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rcman

讨论:当今十大物理学难题的哲学基础 Discussion: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of the Top Ten Physics Problems

  [复制链接]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楼主| 发表于 2019-4-9 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抽象”是生物世界之精神领域的产物。它源于真实,并非真实,其最好的结果是部分真实。

人脑本性中的潜质可能,提供了精神“抽象”的自由,或说“选择”的自由。任意的抽象,首先需要被源于其他生命个体的各自体验和经验所接纳,此曰“概念”推广的必要过程。每个人的精神领域都有其自身独属的独特且唯一的关于自然真实的抽象。形形色色的抽象背后隐藏着各自归属的空域性,到头来,众多抽象中的那个基于空域性的程度最高,其将胜出,渐而被接纳。

科学思想的普及也是如此。科学对于个体而言,常常是非原生性的。在教育体制日益完善的社会构架中,科学本质上是一种关于真实的抽象组合及其相关延伸体系的“强制性”灌输过程。接受科学思想,也就意味着丧失至少是部分的精神自由。

诚然,人于自然宇宙之中,不可能具有绝对的精神自由权。这种自由也必定是有所限制的,诸如潜质可能性。潜质可能性不是指精神领域之活动状态的概率或随机性。它类似于一种“模”,是一起精神活动的总约,“模”出何种结果,完全取决于个体及外界的初始作用。潜质可能性是关于精神活动的客观规范性,是植根于本性中的天然范式的无可超越的禁锢。换言之,个体相对于自然,首先是不自由的,是被“事先”所限定了的。其次,才是在限定基础上的“充分:自由——例如自由意志。最后是自由意志”选择“后的原始自由能力的丧失。

进一步看,任何个体的意识自主性越强烈,越发占主导性地位,也意味着丧失其原始额精神自由度就越多,越发的不自由。

而引导着个体理性或意志的恰恰就是那个被其所接受的“抽象”。选择后的“抽象”也势必意味着那个个体精神领域中关于可被接纳的世界“真实”性。

如果被“抽象”出的那个世界真实并非完备真实的话,那么基于此“抽象”的一切衍生性结果,诸如数学、逻辑学等所描述的世界真实也必定是不完备的。

由此看来,规避错误抽象的唯一途径必定是源出于正确理解人类与世界之间关系基础上的那个“抽象”。但这可能的吗?!



再聊。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楼主| 发表于 2019-4-10 03:43 | 显示全部楼层
事实上,任意一个作为元概念的抽象,都可以建立起一个对应的“体系”,无论这个体系是多么荒唐,相对于与其呼应的元概念,其体系都是“自洽”的。攻击或损毁其体系的那些“道理”都势必作用于其初始条件,或说使其“安身立命”的元概念——即原始抽象。

如此,就涉及到了自由本质的问题。

任何自由,其实都是以限定为前置条件的不自由。人类精神领域的最伟大之成就,无一不是因为渐进于自然自身的“不自由”而获得的抽象自由。

举个例子:

以“零维”为例。零维其实是为了说明人类习以为常的三维而人为设置的初始抽象,或说,基于人类自身本性的本能体验与自然感受。

自然宇宙并没有所谓的“零维”。一个“自由精神”的潜质可能性之初始条件,是“迫使”着人们寻找其三维合理性的本在根源。当定义“零维”时,就不能不承认对“零”自身现实意义的省略,也意味着对这个“零”的不可证伪性。换言之,一旦“零”被定义,也就是说接纳了“零”内部所包纳的一切真实局限性和相对不确定性。

基于此,显而易见,任何源于原始抽象(原概念)基础上的种种“理论体系”都必定是某种不自觉的关于宇宙真实的局域性选择之结果。简而言之,都是不完备的,除非碰巧选择“中”了那个宇宙自然的本在抽象。




再聊。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楼主| 发表于 2019-4-16 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但凡稍微了解一下哲学的都知道逻辑。但明了逻辑分先天逻辑和后天逻辑及其如何区分的人则少之甚少。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楼主| 发表于 2019-4-17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此,就引导出了更根本和基础性的问题:

自在自然有无其本真态?有无其本征形式?可否描述?如何描述?……。

概而言之:自在自然(包括人类语境条件下的“宇宙”和“非宇宙”)是绝对的吗?

如果是,则意味着其“内部”一切存在都是相对性的——即万事万物的普适律。

如果不是,为什么?

