形式定义。

传统意义的“点”,其时空必须是连续的、相互依存且不可拆分的“浑然一体”。在传统“点”的哲学意义里,时间和空间是存在的前提,或说“点”具备现实意义的前提。涵纳了如此这般的外在内秉性状的“点”,在对应于宇宙中的广延特征时,就是物质形态。传统“点”的无论哲学意义抑或几何学意义,其所对应的自然底物即物质存在,简言之:物即点

基于此而言传统几何与弧几何有着极大区别。弧几何中没有“点”概念。只有能态的维度描述:

绝对弧 = 0维度,可记作 2的0次方。
绝对弧的弧合,导出:
相对弧 = 1维度,可记作 2的1次方。
相对弧的弧合,导出:
弧面 = 2维度,可记作 2的2次方。
弧面的弧合,导出:
弧子 = 3维度,可记作 2的3次方。

这里的“2”不能等同与传统数学概念中等差性质的“2”。弧几何学中,它更表征着弧形式相对于认识主体内秉性质而言的非对称性。也就是说能态在数和量、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几何非对称特征。弧几何是通过引入且令其作为时间的自然底物而创建的一套关于空间存在的几何体系。它是通过“直”的时间坐标来考察“弯”的空间状态的数理解析体系,是一种把认知本性放归其自然“原位”而非宇宙中心的思辨模式,是一种“避开”认知主体天然本在特性干扰的、超然于一切物质形态为认识基础的世界观观念。弧逻辑及其方法体系,既完美地包容了相对论和量子论,也合理地解释了物质现象。


简言之:是把人类习性中的“平直”扭“弯”后的宇宙观。

这恐怕也是思考时最不习惯、有悖直观和容易导致逻辑混淆甚至矛盾的地方。

供参考。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4

主题

6599

帖子

7159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59
发表于 2018-11-10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Jupiter123 发表于 2018-11-10 04:07
Arcman先生的回答总如让困惑的人在寒夜中找到一堆炭火,让人感受到真理的“温度“。不过不仅仅有温度 ...

问题2 、何谓能等没有区别,各属能阶不同,比如说液氢变成氢气,是指其弧旋线变“长”了吗?

抱歉,可能是我语焉不详。

这里的“能等”没有区别指的是任意的“孤立”型能等系统,其系内各个能阶相对于该系的本地能等是同源性的。

不同的能等系统表征着不同的事物,如果考察两个以上事物的可比性,就需要引入背景性的参考能等系统。譬如考察液氢转化成氢气时,通常特指的参考系是所设定的试验条件。如若考察地球气象中的水变蒸汽,地球的能等系统将成为必要的背景系。

无论如何,具体物相间相互关联的要素是能阶,或说对应能阶在相应能等系统内“所持”能量的多少(大小、高低)状态。能阶游弋如果发生在同一能等系内,则不会引发系统构造的变化,也即不会引发表征着系统能阶“一体化”关联特性的电弧旋线发生“长”或“短”的变化,变化的仅仅是被考察的那个能阶自身在电弧旋上的位相状态。除非能阶游弋发生在“系外”。


供参考。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3

主题

91

帖子

91

积分

特邀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91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1 08: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Arcman 发表于 2018-11-11 14:42
问题2 、何谓能等没有区别,各属能阶不同,比如说液氢变成氢气,是指其弧旋线变“长”了吗?

抱歉,可能 ...


      考察地球气象中的水变蒸汽,地球的能等系统将成为必要的背景系。
       物相变化是反应所处能场能阶的变化。



       我们日常经验观察到一滴水什么情况会变成水蒸气的,如太阳光照射会达成。那么日常一滴水变成水蒸气,意味着是地球能场的能阶变化,而不是指这滴水的弧簇对应发生的变化?
        

5904

主题

6599

帖子

7159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59
发表于 2018-11-11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日常经验观察到一滴水什么情况会变成水蒸气的,如太阳光照射会达成。那么日常一滴水变成水蒸气,意味着是地球能场的能阶变化,而不是指这滴水的弧簇对应发生的变化?


