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5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你玩的游戏,被别人拿来发Nature:10万玩家助科学家证明,爱因斯坦真的错了

[复制链接]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13 22: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你玩的游戏,被别人拿来发Nature:10万玩家助科学家证明,爱因斯坦真的错了

Original
环球科学ScientificAmerican 2018-05-10

作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近一个世纪前,爱因斯坦与玻尔针对量子力学“超距作用”是否存在,展开了针锋相对的交锋。经过数代物理学家的检验,爱因斯坦的理论已经无限接近失败,但实验中的漏洞让物理学家不敢轻易下定论。在今天发表于《自然》的一篇论文中,一支大型国际团队将“自由选择”漏洞成功填上。值得一提的是,超过10万名全球游戏玩家在这项研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游戏产生了物理学家梦寐以求的随机序列。

编译 | 王语嫣
审校 | 吴非

1935年,爱因斯坦与波多尔斯基、罗森提出著名的EPR佯谬(Einstein-Podolsky-Rosen paradox),质疑了量子理论的不完备性。量子力学认为,两个处于纠缠态的粒子可以保持一种特殊的连接状态:哪怕相隔遥远的距离,只要测量其中一个粒子,就能立即知道另外一个粒子的状态。这种“幽灵般的超距作用”遭到了爱因斯坦等人的反对。

爱因斯坦提出,任何物体具有以下两个特性:1. 对物体进行观察前,物体的状态应该和观察时一样,即观察不应该改变物体的状态,称为实在论。2. 物体只能够对其周围的事件作出直接反应从而产生变化,遥远的事件无法对物体施加直接的影响,称为定域性。两条原则在一起合称为定域实在论。量子力学理论与定域实在论相悖:量子的叠加性原理违反了实体论,量子纠缠违反了定域性。因此,在爱因斯坦与领衔提出超距作用的玻尔之间,只能有一个胜利者。

为了解决这一争论,物理学家开始寻找纠缠态的验证方式。他们发现,量子纠缠可以通过测量两个粒子间的相干性得到检验。相比于经典物理,处于纠缠态的粒子间可以产生更强的相干性。基于这一思路,1964年,北爱尔兰物理学家约翰·贝尔(John Bell)提出“贝尔不等式”:基于经典物理,两个粒子间的相干性存在一个上限。超过这个数值,就能证明两个粒子处于纠缠态。这一发现也为破解爱因斯坦与玻尔的世纪争论提供了一条可行的实验思路。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约翰·贝尔

贝尔测试的漏洞

在贝尔提出的检验方法“贝尔测试”中,一对相互纠缠的粒子(如光子)会被送往不同的地方。物理学家将随机选择一种性质,比如光子的极性,对两处的粒子分别进行测量。如果测量发现这两个粒子产生的结果一致,将证实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对一个粒子的测量对另一个粒子产生了瞬时的影响(尽管相隔很远),或者是更为奇特地,测量本身让这个粒子产生了这个之前从没出现过的特性。不管是哪个推测,这个结果都违反了定域实在论原则。

自上世纪70年代起,贝尔测试陆续在多个实验室开展,这些实验的结果都坚定支持了量子纠缠的存在。爱因斯坦的定域实在论开始摇摇欲坠,但却一直没有被完全踢出局,因为严谨的物理学家意识到,这些测试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漏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贝尔测试中存在一道看似简单的屏障却始终难以逾越:对粒子实现真正的随机测量。

粒子本身可能会对测量的选择产生影响,如果这种情况真实存在的话,那就像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出考试题一样,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使用掷骰子或生成随机数的方式也无法修补这个漏洞,因为产生随机数或掷骰子的系统可能与纠缠粒子存在某种联系。由于这个“自由选择”漏洞的存在,此前的实验都无法真正判定量子力学的胜利。


10万人修复漏洞

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随机测量,修复“自由选择”漏洞?一支名为“大贝尔实验协作项目”国际研究团队想到了一套原始却巧妙的方案:通过足够多的群众产生随机数据。由于人类的选择是主观产生的,它可以摆脱粒子系统产生的影响。如何让尽可能多的人心甘情愿地参与到研究项目中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实验融入游戏中。

为此,研究人员设计了一套名为“Big Bell Quest”的游戏。这款游戏包含了两个项目:一是不停地按0或1推动粒子前进,另一种是通过按0或者1,来猜测盒子中的小球颜色。这两个游戏的目的,都是让玩家产生一组由0和1组成的比特序列。

这些比特被输送到全球12座先进的实验室中,这其中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其余11座实验室分别位于布里斯班、维也纳、罗马、慕尼黑、苏黎世、尼斯、巴塞罗那、布宜诺斯艾利斯、智利的康塞普西翁以及美国博尔德。每一座实验室分别负责不同的测量项目,而玩家所产生的随机序列,决定了粒子被测量的项目。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正在参与“Big Bell Quest”的玩家。
你也可以点击官网(https://thebigbelltest.org/)参与游戏。(要翻墙的哦)