自在自然是一元性的还是多元性的?如果是多元化的,就回到了相对性。如果是一元化的,就走向了绝对性

如果是绝对的,如何解释自在自然的系统化之自组织性?形态化之多样性?

自在自然有无与之适配的先天逻辑体系给予自证其后天逻辑的合理性?

换言之:一切相对都源自绝对,且相对逻辑(后天逻辑)都是绝对逻辑(先天逻辑)的子集(局域)。或说:自在自然是一个自相对作用关联关系的绝对集合,除此之外的互相对(通常语境下的“相对性”)则是这一绝对集合的子集方式。




再聊,“让子弹‘烧’一会儿……”。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楼主| 发表于 2019-4-20 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绝对集如何既包含了“自己”又包含了所有子集呢?这是一个必须面对和处理的问题。

“让子弹再“烧”一会儿……”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楼主| 发表于 2019-5-1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思想深刻的理论数学家其实或多或少的都明白:现代数学是一座没有根基的“空中阁楼”。这话不错!

数学的危机,问题不是源自其体系及后继分支。描述关联性事物的“精确”数学,其实早在它被定义而出现之时,就已经被事物特征的“相似”数学所取代了。换言之,数学是建立在相似性作为其开源定义基础之上的关于事物关联规律的量化体系。

根本上来看,采用直白的说法就是:
数学体系所呈现出的“精确”是立足于“模糊”的。数学是建立在形式统一而非同一基石的相对性方法体系。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楼主| 发表于 2019-5-4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认知经验中,空间的连续性是一种伪像。

空间的本质形式是二维的,任意二维空间都必须对应于特定的某个一维的时间“点”。由于时间相对于空间而言是可被“量子化”的,或说是能量对应于某特定空间时的“最小”可测度性。因此,任意空间都是可被有限分割的,但并非无限可分割。其可分割性的极限即能量在空间中的最小可测度的那个时间“点”被量子化处理时以“量子”方式所呈现能量单元,对应的空间即所谓的量子空间。这实际上是任意特定空间条件下能量的最小可测度性的反映方式。做出这种解释,是基于能量存在是一切物质存在的先决条件的原理之上的简单推论。简言之:时空(时间和空间)是能量几何属性

所谓的“空间连续性”,本质上是空间的二维属性在一维时间上的流形投影。换言之,是流形把各个分立的空间“片”给串了起来。空间的所谓连续不过是流形的“连续”罢了。鉴于特定空间系统的时间单元是“量子化”的,这个量子化的时间也就必定决定了该系统中一切空间“片”的最小“厚度”。也就是说,被时间“割裂”的空间“片”原本是分立的。而这些被“最小定量”的时间规制化了“厚度”的空间“片”之相互趋同性转化的“过程”,看上去这是“连续”的,描述这种经验的抽象方式之一,即流形。


二、真实自然中,时间和空间都是处于非连续性的分立状态的。

能量全同状态下,或说绝对静止条件下(熵 = 0),时间和空间都是完全分立相互隔绝且互无差异的。理论所描述的所谓“可做功的能量”实际上指的任意孤立系统中能量非全同状态,或说系统是处于多级联量子化的能量状态的。

所谓“做功”,换个词的说法就是系统基态能量的差异性。“无差异”= 不做功,差异越大 = 做功能力越强;反之亦然。熵值越大,系统的能量基态差异性减小,能量越是趋于同化状态;反之则是差异拉大,能量更加趋于非同化状态。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楼主| 发表于 2019-5-4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符合日常感知经验的时间体验条件下,时间是均等的。实际上,这也就是时间处于所谓可“量子化”时的某种状态。

在时间均等的基础上,空间就变得“非均等性”了。形象地说:越来越大的空间串在一起就是“加速”过程,反之就是“减速”。如果空间尺度都一样,就是所谓的“匀速”或“静止”。由此可知,“运动”不过是当空间被“强制”在时间均等尺度条件下的关于空间非同化程度的一种测度方式而已。例如经典力学。

同样,在空间均等的基础上,譬如光速不变性原则条件下,时间就变得“非均等性”了。这种条件下,其实是把系统内的时间不均等性“强制”到以系统中最小可量子化的能量所对应的均等化的空间“单元”尺度上的测度方式之一而已。例如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

