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4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考1977:积压11年,改变27万国人命运

[复制链接]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6-7 00: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高考1977:积压11年,改变27万国人命运

原创: 正解局
正解局
今天
正说时势,解码财经,洞悉全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局 长 说
留言说出你经历的高考,那些忘不掉的故事。局长将抽取5名读者,独家赠送《哈佛经典讲座》,提升人文素养,助力高考辉煌。
作者:正解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今天,高考拉开大幕!今年的考生,高达975万。对无权无势的普通人来说,高考是改变命运的关键一战!

这一战的重要性,也许需要几十年以后,才能看出它的意义。正如我们今天回头,看40多年前,那场改变67万人命运的高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中国,有一个特殊的名词“77、78级”。他们被称为“黄金一代”。在今天的中国,他们身影遍布,大多是政要、名流、学者,是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仍在深刻地影响中国的命运。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时代的洪流下,个人的奋斗与命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

众所周知, 1966年到1971年,有整整5年,中国大学停止招生。虽然此后,1972年大学又重新恢复了招生,但采取的方法却是“推荐制”。一直到1977年,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强力推动下,才决定正式恢复高考。

这一年的10月21日,人民日报正式发布《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消息,宣布中断11年的高考制度正式恢复。一个多月后的12月10日,570万人走进了改变一代人命运的考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77年,570万人走进考场

这其中,就有一个22岁,正在安徽凤阳插队的李姓青年。他第一志愿报了一所师范学校,因为听说不收学费。但他最终收到了第二志愿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当时他正在田里锄地。

36年后,他成了共和国的总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超低的录取率和超高的成材率,是77、78级最突出的两个特点。

首先,是超低的录取率。1977年,实际参加高考的人数为570万,最后只录取了27万多人,录取率还不到5%。第二年,有610万人报考,最后在一再扩招之下,也只录取了40万,录取率也只有6.6%。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70年代末的大学生

也就是说,77、78年两次高考,一共有1180万人次参加高考,但一共只录取了67万人。平均下来,一百个人参加高考,只能录取五六个人。这个难度,甚至比明清时期,秀才考取举人的成功率还要低!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77年高考考场

那么,四十年以后的今天,高考录取率是多少呢?2017年,有940万人参加高考,最后录取了700万,录取率高达74%。在个别教育大省如江苏、河北,录取率更夸张,高达91%。

简单推算一下,就可以发现,如果你四十年前参加高考,最后考上了大专,那么,以你的成绩,在今天考一个“一本”(一般俗称重点大学)绝对不成问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7年各地高考录取情况

仅从录取率的角度来看,高考的另一个关键节点是1999年。这一年,大学大幅增加了招生规模,录取率从1998年的35%飙升至1999年的54%,足足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

此后,高校扩招的步伐大步向前,合作办学、大学城花样不断。由此,教育质量下降、University成了“由你玩四年”,大学生就业难、毕业即意味着失业等现象也开始录取出现,成了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01到201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40年前的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么今天,就好比是开着跑车上高速了。

每次看到还有人还把考上大学当做一件很牛的事,甚至因为考上一个大专、本科,就大摆酒宴,以为自己是天子骄子,洋洋自得,局长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无知者无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其次,再看77、78级最突出的第二个特点:超高的成材率。虽然目前,还没有正式的统计数据,来分析77、78级到底成就了多少人材。但从“政坛77、78级现象”“金77、银78”这些耳熟能详的说法中,我们已经可以体会一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电影《高考1977》剧照

在77、78级里,还有很多“李姓青年”这样的人中龙凤。比如,另一个和他同年参加高考,也同样姓李的青年,在这一年考进了复旦大学,后来成了国家副主席。他的名字来源于“抗美援朝”这一件大事。

如果留心看一下省部级高官的简历,那么与77、78年高考有关的就更多了。仅仅是北京大学77、78级经济系,就出了至少9位省部级高官。比如,现任教育部长陈宝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等等。至于厅局级,那更是数不胜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中间这位即是“李姓青年”

如果看影视文化圈,因为77年高考改变命运的就还有张艺谋、陈凯歌、易中天、罗中立,等等。最近几天遭崔永元怒怼的著名作家刘震云,就是78年高考的一份子。当时,他刚刚从部队退伍,白天在中学当民办老师,晚上挑灯苦读。在1978年的高考中,他以河南文科状元的成绩,考进了北京大学中文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刘震云的另一个身份:1978年,河南文科状元

刘震云后来还把自己的高考经历,写进了小说《塔铺》中。在这篇小说中,他这样描述77、78年的高考给社会带来的震动:

所有人知道有这个机会,所有人都想来参加这种考试,没有再像1977年和1978年每一届有那么多的考生,11年的积压,突然出现另外一条通道,是知识的一个通道,给人打开另外一个窗口。因为大家一无所有,当世界出现一种机会的时候,他还是想把这个机会给抓住。

刘震云还有另一个身份:冯小刚御用编剧。《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天下无贼》都是他的作品。这几天,他担纲编剧的电影《手机》和《手机2》,因为疑似影射崔永元,给小崔带来了巨大的伤害,而深陷舆论漩涡,名誉一夜扫地。

40年前,他拿着北大通知书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这一天。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77、78级出了那么多大人物,秘密在哪里?

