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2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佛法与科学之异(下)

[复制链接]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3 19: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佛法与科学之异(下)

2016-01-03
心一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四、支解性与整体性
科学既要综合,也要分割。各门科学之间、同一门科学的不同范畴之间虽有联系,但又是了了分明。即使小到一条虫,一块石,甚至小到分子原子,要研究它,仍得分割,那怕是一个孤立的对象,也只有支解它,才能研究它。例如要研究苍蝇等昆虫的复眼,就得把它取下来,还要经过多层剥裂,在显微镜下观察其构造,在化学反应中了解其成份,方能解释其功能,仿生学也才应运而生。要研究,就得支解,就意味着破坏,更意味着死亡。
而佛告诫众生,对事物的认识是统一的、浑然的、不可分割的,各事物圆融无碍,相辅相承,了无差别。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超越意识、超越时空、超越逻辑的整体把握,而不拘泥于各别事物的各别现象,因为万事万物都处在无常中,千变万化,来无影,去无踪,因缘和合而生,缘去则了。把握整体,才能证悟实相,整个宇宙如其本然。从微小的基本粒子,从有机动植物到无机金石,都与自心相通,并且能窥见人眼不及的大千世界,进入绝对的自由。
就拿人来说,人是什么?社会学中主要是指人类,即具有完全直立的姿式,解脱了的双手,有语言能力,有思维的大脑,能制造工具,有能动的、改造自然的本领的灵长目动物,人类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生物科学又把人类无限制地分割,人早已不是什么人,而是头、身、手、足、内脏、骨骼、神经、血管、细胞……再分下去,就是氧、铁、钙……人是什么?科学总想给它一个定义,但是无论从任何角度、任何领域去下定义,都是片面的,武断的,甚至是支离破碎的。为什么呢?因为人自己把人客观化,想把人从大自然、从社会中分离出来下定义,人也想从人中走出来看人,人就变成了概念,变成了物质,变成了符号。这时科学眼里的人早已不是人了,永远也摆脱不了关于人的“存在”问题的阴影。
搞科学的人也许会问:“佛教对人是怎样说的?”
佛会回答:“无人”
或者回答:“人,非人,非非人”
而最好的回答是一言不发或拈花微笑。
佛教不去给人下定义,就连“人”这个字,也被认为是“假名”,是众生在与其它动物有分别的心的趋使下暂时取个名字而已。人因四大和合而缘生,无常,无自性,“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金刚经》)。佛教所谓的“人”,是“无位真人”(赵州),是“绝对的主体性”、“灵性的自觉”、“宇宙无意识”、“般若直觉”(铃木大拙),就是“吃茶去”的那一个,就是“不可取,不可说”(即不能执着,不可言表)的实在,是非二元化的绝对的存在,是能够“随处作主,立处皆真”但又“无眼耳鼻舌身意”(《心经》)的真实地展现的活泼泼的个体。
佛是在认识论上,在研究方式上,从整体的、综合的、当然也是在更高层次上看“人”,把人放到自然之中去,放到社会中去,放到宇宙中去,从参悟中去领会人的本质,领会那“如如不动”(《金刚经》)的最高实在。佛不是把人撕裂成碎片给人看,而是把人作为原本的、真实的“人”给人看。佛不把人从宇宙中偷出来变成可以演绎的概念和逻辑,而是把人融进宇宙的辉煌而展现“人”的最完美的自身。于是那原本的、真实的人才得以实现,才得以“找到”,才得以永恒,才能“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庄子》)。