2016年11月30日,全世界超过10万人通过手机或者其他联网设备参与了这场史无前例的,被称为“大贝尔测试”的物理实验。玩家在游戏中不断挑战着更高难度,而游戏玩家的数据流在也以每秒逾1000比特的速度被传送给研究团队。在12小时之内,他们贡献了超过9700万个比特的数据。

借助10万人提供的大规模数据集,贝尔测试中的“自由选择”漏洞终于被填上。而随后的实验结果也没有出乎科学家们的预料:实验数据依然与爱因斯坦的定域实在论相悖,而支持量子理论的预测。


全民参与科学实验

大贝尔测试的领导人,巴塞罗那光子科学研究所(ICFO)教授Morgan Mitchell说:“对我而言,最美妙的部分在于爱因斯坦与玻尔的争论,尽管近一个世纪的努力使其可以被实验数据检验,但还依然保持了哲学的成分。我们通过精密的仪器证明了希格斯玻色子与引力波的存在、建造了复杂的系统来检验物理规则。但定域实体性是我们无法完全交给机器去完成的问题。看起来似乎我们人类本身必须作为实验的一部分参与进来,才能找到宇宙的最终答案。”

除了最终的科学成果,大贝尔测试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让普通群众参与到重大科学研究项目中来。ICFORiedmatten教授说:“大贝尔测试是一次绝佳的体验。我很高兴能看到全世界的志愿者们产生的随机数能即时作用于我们的实验,也很高兴能看到这么多人参与进一次量子物理实验中。”

这次实验的发起人,ICFO的研究员Carlos Abellan说:“大贝尔测试是一个无比具有挑战性和野心勃勃的项目。在一开始,这个项目听起来难到无法完成,但在2016年11月30日这天,它在一批饱含热情的科学家、科普工作者、记者和媒体,以及最重要的10万志愿者的努力下成为了现实。”

原始论文:
Nature|doi:10.1038/s41586-018-0085-3
参考链接: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8-05/iiop-tbb050418.php
https://physicsworld.com/a/computer-gamers-close-freedom-of-choice-loophole-of-quantum-entanglement/
https://www.livescience.com/62523-physicists-crowdsource-a-reality-check.html


爱因斯坦的“定域实在论”再次受到挑战

原创: 魔理郎
原理 1周前
现如今,物理学家基本上都认为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的怀疑是错误的。2016年11月30日,一项涉及到全球五大洲、12个实验室中的13个贝尔实验、100多位科学家、以及超过10万名游戏玩家的“大贝尔测试”进一步地验证了这一观点。实验结果被发表于2018年5月9日的《自然》杂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量子力学再次被验证。| 图片来源:The Big Bell Test

当你紧闭双眼而无法看到这个世界时,你不能因此假设这个世界不复存在。同样的,早在人类懂得观赏月亮的时候,月球便一直存在着,并且绕着地球运行。然而,量子力学却认为一旦对这个世界进行观测,就会改变它

玻尔(Niels Bohr)是量子力学的领袖人物之一,他甚至认为在对如“原子的位置”这类可观测量进行测量之前,它是毫无意义的。如果这一观点正确,就意味着观测的行为至少会改变这个世界,甚至可能会创造世界。这同经验所告诉我们的独立的实在是完全相反的。自1927年玻尔发表自己的观点后,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就一直对玻尔的诠释进行激烈的辩论。

在反对玻尔的声音中,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尤为突出。在他和玻尔之间长达多年的辩论中,爱因斯坦认为实在论定域性这两个原理是基本的。前者描述的是即使是在观测之前,物体也应该具有定义明确的性质;后者则是指物体只能对其周围的事件作出直接反应从而产生变化,遥远的事件无法瞬间影响物体。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1935年爱因斯坦等人发表的论文,EPR是以三位作者名字的第一个字母命名的。该论文被物理评论快报评选为125年来最重要的论文之一,详见:《125年来,物理学都取得了哪些突破性的进展》。| 图片来源:Physical Review
1935年,爱因斯坦联合他的同事波多尔斯基(Podolsky)和罗森(Rosen)对玻尔的诠释发起了一次猛烈的攻击,他们所设计的一个思想实验被称为“EPR悖论”。这个思想实验描述了定域实在论(即定域性和是实在论共同成立)和量子力学完备性之间的矛盾。EPR论文正是建立在定域实在论这个基本假设之上的,因此爱因斯坦等人认为量子力学应该被一个更加完备的理论所代替,一个能够表明即使在没有观测情况下也能知道发生了什么的理论。

EPR悖论利用了量子力学的数学来描述一对位于不同位置上的“纠缠”粒子。根据玻尔的诠释,如果你测量了其中一个粒子的状态,你就立即知道另一个粒子的状态,无论它们之间的距离有多远。爱因斯坦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并把这种可以超光速的作用称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对于纠缠的粒子对,如果你知道其中一个粒子的状态,就立即知道另一个粒子的状态,即使它们分别位于宇宙的两端。| 图片来源:Astronomy Magazine
为了更加清楚地理解什么是量子纠缠,我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我买了一双手套,把其中一只寄给在北京的小明,把另外一只寄给在杭州的小红。由于他们都知道我爱开玩笑,当小红打开包裹时发现了一只左手套,她立即就知道小明会收到右手套。“成对”的手套意味着它们是一个“纠缠”系统。

