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2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设计的进化,或退化

[复制链接]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8-17 04: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设计的进化,或退化[color=rgba(0, 0, 0, 0.298)]

[color=rgba(0, 0, 0, 0.298)]原创: [color=rgba(0, 0, 0, 0.298)]Nod Young NodYoung
[color=rgba(0, 0, 0, 0.298)]3天前
[color=rgba(0, 0, 0, 0.298)]

这是 Nod 于2018年7月23日,在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当地科技和当代设计——国际平面设计杭州论坛”上的演讲实录。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我叫 Nod,很高兴今天受到邀请,来和大家聊一聊关于“科技”、“科技”对于未来生活方式的影响、以及在科技带来的“扰动”背后,我的一些个人思考。

今天的话题会是比较轻松的,而我,也是带着一个纯粹的设计师身份来跟大家分享。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都读过一些经典著作,可以说它们也是进化之后的一种结果。从元代戏剧到明代小说,文学一直变化发展,直至今天。也许有人心里感到不适,尤其是当面对“文学已死”这样的观点时,应该清楚:不是文学的寿命已尽,而是时代和环境变了。文学没有死去,而是转型成为另外一种载体,是网文、是影视剧本、是朋友圈中转发的文章,在新载体中它们的阅读量还是巨大的,要比以前读书的人还多。而被替代掉的传统文学作品对于今天的人来说,有点不合时宜了,比起小视频来,它不那么好看了。因此,我想这算不上是一个真正令人沮丧的消息或者事实,它只是属于这个世界正在悄然发生的改变之一,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去发现这些变化,继而适应,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第一个小故事。

有关“进化”与“退化”的问题,我希望在场的每个人都能想一下:无论是“文学已死”这样具有争论性的命题,还是从严肃文学到网文的转变,以及对微信、微博这些新媒体平台的广泛应用,它们的出现到底属于进化还是退化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同样的问题和思考,下面我们再看一个比较有趣的话题——动物武器。

我们知道,动物,包括人,都有自己的武器。人的武器是什么?可能是我们的拳头,也可以是我们的脚,我们借助它们使用暴力,制服他人。并且,因为人是高级动物,所以发明了刺刀、手枪、甚至原子弹和生化武器……人真的是非常聪明,能够让新式武器层出不穷。而动物,对应它们与生俱来的“武器”,简单来说可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进攻型的;另一种,是防守型的。防守型的动物相对都比较呆萌可爱,如:乌龟、刺猬……防守就是它们生存的“武器”。进攻型的动物比如:蜜蜂,它将蜂针做为“武器”,在面对危险时发起攻击;再如:蝎子、鲨鱼、螃蟹等等,从体态上便可看出它们具备明显的“武器”装备。如果我们深入研究这些动物发展变化,还会发现:有些动物的”武器”逐渐地变大,有些是在逐渐变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如同图片上这只可爱的小螃蟹,(图)它兼具防守性与进攻性。为什么一只钳子大、一只钳子小呢?也许是因为进食容易了,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了,继而为了护食而大打出手的必要性就不大了吧……在此我还想提示一些常被忽略的事实:武器的分量越重,相应地在武器上的“支出”也会越多。对于小螃蟹来说,两只大钳子消耗掉的体能肯定比一只大钳子要多。人也同样,只不过可能有人会花钱去解决问题。那么没钱花的螃蟹呢,只能依靠进化,这其中还包括由环境变化带来的心态上、或者说是反应中的变化。那么问题来了,这种貌似“进化”的变化,到底属于“进化”还是“退化”?环境是优越了还是恶劣了?以及,当压力加剧时,小螃蟹还会出现哪些变化呢?对此我有一个畅想:我猜,它会变成这个样子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它得把所有的能量、精力都用在武器装备上。请问大家看到这张图时,联想到了什么?我觉得这就如同处于战争时期的国家样态:我们把所有的钢、所有的铁都拿去做枪,我们把锅都融了去做子弹。再举一个例子,这是一条生活在深海里的鱼,(图)因为在深海中光线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它的眼睛渐渐退化了,剩下一个球状的凸起。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它不再需要这个器官了,所以,从身体结构上看,它如同一个伤疤存在,提醒自己:我的祖先可是有这个功能的。同时,也是为后代做出一个提示:你看我们可是曾经长过眼睛的。

