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7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无论哪个世纪,都是物理的世纪 | 科学家谈量子计算

[复制链接]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3 19: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无论哪个世纪,都是物理的世纪 | 科学家谈量子计算

2017-10-28
环球科学ScientificAmerican

10月28日下午,在未来科学年会量子物理专场的对话环节,五位科学家就量子计算的未来、中国量子计算的发展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以下文字节选自对话。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主持人:
丁洪,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北京凝聚态国家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

讨论嘉宾:
陈宇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教授
陆朝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施尧耘,阿里云首席量子科学家,之江实验室副主任
王浩华,浙江大学物理系教授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从左至右依次为丁洪、陈宇翱、陆朝阳、施尧耘和王浩华

丁洪:施教授在刚才的报告中说,量子计算机是不存在的,但是你又提到了你很有信心、量子计算机是会制造出来的,我想问一下你这个信心来自于什么地方?这个问题也提给其他三位物理学家。

陈宇翱:我们对于计算能力的需求可以讲是贪得无厌的,我们永远都会觉得不够,既然有需求的推动,物理上又有这种可能性,我认为还是可能实现的。至于说实现时间,或者说1024位或2048位的量子计算机在我的有生之年能不能出现,我不好说,但是我相信最多在两三代人的努力下,还是有能力实现的,这是我的观点。

陆朝阳:如果问一个东西到底行不行的话,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是原理上原则上,能不能做到。如果大家能够想出原则上的问题,从根本上证明量子计算是做不到的,这个也很好,可以发表在国际非常重要的期刊上,我相信这是一个未来奖级或者诺奖级的工作。

其实在提出算法之后的一段时间,这个忧虑是普遍存在的,因为大家觉得这个错误是无法避免的,当然之后,Peter Shor(提出量子分解算法的科学家)第二次拯救了量子计算领域,就是提出了纠错算法。

第二个方面在技术上,原则上可以做,技术上能不能达到精度或者是说操纵能力。其实我觉得这是随着我们的时间发展的。曾经有一度,比如说爱因斯坦跟布尔所争论的很多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比如说用一些理想模型,有一个光子对它进行称重,他们认为做不到的试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在实验室里面都可以很方便地制造出一个原子、一个光子。所以随着技术的进步,认为很多之前做不到的事情,现在做到了,最近的五年、十年,量子发展也有这样的趋势。曾经我们以为需要二十年才能做到的事情,可能我们在未来的两三年,可能会做到,这是我想额外想补充的两点。

王浩华:刚才两位教授解释得非常的精辟了,包括前面的讲者,我自己承认我做量子计算的试验研究,以我看到的技术水平,我们做通用的量子计算机要达到容错的阈值,这是非常难的。当然回顾计算机的发展,也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没有人想到我们能够集成化,一下子小型化集成管的出现,这个也是我们时间的突破点。

现在我们在一个量子计算更大的框架里面处于萌芽阶段,我们做了很多的机理研究,原理上没有问题,但是如果说我们集成起来,可能达到通用水平很难。但是正如施先生提到的,我们能不能找到一条捷径,比如说量子模拟或者是优化的计算,这种东西在我们现在可见的技术视角里面,我觉得刚才朝阳也说了,十年、甚至是几年内,就有可能有突破,有实用的价值,可能会超过经典计算机的能力,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期待的领域。

施尧耘:我抬一下杠,刚才我讲我很乐观,但是我觉得还是有风险。刚刚陆朝阳指出一个风险,我现在讲一个社会上的风险。我觉得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未来不知道要多长时间才能实现的。我觉得这个东西非常的困难,需要非常高程度的投入,并不是一个企业可以单独完成的。如果整个社会有非常高的预期,但一段时间没有实现后,社会的热情消散。在这样的一个假设下,如果没有社会的投入,量子计算机的研究将进入低谷。我觉得确实有这个风险,如何规避这个风险呢?一个方面是,作为科学家我们需要进一步的准确沟通我们做过的事情,以及我们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这是非常难的事情,而且是一个非常长的征程。而社会上希望有更好的教育程度,更好的理解和欣赏我们所做的工作。

丁洪:如果说量子计算机最失败了,会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形式失败?是因为我们器件做不好,做不出来三极管,集成电路做不好,还是说因为量子纠错的问题,还是说克服不了退相干的时间,最后达不到?对此你们怎么理解?