这与时代的大背景有关。超低的录取率意味着当年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批人,一般都至少具备三个条件中的一个:要么智商高,要么信念强,要么家庭好。更甚至,三者齐备,再加上一点运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79年复旦大学生游黄山巧遇邓小平

智商高。当年从人民日报正式宣布恢复高考,到走进考场,前后只有50天。在这么短的备考时间里,拿起生疏的课本复习,考上大学,没有过人的天赋,是几乎不可能的。今天的考生,一般在高二就上完了所有课程,此后至少还有一年的备考时间,几十上百套模拟试卷。

信念强。在文革动乱之中,中学教育长期停顿。“知识越多越反动”“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如果不是真心喜欢读书,或者是坚信迟早有一天,知识将会受到重用,那是不可能在漫长的岁月里保持读书习惯,最终熬到云开雾散的1977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70年代末的大学课堂

家庭好。当年在高考正式宣布恢复之前,其实已经有小道消息在流传,但能够获知、判断这个消息的价值者,非普通人能做到。干部、知识分子家庭在人生这一重大关头,展现了优势。77年,因为消息闭塞,许多人都是在考试前几天才得知消息,甚至于根本就错过了这次高考。

在任何一个时代,具备这三个条件之一者,一般都会取得事业的成功。更何况,当年这批考生刚刚经历文革,社会阅历丰富;大家有着强烈的“知识饥渴症”,一旦有了读书机会,就会拼命抓住,迎头赶上;又因为华夏大地百废待兴,人才急缺,许多人还没毕业就被提前预定了。如此,想不成材都难。正如有研究者所言:

不会再有哪一届学生像77、78级那样,年龄跨度极大,而且普遍具有底层生存经历。不会再有哪一届学生像77、78级那样,亲眼看到天翻地覆的社会转变,并痛入骨髓地反思过那些曾经深信不疑的所谓神圣教条,不会再有哪一届学生像77、78级那样,以近乎自虐的方式来读书学习……

时代的洪流与机遇,个人的奋斗与命运,就这样汇集到了77、78级这个67万人的群体上,注定了他们“黄金一代”的传奇。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顾77、78级,有一个残酷的真相,被大家有意无意忽略了。那就是在被录取的67万幸运儿的背后,还有至少2000万人没能继续求学之路。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77年江苏省高考准考证

当年,在恢复高考消息发布,整个社会沸腾了。报考人数远远超出预期,整整11年积压下来、找不到路的青年涌进来报名,总数高达两千多万。这大大超过了当时的准备,许多省市只得采取先行初试一次的方法,淘汰一批人,初试合格才允许参加正式高考。

为了最大限度的选录人才,年龄也放宽到30周岁之内,不论婚否。这就造成了许多奇像,出现了兄妹同学、甚至父子同学、夫妻同学。入学的时候,年龄最大的已经过了30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5岁。

从这个角度说,77、78级,是从2000多万被耽误青春的人中突围而出的一个群体。换一句话说,仅仅在高考恢复的前后,就至少还有1000万的青年连走进考场的机会都没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寒门难出贵子是一个残酷的真相

更残酷的是,回顾当年的高考,可以再次发现一个事实:寒门难出贵子,不仅是今天,在四十年前也是如此。有学者研究厦门大学8821名77、78级的学生档案,发现一个现象:这些学生,出生于学界、知识分子家庭的,占25%左右,而出生农民家庭的则只有11%左右。

在贫富差距加大的今天,亦是如此。据南方周末的报道,在1978至1998年,北京大学,有三成的学生来自农村。但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如今,来自农村的北大新生,只有一成多。有多少读书种子,还没有来得及发芽,就输在了城乡差距、贫富鸿沟的起跑线上。

这,不仅让人唏嘘,也令人深思。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农村围墙上的“读完初中,再去打工”标语

当我们抬头,高呼大国崛起的时候,也不要忘了低头看一看那些还在底层挣扎的生民。之所以,每一次高考改革都牵动社会人心,是因为大家深知对寒门来说,这是阶层流动,改变命运最重要、最公平的一个通道!这一点,许多可以留学,可以改国籍,可以交天价赞助费,可以放心减负,可以自主招生的家庭并不明白!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操场上考试的农村儿童

1977、78年的高考,距离今天已经整整四十年有余了。即使是当初年龄最小的大学生,今年也55岁,正在步入退休之年。而最大的30岁,今年也到了古稀之年!

回望历史,烛照今昔。在这片土地上,无论何年何月,无权无势的普通人最大的心愿其实都是“公平”两个字。对今天走进考场的975万考生,最好的祝福也只有一句话,那就是:

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

— END —

正解局原创,欢迎转发分享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小黑屋|国际弧学研究会    

GMT-7, 2024-5-1 17:41 , Processed in 0.53683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