手套纠缠和量子纠缠之间的区别在于,手套早就已经有了注定的结果。当我在几天前把手套邮寄出去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结局。即使我不知道我给他们寄的手套分别是哪只,但不是这只就是那只,总有一只手套在其中一个包裹里。小红不可能打开包裹的时候发现里面居然是一只鞋子。但量子纠缠告诉我们,包裹里有可能是鞋子。在量子世界中,我所知道的只是我邮寄出去了一对东西。它可能是手套、鞋子或袜子,而且小明和小红也不可能知道包裹里究竟是什么,直到它们打开包裹。但在小明打开包裹看到左手套的那一刻,他就立即知道小红收到的是右手套。

如果这听起来很奇怪,不要担心,你并不孤单。即使是物理学家也会觉得这样的现象是非常诡异的。诡异到有些人认为肯定有什么神秘的事情发生,偷偷地告诉这两个粒子要怎么做。我们或许不知道结果会是什么,但是两个粒子知道。

面对这样的问题,物理学家分为两个阵营。一方是站在玻尔这一边,他们认为当你对纠缠粒子对的其中一个粒子进行测量时,它瞬间坍缩成一个状态(比如自旋向“上”),我们就立即知道另一个粒子的状态(自旋向“下”)。而另一方则加入爱因斯坦的阵营,认为量子力学是不完备的,测量结果肯定是受到了某种定域“隐变量”的预先决定,只是我们没有探测到它。换句话说,两个粒子的自旋状态虽然看起来是随机的,但却可能是在两个粒子分离的那一刻(或之前)就决定好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约翰·贝尔。| 图片来源:CERN
究竟孰是孰非,这是一个需要通过实验才能得到判定的事情。到了1964年,物理学家贝尔(John Bell)提出了著名的“贝尔不等式”,使讨论不再停留在哲学层面。“贝尔测试”可以用来检验这奇异的量子特性究竟是由定域隐变量决定的(即粒子的性质在测量之前就已经决定了),还是由非定域的量子纠缠所导致(非定域代表可以超光速传播)。科学家通过对不同的纠缠粒子进行独立的测量,如果在统计上,粒子对中粒子间的相关性超过了一个上限,就不能用隐变量来解释了,也就意味着结果更符合量子力学的预测。

贝尔测试的基本思想很简单:实验者需要产生一对纠缠的粒子——通常是光子,并将它们送往两个不同的实验站,在那里它们的其中一个性质(比如自旋或极性)会被测量。如果测量发现这两个粒子产生的结果一致,就意味着要么对其中一个粒子的测量会立即影响到另一个粒子的性质,要么测量本身会导致粒子拥有该性质。如果测量的结果不相符,那么就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定域实在论。

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所有贝尔测试的实验结果都偏向于量子力学。但这些实验都无法给出一个完美的判定,因为每个实验都至少包含了这样或那样的漏洞,使得测试的结果能够以与定域实在论相一致的方式来解释。

其中一个未被解决的漏洞被称为“自由选择漏洞”,它表明研究人员选择测量量子粒子的方式可能会影响测量的结果。在过去的贝尔测试中,研究人员会选择量子粒子自身的某些方面来决定如何测量纠缠的粒子。换句话说,自由选择成为了“定域隐变量”,解释了在测试中获得的结果。这将使实验结果无效,因为这就像是让学生给自己出考题一样。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The Big Bell Quest。 | 图片来源:ICFO
为了消除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必须在他们的测量选择中引进随机性的来源。科学家发现如果作出的测量选择的人类,而不是像过去一样通过随机数发生器,那么这个漏洞就可以被修复。为此,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名为“The Big Bell Quest”的游戏,并邀请全世界的玩家共同参与。

2016年11月30日,全球超过10万玩家通过手机或其他设备参与了这场游戏,从而将随机性引进量子系统的测量中。他们在过关游戏中需要快速随机地按下“0”或“1”,这些随机产生的比特随后被分配到全球13个不同贝尔测试的实验室中去。在不同的贝尔测试实验中,也运用了各种不同的纠缠粒子和系统,包括光子、单原子、原子系综与超导器件。由于这些比特的模式是无法被预先猜测的,因此它们是有效的随机性来源,这也就意味着这些贝尔测试的结果不再受制于自由选择漏洞。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贝尔员正在玩The Big Bell Quest。| 图片来源:The Big Bell Test
发表于5月9日的实验结果也与预期中的一样:再次违背了定域实在论。虽然此次的结果似乎很有说服力,但物理学家还是会不断地进行此类的纠缠实验,因为要完全证明纠缠存在是非常困难的。研究人员可以做更多的实验来支持纠缠的存在,但没有实验能够排除每一个替代的理论。

参考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8-0085-3
https://thebigbelltest.org/science/
https://motherboard.vice.com/en_us/article/mbkqyy/the-results-of-a-100000-person-quantum-experiment-seem-to-violate-einsteins-theory-of-local-realism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小黑屋|国际弧学研究会    

GMT-7, 2024-5-5 06:55 , Processed in 0.56906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