陆朝阳:刚才施老师后面讲的,我非常认同。我们社会应该以一种更加理性的态度去看我们量子计算的研究,不要捧得太高,因为其实捧得太高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对于我们来说,我们会一步一步达到最终的目的,所以我们会采取一个分步骤,有阶段性的成果,这样的话不至于说有这样一个非常大的落差,以至于我们的研究最终失败。

我觉得丁老师提到这个问题,最终失败的概率,我认为是非常小的。当然,这也取决于我们对量子计算机的定义。我个人定义的话,我能够造出一个机器来,这个机器能够做一些非常重要的,有实用价值的任务,这个任务比我们所有的计算机都要快,会产生使用价值,这个已经算是量子计算机的成功了,因为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科学、我们以前做不到的技术。

所以现在,大家正在努力的方向分三步走:第一步我们希望造出这么一个机器,当然对于第一个目标,我们并不需要它真正的实用,只要在某些问题上比我们的经典计算机要快,这样的话就实现了从只是发表论文到真正有器件的飞跃。第二个飞跃我希望它能够做出一些,比如说超能原子,能够在一些凝聚态物理和材料设计的问题上给我们一些突破,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果。第三步就是希望向一些通用的、可编程的计算机努力。对于前面两个目标,科学界大家还是非常有信心的。这个如果做到了,我们可以认为量子计算机已经成功。

丁洪:我问一个问题,大家也没有看过量子计算机,这个量子计算机到底长得什么样?具体的物理形态是什么样的,能做什么,我们输出什么,出来的是什么?

王浩华:在我们现在来说,量子计算机到底是一个什么系统来实现,这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大家都在齐头并进,大家都想做到第一个目标,展示一个超越经典计算机计算能力的实际的东西。目前来说,可能有几个系统走在前面,但没有一个具有绝对的优势。朝阳他们的试验,包括他们最近的光子,包括原子的纠缠和超导比特。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以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技术可用性,这个计算机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当然我们真正的计算机,最原始的计算机也是非常大的,电子管的体积占地也是很大的。但是,我想做成一个有一定的编程能力,能展示一些算法或者是做一些实际应用的量子计算机,这还是比较有可能实现的事情。我希望未来我们能够分析分子的动力学过程,这在药物合成方面有一些实际的应用。实际上现在这些领域是占用了大量的超算资源,如果我们把我们的量子机器做出来,我们实际上可以分摊很多的超算所需要的资源,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丁洪:(对于超导量子比特数量的发展)从UCSB的四个、五个,九个,后来你们做到十个,现在有十六,十七个,还有可能是49个,这里有一个问题,如何评价中国在量子计算的发展和在世界上的地位?

陆朝阳:我先做一个比较小的回答,刚刚施老师说量子计算机不仅仅是量子比特数的问题。英特尔宣布了17个超导量子比特的芯片,其实我们在评价的时候,这个数字是一个方面,其实可能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对它做控制的操作能力。这个能力的最集中的体现是,我们能不能把这样几个量子比特全部纠缠起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比如说我们在科大,现在做到十个光子,我全部纠缠起来;比如说和浩华一起合作,发布十个超导量子比特,全部的纠缠起来。但是最近英特尔发布了17个超导量子比特是没有纠缠的,其实这在学术界里面有一个很大的区别的,当然英特尔没有发表论文,只是在媒体上发布消息,可能我们很多的公众听起来不知道这里面的比较大的区别。

所以,我们可以非常有信心的宣布,至少我们中国在光学、超导,以及我们能够纠缠的数目上目前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光学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最近超导我们也是非常的努力,也有信心跟他们可以一较高下,比如说超冷原子。

施尧耘:首先我觉得中国的科学家非常棒,做得非常非常出色,在座就有三位非常棒的年轻学者。我想大家还需要注意到,在中国,科学家获得的支持远远没有国外的强,比如说在国外各种相关的领域,都有很方便的办法得到一些器件和技术,这里有很多的事情,我想我会有更切身的体验。大家看到这些科学家在这样的环境里取得的成就,更是非常不容易的。

丁洪:如果有学生听了你们的发言,对量子计算感兴趣了,你们该对他们说什么,比如说他们去学习或者是说他们也能参与这项工作。你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王浩华:我先说两句,我们在座的有五位,四位是物理出身,我还是要强调一下物理学对我们很重要。当然了,尤其是量子计算机,现在处于一个萌芽阶段,确实利用了很多的量子力学,物理里面最深奥的理论之一,所以我学好物理,我可以理解他的精髓。但是我们国内可能对物理,包括从高中的教育开始就有一点点缺失。

丁洪:浙江省的高考,选物理的高中生越来越少。

陈宇翱:正好说到了物理,也说到了高考。因为我上大学开始一直有人给我灌输或者是讨论,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然后下一个世纪是化学世纪。之前我跟庄小威师姐她们都讨论过,无论是生物还是化学,各个学科,包括了计算机,追根溯源,去寻根问底的时候会发现不得不考虑量子效应。所以在我来看,我要跟年轻人讲一句话,无论是21世纪还是22世纪、23世纪,永远都是物理的世纪,这我要讲的话。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小黑屋|国际弧学研究会    

GMT-7, 2024-5-13 13:51 , Processed in 0.46758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