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7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寻找外星文明,就是寻找我们自己 |宇宙学家保罗·戴维斯STEP峰会演讲实录

[复制链接]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5 00: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寻找外星文明,就是寻找我们自己 |宇宙学家保罗·戴维斯STEP峰会演讲实录

2017-11-16
环球科学
ScientificAmerican


11月15日下午,在由《环球科学》和财新传媒联合主办的STEP全球科技峰会上,作为搜寻地外文明计划(SETI)的成员,著名宇宙学家保罗·戴维斯分享了人类为搜寻地外文明所做出的种种探索。SETI是上世纪60年代开展的一项计划,它致力于用射电望远镜等先进设备接收从宇宙中传来的电磁波,从中分析有规律的信号,希望借此发现外星文明。以下为戴维斯的演讲全文: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我们在宇宙中是不是孤独的呢?这是大家已经思考了很多年的一个非常伟大但又非常复杂的问题。在人类的历史上,这个涉及了哲学和宗教的问题不断地被提出来,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也成为了科学研究的一部分。二战之后,很多国家开始大量使用雷达探测,天文学家建立了许多的大型探测器来检测来自太空的信号。无线电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类的通讯方式,也帮助天文学家去探索银河系之外是否还有文明的存在,以及我们和那个文明沟通的可能性。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Frank  Drake

在60年代的时候,有一位美国的无线电科学家Frank  Drake提出了这个寻找外太空文明的项目SETI。它希望解决的问题,就是人类在宇宙中是否是孤独的,外太空是否还有别的生命。我们在60年代建立起来这样一个无线电的发射装置,就是希望了解一下外太空是否有还有别的文明,在这之后,全世界范围内有大量的无线电望远镜设备进行了建设,用以进行信号的检测。但是过了五六年以后,我们什么都没搜寻到,我们面对的依然是一片沉默的星空。
这种怪异的安静让人不由得怀疑,我们在宇宙中是否真的是孤独的?还是说我们搜寻的地点、方向和时间出了什么差错呢?毫无疑问,在地球之外还有很多的星球是可能会产生生命的。目前,我们能够看到成百上千个太阳系外行星可能蕴藏着生机。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他们的存在,太阳系外行星是一个最近才有的概念。银河系中的行星有几千亿,现在通过开普勒卫星,我们对其中一些行星加深了了解。在西方国家一些学者认为有些星球上有存在生命的条件。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媒体总是喜欢做一些报道,来预测银河系内有多少和地球类似的星球,我们的银河系毕竟有着数千亿的行星,所以这个数量十分可观。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星球是可居住的,并不意味着已经有生命在上面居住了,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已经有生命存在,意味着那个星球要从一片荒芜中焕发出生机,要有一些化学物质组合形成生命有机体,但是我们不能确定这个发生的过程是怎样的,我们甚至不知道如何去估计它发生的概率。达尔文讲到过这样的一句话,就是说如果我们现在去想生命的起源是没有意义的,还不如思考一下物质的起源是什么。当然物理学家可能会去帮助我们解释物质的起源,但对于生命的起源我们还是一筹莫展。我们不了解生命形成的过程和机制,就没有办法预测这个过程发生的可能性是多少。对于未知的过程我们是没有办法进行预测的。
关于生命,我发现这几十年大家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最开始的时候,诺奖得主Francis  Crick说生命是一个奇迹,在满足了很多特定的条件之后生命才会存在。但是20年后,同为诺贝尔奖得主的Christian  de  Duve却说生命出现是不可阻挡的趋势。这些论调时常摇摆不定,一边认为生命的出现是宇宙中极端罕见的现象,另一边却认为宇宙充满了生机。但这个过程中基本的科学原理探究却停滞不前,我们仍然不知道生命是怎样出现的。
基于现有的这么多不同的观点,我们要怎样在理论上实现突破呢?有一些不同的思考方向,其一就是我们来探究一下,地球上的生命是不是只出现过这么一次。如果生命很容易形成,  它们就有可能在地球上反复出现过很多次,而作为生命之源的微型有机体有可能发展成另一种生命形式,那些被称作“第二起源”的后代如今可能仍生存在我们生物圈的影子里。这些“奇异”微生物,可能存在于一般生物难以存活的独立生态环境中,他们隶属完全不同的生命族谱,称为“影子生物圈”(shadow biosphere)。但我们对它们知之甚少,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另一个方向就是我们借助更加先进的技术。中国具有世界最大单口径的射电望远镜,并已投入使用。南非和澳大利亚也在着手建设“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希望在未来能够实现。当然这种大型项目需要的资金支持也是十分庞大的。几年前,慈善家和科学家Yuri Milner投资启动了一个1亿元的项目,叫做Breakthrough  Listen,希望促进传统无线电领域的研究,发现地外文明。这个项目现在仍在继续,我们都很有信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FAST)