太阳光照射”问题中实际上包含着两个层面的问题:

1、巨系统:
试想着把整个地球作为太阳规制下的能等时空场(太阳系),也即一个类弧子构造系中的某个电态存在,承载则太阳场中的能等高低“两端”间的能量转渡和转递(能阶游弋),大时段(如完整的南北回归,或说年)上看就是地球气候状态或说其呈现出的季节性变化。譬如大气温度的升降,海水温度的变化,雪线的消长等,这些物相变化通常是缓和渐进的。巨系统系内能阶游弋所左右和影响的弧簇化系统(如地球),其原发效应首先是透过簇化系统的基态能量状态的改变而呈现的,其次才是透过簇化系统内部的次级簇化(微系统)的继发性效应而呈现的。

更大的时间尺度上看(或说更基础性的能等状态),譬如地球冰期,其实是太阳系自身的能等基态变迁所导致的结果,这种作用来自于太阳系外,而非类似于太阳系系内作用所引发的行星季节性变化那样。

2、微系统:
这种相继作用的扩散链条,如果能量足够或说作用持续够久的话,将一直延伸到微系统的原子层面,并在原子层面与巨系统所对应的能等构造体系的基态能层面之间,相互构成一个系“内外”之间能量循环的“闭合"状态——电弧旋闭合态。自然状态下,其效应表现在物相方面,将是全面的、系统的、持续的、叠层的、往复的、多重性的、闭合循环的。


所谓的“物相”,首先是天然本在的,其次才是人工可适度操控的。俗里说就是:人做不了天不做的事。



供参考。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4

主题

6599

帖子

7159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59
发表于 2018-11-11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几个元素的弧结构,作为参考:


1、氢:
1-1.jpg
王勇博士提供


2、碳:
2-4.jpg
王勇博士提供


3、未命名(第126号):
6-64.jpg
王勇博士提供



注:氢结构图中黄点之间表示系统的能等区间。绿色和紫色表示电子云的边界轨道。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3

主题

91

帖子

91

积分

特邀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91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1 20: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Arcman 发表于 2018-11-12 08:41
发几个元素的弧结构,作为参考:

     地球弧簇在太阳场中的能等高低“两端”间的能量转渡和转递(能阶游弋),是地球四季变化的原因。太阳系自身的能等基态变迁导致地球冰期的产生。

       先生关于四季和冰期的讲解非常地精彩。关于大冰期理论非常多,有的认为太阳运行到近银心点区段时的光度最小,使行星变冷而形成地球上的大冰期;有的认为银河系中物质分布不均,太阳通过星际物质密度较大的地段时,降低了太阳的辐射能量而形成地球上的大冰期。但均不如弧阐述地透彻。


        问题5. 关于太阳和地球运行关系,传统科学描述的图景和弧描述的图景不一样,弧学描述的图景能否做一个阐述?


IMG_4604.JPG
IMG_4608.JPG

5904

主题

6599

帖子

7159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59
发表于 2018-11-11 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题5. 关于太阳和地球运行关系,传统科学描述的图景和弧描述的图景不一样,弧学描述的图景能否做一个阐述?


简要谈几句。

解释的原理不同,看起来却很类似。传统描述是依据测量(经验)而组织出来的图景。弧描述则是几何逻辑推导出来的图景。先介绍几个相关的弧几何概念。

类弧线:
所谓“类弧线”是相对于“弧线”而言的特定弧合结构。类弧线相对于类弧子构造中弧的对称态连续态结构而言的非对称连续态。弦ac的传统量化数值是根号10。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类弧面:
类弧线的弧合状态,其共享弦(黄道)的传统量化数值是10。
类弧面结构示意图.png

弧波子:
两个类弧面的弧合,称之为弧波子,简称波子。也因其相对于弧合中轴的非对称性而被称之为动子

类弧线表征的是任意能等系统中能阶集合的几何形式。换句话说,就是能等系统“两级”间能量转渡的几何图像。这中图象牺牲了能阶的“量子化”特性,代之以任意“质点”的连续运动状态。参考下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注:该图取自网络,并非弧几何的规范图例。需要想象旋转着的不是一个圆,而是类弧面。“点”之间可以想象为“能阶游弋。虚线轨迹可以想象成围绕太阳(T线 = 类弧面共享轴)运行的地球轨道。


弧波子与传统地球态的比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由共享轴(共享弦)的量化数值可知,任意单一能等体系中,均等性分割的最大数量是10,或说九个均等化能阶分割,或说九个空间性分割。这也意味着包括太阳在内的10个“质点”系统。每个“质点”也因由各自承担的能量转渡规模不同而“体积”各异。由此可以联想和考察很多传统观念中的恒星系系内运动,于此不再一一赘述。



供参考。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3

主题

91

帖子

91

积分

特邀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91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2 08: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Arcman 发表于 2018-11-12 08:41
发几个元素的弧结构,作为参考:

      按照原先的定义,能等:能的径向序化。能阶:能的弦向序化。能差:能等序化之量纲。能量:能阶序化之量纲。
      看氢元素的模型图,也就是一个类弧子结构,2个黄色点应该是光极和磁级,它们之间不是能阶吗,怎么又说能等?能阶和能等不是同一概念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小黑屋|国际弧学研究会    

GMT-7, 2024-3-28 05:24 , Processed in 2.22379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