五、相对性与绝对性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科学是在追求真理、逼近真理,故科学的每一次重大发现,无论成果多么辉煌,也只是在永无止境的攀登道路上又上了一步阶梯。因则,科学真理只能是相对真理,即科学成果具有相对性。每当科学宣称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时候,都只针对旧理论而言,一旦发现其中的缺陷,创立了新的理论,它又变成谬误。这就是说,科学构建了一系列近似的理论,局部的理论,这些理论越来越精确,却没有一个是最终的理论,不能百分之百地解释自然现象。如化学研究物质,深入到分子,进而深入到原子,就不能再进一步了。原子就成了最小的物质单元(基本粒子)。1897年汤姆逊在实验中发现比原子还要小的电子(X射线使气体电离),就打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学说。既然把带负电的电子打出,则原子中一定还有带正电的物质。于是在二十世纪头十年,建立了汤姆逊原子模型:微小的电子嵌在原子内,就像一颗颗花生米镶嵌在圆饼上。可是,1909年到1911年间,卢瑟福在实验中用a粒子轰击金箔,发现粒子穿过金箔后发生大角度偏转,这是汤姆逊原子模型不可能解释的,于是又出现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之后又发现核式结构理论不能解释电子为何始终绕核转动而不落到核上以及光谱为何不连续等问题,波尔又利用卢瑟福和普朗克理论进一步提出了新的不连续能态的原子模型。后来发现原子核也是可分的……可见任何科学理论的诞生,其合理性、正确性,都是相对于旧理论而说的,对科学发展这一永无止境的链条上的每一环节而言,既是真理(相对于前一理论)又不是真理(相对于未来理论),永远也到不了绝对真理。
但佛说的真理,是绝对的,是一步到位的。佛不是一步一步地去用实验探索宇宙真理,而是通过沉思、冥想,亲证宇宙实相。这实相,是绝对的,是无所不包的,是究竟圆满的,它不需要再去完善,也不需要再去发展(注意这里所说的与佛教在当前形势下要发展,要与时俱进不是一回事)。佛法是什么?是如来,如来就是如其本来,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法尔如是。佛法不去诠释世界,更不会去改造世界,而是要说明我们必须与之相应的宇宙实相。只要我们信佛所言,依“般若波罗蜜多”,就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若一定要问,实相是什么?实相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实相无相。我们只能是无条件地,全心全意的地,因而也是绝对地皈依它、信受它、证悟它。一旦证悟宇宙实相,也就掌握了绝对真理,获得绝对自由,得大自在。
如像科学研究人,尽管现在已经深入到了基因(DNA,即脱氧核糖核酸)层次,但无论这层次相对有多高,也并非终极,况且仍是在研究人的色身,基因在人的精神领域毫无发言权。佛对人的认识却是人的色身(四大和合,因缘会聚)和人的精神(心识)同时进行,且一贯致终极。
即使科学研究人的“心”,也还在非常低的层面,心理学的进展还在人的前六识中徘徊,对“意识”的研究更无长足进展,后来出现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目前科学界还在喋喋不休地争论。而佛说的阿赖耶识(第八识)却早已解决了心念活动的根本问题。世界的基础不是建立在物质之上,而落实在“心”上。科学对阿赖耶识刹那间连续不断的心念和产生心念的过程不能把握,故而找某种认为是实在的东西做为依托,产生了物质的概念,并据为实有,一切相互作用都认为是物质的相互作用,于是概念、规律、定律、定理等科学体系诞生,这些理论,无非是对不能把握的阿赖耶识刹那间连续不断的心念和产生心念的过程部分连接起来,形成相对真理。但世界的本来面目,科学仍是一脸茫然。
由此可见,科学与佛学在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上是有根本区别的。正如罗睺罗法师所说:“科学和宗教是两回事。它们的目标和功能并不相同。科学的兴趣,偏重于物质价值的精确分析和研究。它没有心;它不懂爱心或慈悲、善行或净心;它不关心道德、伦理和精神的价值;它不懂人的内在和精神世界;它只探讨人四周的外界物质。反之,宗教尤其是佛教,旨在发现和研究人的内心世界:伦理的、精神的、心理的和灵智的世界。佛教是一种精神和心理的教义,把人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它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一种要信仰和实践的道路。它教人们如何发展他们的道德和伦理品格(戒),如何训练和开发他的心(定),如何获得智慧(慧)以证得最高的真理——涅槃。它教人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佛教不只是包括研究和知识,还包括实践和悟证真理。信、解、行、证是支撑佛教这座大厦的四根柱子。”
科学家尤智表也说:“科学和佛教真是世界上的两盏明灯,他们照破了世间的黑暗,解除了人们的迷执,使人类的智慧得以无止境的发展,而达到无上的正觉,可惜现代的科学只限于明了物质的相貌,凡有关于心的部分,仍非借重佛教的一盏慧灯,不足以破除迷暗。”
自然科学领域偏重于物质特性的研究,主要以人的感觉观察和仪器测量,这种研究成果带有明显的不成熟性与片面性。因为,感官和仪器只能触及事物的表面现象,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就局限于现象的范围,未能深入现象后面的本质,不能如实照见事物缘起无自性的实相。社会科学领域偏重与精神有关的现象,它主要依赖于人的分别观念,没有佛教中息灭分别妄念的禅观方法,因此,依靠分别观念的研究工作也不能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
总的说来,科学主要是研究客体,是向外的,是我研究你,是二元化的;佛学主要是研究主体,是向内的,是我研究我,是一元化的。当然这里说的主体客体、向外向内等也不是绝对的,只是侧重于哪一面而已,走向极端也是不可取的。
来源:成都文殊院--文殊院系列丛书《佛法与科学探微》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小黑屋|国际弧学研究会    

GMT-7, 2024-4-28 10:44 , Processed in 0.56436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