然而我们要知道,像SETI这类项目存在一个很大的障碍,有可能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和研究,最终还是一无所获。这是由于基础物理规律的限制,我们无法超越光速。传统的SETI项目就会存在一些问题,如果外太空真的有外星人存在,假设他们在几千光年之外,他们看到的其实是几千年之前的情况,他们也许有非常先进的技术,甚至能够检测到中国的长城,观察到我们在使用无线电的技术。但是这也没有什么意义,我们的信号可能需要花几千年才能被他们接收到,他们的信号也要花几千年才能到我们这里来。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方法让大家利用无线电技术,大家可以想一下光或者灯塔,它发射出一个信息,但是这个信息并不是针对某一个具体船只的,而是所有能够看到这个光的人都能够了解这个信息。比如说外太空的外星人他们也许有一个星际灯塔,每几个月或几年发射出一个信号。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1977年的时候,SETI项目检测出一个非常让人震惊的信号,实际上这是一个俄亥俄州的天文望远镜检测到的,这是一个明显的窄频无线电讯号,其特征显示它并非是来自类地行星太阳系内,工作人员在电脑打印机的报表上圈出了这个讯号,并在旁边写上了“Wow!”,这就是著名的“Wow 信号”。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传统的SETI计划存在一个问题,它可能需要对准一个信号源探测半个小时,然后就转头去探测下一个恒星,所以我们需要“星际灯塔”的做法,我们要同时对太空进行持续数月、数年的扫描,但是这个计划暂时没有做。
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别的事情呢?回到我们在宇宙中是不是孤独的这个问题,我们只需要找到一些简单的证据,比如宇宙中存在一种非人类创造的技术或印记,这就能回答我们的问题了。这种技术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很难猜测,因为它可能会领先我们上万年,我们可能难以理解。即便如此,也是有一些猜测的,比如物理学家戴森多年之前提出了一个理论叫做戴森球(Dyson Sphere),是说非常先进的文明可会由于渴望能源,他们会设计出包围母恒星的巨大球形结构,用以捕获大部分或者全部的恒星能量输出。很多的人也在寻找戴森球的踪迹,但是目前没有找到迹象。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几年之前,有一件事情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科学家发现了一个名为KIC84652的星体,它发着奇怪的光,有些特征跟戴森球非常相似;还有一个被天文学家 Antoni Przybylski发现的星体,也不是非常清晰的戴森球,但它显示出了非常怪的光学规律,人对此有非常多的推测。但我不得不说的是,我们在进行信号搜寻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传统的信号,而是尽可能把所有形式的不自然的信号源都囊括在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最后结束的时候希望跟大家讲一讲,外星的文明会是什么样的,外星人又是什么样的。好莱坞电影当中外星人都是看起来非常像人的,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的怪物来出演这样的电影。但是,当我们思考地球上的智能技术发展和人工智能的崛起,就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了,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它不应该只限于一些机器,如果实现了生物的智能和人工智能的结合,让它们覆盖我们的星球,那这种智能的力量我们将超乎我们想象。我们甚至可以走的更远,比如物理学家Frank Wilczek曾提出的 "量子智能(Quintelligence)"的概念,将量子计算机应用于智能系统,将会带来非常强大的智慧能量。
实际上在太阳系当中有很多信号并不显著,很难被发现。这就意味着,这种类型的外星搜寻计划就像海底捞针一样。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做SETI呢?我们这么做就是为了不断地询问什么是生命,什么是智慧,以及什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宇宙环境。即便找到答案的几率非常低,这些问题仍然值得我们去探寻。
借用Frank  Drake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演讲,SETI也是探寻我们自己的计划,它让我们看清自己是谁,我们又处在宇宙的何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保罗·戴维斯在接受《环球科学》记者采访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小黑屋|国际弧学研究会    

GMT-7, 2024-5-19 18:40 , Processed in 0.42414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