再看看地球上的动物于体量上发生的变化:(图)今天的地球,陆地上存留的动物大小,跟远古时期是没法比的。我们都知道在过去的几百万年时间里,地球上曾经生活着许多大型的动物。它们非常生猛、健壮,兽性极强。我还记得在侏罗纪公园的系列电影中,有些恐龙刀枪不入,实在强悍。那么为什么这种皮糙肉厚的庞然大物,在今天反而少见了呢?这个问题很有趣,希望大家都来想一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通过自然界的演变,导出如今时代、生活中的调整。(图)这张图的右下角,那个相比之下非常渺小的存在,就是我们人类。人类处在食物链的顶端,人类是这个地球的主人,人类组成了银河护卫队,根本原因之一,是人类解放了双手,学会直立行走。但是,直立行走真的是一种进化吗?要知道,当人类开始直立行走时,女人的骨盆就变窄了,新生儿都成了早产儿——原本,每个孩子需要在母体孕育更长的时间,而早产之后,生命变得非常脆弱,但凡离开父母,生存随时受到考验,甚至到了一、两岁时,生活还完全不能自理。所以我们必须清楚:解放双手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是我留给大家的另一个问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带着这个问题,接着聊下设计里的“进化”和“退化”。回到这次演讲的初衷——今天,科技带给生活的利弊,对此我个人的态度还是比较乐观的。未来不会出现类似火星撞地球一样的末日,如果人工智能真的能够解放我们的双手,那就让我们做好准备去“直立行走”吧,把解放出来的双手和节省下来的时间利用好,多出去看一看,多读两本书。那么在设计中呢?可能你会觉得市场变化非常快,不知道在工作的过程中如何应对“进化”和“退化”,那么下面我举两个例子给大家,是我们工作室去年操作的两个商业项目。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暂且我将它们定义为:一个是退化,一个是进化。在这里它们无关褒贬,只是中性的一种状态描述。(图)第一个例子,是“方快”,它是一个连锁的照相馆。客户找到我们,想要做一套视觉识别系统,也就是 Visual Identity。通常来讲,势必要先设计出一个 Logo 。与此同时,我们知道:在一家商场里,一般店铺的面积都在300到500平米,最小也要有150平米,而“方快”只有10到15平米、最多20平米。问题来了,这么小的体量,如何借助 Logo 突显自己?所以,我们当时给出的解决方案,首先就是要忘掉项目中的 Logo ,或者说,是放弃——在一个很小的空间内呈现 Logo。

现在,大家在图片上看到的这行字, 就算是这个项目 Logo 了。在明确这一点后,接下来我们开发了一套色彩输出方案,将全部的力气都用在了色彩比例关系上:如图,正方形是红色,黄色的面积要大于红色,而蓝色的面积是红色和黄色的总和。由此,利用色彩比例关系造成的视觉呈现,在人们心中制造了记忆点:即便你不知道我的名字,但你还是会一下子看到我。并且这套色彩系统,还被大面积地使用在由青山周平老师设计的店面环境中。最终,相当于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了“让你看见我”这个具体要求上。我们还在这个项目上有过一个微妙的比喻:它像是被风吹进眼中的一颗彩色小砂砾。这就是在竞争的市场中,为了获取资源而出现的“退化”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另一个例子,有关“进化”。它是今年四月份获得东京 TDC 奖的项目 Editor。(图)其实这个项目是很难讲述的,因为它的一部分商业计划尚未完全对外发布。简单地跟大家说下,这是一个商业地产项目,从商业模型的角度来说也并没有特别的不同,所以我们才需要在设计这件事上,让它产生巨大差异。客户自己还有一个想法,希望做成一本线下体验的“杂志”。我们知道,杂志是可以拿在手里,一页一页地翻阅的,但客户希望是把这种“翻阅”的感觉变成你来我的店里逛逛吧,跟看一本杂志一样。因此就需要“阅读”上刺激,让人觉得够爽。所以,设计成现在的这个样子。

这是我对于 Editor 的理解,有关为什么要刺激、要有快感,是因为我们一定要知道跟谁竞争,要明确这门生意的生存环境。Editor 始发于上海,一个整体设计素质极高的城市,可以说是中国最高的,足以媲美巴黎和纽约。所以,想要让设计在这里出挑,必须有一个特殊的解决方案,让人们感觉:太酷了!超乎想象!这是我期待已久的东西!相应地,杂志是什么?是指南,是未来,是灵感,是对幻想的满足。可能我今天不会穿成杂志里面人的样子,但是明天会。

Editor 就是这样一个品牌、传达这样的内容。当你进入 Editor 的商业环境中时,未必感受得到今天周围常见的样态,但它却有着明天可能的视觉展示方式。所以,以往所有的规矩都不成立了,我将习惯的版式、标识规则、字体规则、行距字距都进行了重新想象和归纳。在设计中,没有使用任何常规的版式,只是对于一个版面进行持续地划分:两份、三份、四份、五份,穷尽在这个规则下的各种可能,然后在版面中填满信息,直到完成。未来,它的设计维护成本也非常低,只要有一个懂得基本操作的设计师,就完全能够使用这套 VI 系统了。我没有机会询问东京 TDC 的评审为何会将大奖颁发给我,我猜,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来自中国的、汹涌的设计愿望或者能量,就像长着八条大鳌的螃蟹一样,这是由于环境变化,必须做出的一种选择

我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小黑屋|国际弧学研究会    

GMT-7, 2024-5-15 04:05 , Processed in 0.45010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