自然宇宙中一切事物的运动,本质上都是系统能量处于非均同状态时呈现在时间和空间,或说时空规度下特定的或“断”或“续”之性状反映。事物及其运动是自然自在之“表像”,系统的能量基态所决定的时间和空间关系才是其“里子”。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时空系统必须使用两种不同原则下的描述方式才是可以“完备”测度的?为什么会“表里不一”?——这些,才是物质世界一切根本问题之核心所在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楼主| 发表于 2019-5-7 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把哲学与科学人为地割裂开来,进而忽视两者都是源发于人类最高智能活动的成就这一事实,其实是很荒诞的。

既然科学是以自然为唯一对象的理性工作,那就应该“涵盖”宇宙一切。不仅仅是需要对科学自身求解,还要面对一切“存在”。事实上,科学的无能为力,最简单和经常的一句就是“那是哲学(或上帝)的问题”,从而把责任与义务撇得一干二净。

哲学的滞后或停滞,并不能否认哲学与科学在更深层面的相互联系。面对宇宙,如若科学是一种离散性的智能工作的话,哲学相对应的就是系统性的智能工作。既没有能够离开思维逻辑或思维方式(被意识到或无意识条件下)的的科学实践,也没有离开证伪规则(已被证伪或尚未证伪)的哲学思考。两者都是人类的精神创造,其成就也常常组成了人类智能的最高表达。

哲学家看来,任何关于宇宙自然的理解,本质上都必定是人性的精神结果。换言之,没有人性的宇宙仅仅是一个绝对态的自在,而非可被理解的一个相对态的存在
人性基础上的精神,在关于宇宙自然的真实性的认识方面,有着无数自发性的“思路”,这些引导着人类智能触及它的真实。然而,这千千万万条路径中,却只有一条是宇宙自然“它自己”的。这是人性精神多样性与天然自在唯一性之间的关联方式。哲学家寻求的是“为什么唯一会导致多样?”科学家寻求的是“多样背后的唯一是什么?”


哲学家的任务是寻找那些自然宇宙的自在逻辑,并将其完备的提炼,加以完整表述,提供对人类精神领域起规范约束作用的工具,使之成为人类精神运动的“客观”规则和思辨的“自觉”模式。科学家的任务则是寻找那些不受人性“干扰”的那些自然宇宙的自在规则,并将这些规则加以提炼,构建出自然事物运动的“客观”模型,进而形成对人类行为领域起规范约束作用的工具。简言之,哲学是“合理的”对人性精神自由加以限制的学科;而科学是“合理的”对人性行为自由加以合理限制的学科。

基于精神的结构化层面上看,哲学和科学两者,构成了人性的一种超对称。它不同于人类肉体的解剖层面上的对称,然基于人性根本而言两者本质并无区别。

宇宙自然离开了任何其他事物都必定是“自在”的,唯独离开了人性而必定无可“存在”。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楼主| 发表于 2019-5-9 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们热爱物理,大多是爱它的实用性,少数人是欣赏或崇拜物理在数学形式方面的优雅。这个世界上,几乎无人真正地关注物理的本质。

物理的本质是什么呢?物理是关于现象的学问。

为什么这样讲?因为物理的中心任务是回答现象背后的支配原则。换言之,物理是“维象”论者。物理的高贵之处,就在于它从不跟随“心智”自由,而以可觉之现象为其独尊。其方法论的核心价值就是证伪。

数学是心智的,它立足于关于现象的广义抽象而推演,进而形成其专属的逻辑体系。

物理不是数学的附庸,它是独立的。数学也不是物理的灵魂,它是旁在的。物理和数学原本就是同根二花,各自芬芳。物理与数学之所以日益融合,本质上是一种互补作用。并非是数学在引导着物理,或说物理在推进着数学。两者各自的成就是彼此互动的结果。

之所以人们越来越喜欢对物理实验的结果进行数学处理,不仅仅是因为数学在其专属逻辑上的一致与连贯,而是因为可以通过数学方式简化实证性操作,以借助数学上的“严谨”来实现实验证伪简化后的“可信”。

物理实验常常为数学处理提供其在逻辑实现方面的“节点”性支持,而数学处理反过来为物理提供实验设计方面的“逻辑”性方向。两者相互加持,共同圆满着人类最初的关于现象的提炼——关于物质“存在性”的原概念。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小黑屋|国际弧学研究会    

GMT-7, 2024-4-18 13:03 , Processed in 0.59441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