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rcma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当今十大物理学难题的哲学基础 Discussion: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of the Top Ten Physics Problems

  [复制链接]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116#
 楼主| 发表于 2023-7-3 16:09 | 只看该作者
本态宇宙是无解的。


它取决于意识体的认知。你认为它是怎样的,你也就“定义”了它的“存在”逻辑。无论你的逻辑“荒诞”与“正统”与否。

逻辑仅仅是宇宙本态不同层面的自洽,那些自洽性就是认知世界中的“真理”源泉。这并非“人择” 也非“虚无”。这被决于意识体的天然自性。简言之:你怎么看,它就怎么“长”。

宇宙既非“存在”也非“实在”。所谓“存在”与“实在”不过是自洽的逻辑之初始设定,或说是逻辑的自洽之边际条件。

简单地举个例子:如数学律。

如果你认定宇宙是“无限”的,其对应的数学逻辑则必定是“开放”的。
如果你认定宇宙是“有限”的,其对应的数学逻辑则必定是“闭合”的。
如果你认定宇宙是“无限 + 有限”的,其对应的数学逻辑则必定是“相悖”的。
这三种逻辑类型,无一不是隐含了无解性。


宇宙并非是“不可知”的。不可知的是宇宙本态。意识体的认识逻辑决定了宇宙的“自在”状态,或说可知的仅仅是宇宙本态的不同“层面”或“区间”。换言之,认识的极限层面或极限区间不可能超越意识体其自性的天然规范,诸如“层面”或“区间”,这与如何称谓无关。


进而言之,认知世界,包括意识体在内,不存在超然意识自性的“经验”和“知识”,也因此没有所谓的终极真理可言。假若自然宇宙被视为“上帝”之作的话,那么,上帝不讲“真话”。上帝提供给意识体的不过是各说各话的逻辑可能性。上帝留给认知的,是其所能,而非其所不能。这样的宇宙,注定是无解。


一般性而言:自然宇宙是超链的。它既孤立又分立,而这,又是一切认知逻辑体系的“奇点”。


节日快乐!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115#
 楼主| 发表于 2023-7-2 15:16 | 只看该作者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114#
 楼主| 发表于 2023-1-30 00:17 | 只看该作者
“时空共轭”


时间与空间在弧几何学中的这种“曲直”关系,被称之为“时空共轭”。在特定的弧几何时空共轭构造中,例如“弧旋子(类弧子)”,时间与空间之间的线性形式之量比是一常数,称之为“时空比”或“空时比”。

需要注意的是,弧几何中的“时间耦合”或“时轴”与时空共轭不是一个概念。时轴的几何本质是量子能能级在物理上渐次递进(减)关系的能簇,是抹平了能簇集合中各个量子所携带能量之间标准能量级差的线性几何抽象。

结合前面的讨论,不难理解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的各自来源和自然分歧。参考图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3D半弧旋构造。Mr. Alex Ren制作。

任意几何“点”之定义都不可缺如或忽略其对应的天然性形态之內秉性质。

此图中的弧旋线对应的自然底物是“能量”而非“物质”。弧理论规范下只有能的交互作用才可以形成对应于规范能量场之规范时空场。时间和空间仅仅是规范时空场几何学构型中不可相互拆分的两个几何分量。能量是一切物质形态的源头,也因此,处于物质状态的任何观测,在“时空共轭”规制的条件下,就只有两种可能的几何描述方式:

一、空基描述:

很显然,如果定义空间是“直”的,时间将必定被“弯曲”化处理。如果定义时间是“直”的,空间将必定被“弯曲”化处理。对应的,前者是欧氏几何体系的导源,后者是非欧几何体系的导源。两者分道扬镳的根本在于“第五公设”。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113#
 楼主| 发表于 2023-1-27 17:48 | 只看该作者
感谢Mr Alex Ren及时制作出了弧几何“时直空曲”的简化标准模型,详见如下3D动图: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112#
 楼主| 发表于 2023-1-27 00:47 | 只看该作者
“时直空曲”是什么鬼? 怎么想象?

其实近代天文学已经给出了粗略的图景,请参看下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从黄道平面看太阳系八大行星运行示意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以黄道平面为参照物看到的太阳系运行示意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太阳系真实运行轨迹示意图

不宜深究但显而易见:

1、时“直”:太阳的运行轨迹放在银盘背景上看,也是波浪形且闭合的。局部而言,可以看做是一条近乎线性的虚拟“直线”。

2、空“曲”:人们长期以来以为的地球转圈的那个“圈”,其实是一条开放型轨迹在黄道平面上投影而来的虚拟圆,而非一个真实圆。由其他行星运行轨迹虚拟而来的各个“圈”都是以太阳为“同时性”中心的同心圆,这里的圆心,即太阳轨迹虚拟而来的直线之截面,等义于抽象的那个几何“点”。

进一步进行形式提炼,直线无限延伸,曲线收敛成圆。可得: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111#
 楼主| 发表于 2023-1-26 18:57 | 只看该作者
人类为什么更习惯于“平直”空间?

在宏观感知层面或宏观物理状态,观测者常常是以忽略其自身的运动状态而作为观测的限定条件之一的,也就是说“我”这个“点”是“不动”或“不存在”的,四周物体的那些个“点”对“我之点”而言是“动”或“有”的。

古老的物理观测中,“我”是被忽略或超然于观测系统的一个“点”。近代科学在其逻辑需要上不得不把这个“我之点”强行拉进了物理观测的原则体系。

简单解析一下。

其实,“我在或我动”、“他在或他动”等等之类的问题皆非本质问题。任意“点”之间的相互参照才是观测的必要条件。而任意“点”之间的可参照性,不取决于任意“点”的自身空间性状和相互空间性状。物质宇宙中任意“点”的可参照性取决于一个唯独性自然“参量”——同时性

为了维护“同时性”的正义,牛顿提出了“绝对时间”,与绝对时间相匹配的空间即“以太”。爱因斯坦把“绝对时间”挑下了马,推出了“相对时间”以及与之匹配的“柔性”空间(分立空间)。量子论的创立派们则从函数空间(连续空间)的角度缝补了“绝对时间”。换言之,若坚持“相对时间”,其空间就必然分立,即非同时性空间;若坚持“绝对时间”,其空间就必然连续,即同时性空间。

由此可见,“同时性”的物理本质是空间在形式几何学意义上的“闭合性”与否。分立空间可以理解成非闭合性的“直线”空间,连续空间则对应的是闭合性的“曲线”空间。换言之,任意直线空间的内禀性时间都是曲线性状的,其外延性时间则必定是“非同时性”的相对时间。反之,任意曲线空间的内禀性时间都是直线性状的,其外延性时间则必定是“同时性”的绝对时间。也就是说,开放空间的观测时间必定是相对性时间,闭合空间的观测时间必定是非相对性时间。时间和空间在几何意义上不能“同时”是闭合或开放的。

简言之:空直时曲,时直空曲。

地球人最传统的习惯是闭合时间,所以,“平直”空间就成了与其对应的传统性空间性状。这不是谁错了,而是人类的天性使然。

在几何学意义上,面对“同时性”而言,“点”的原义就出现了大不同。

古老的欧氏几何是平直几何,是描述分立空间的几何体系,其“点”的内禀性质是收敛的,或说其理论体系的“同时性”被隐没了起来。“点”在本质上是“时曲空直”几何学体系的唯一性形式基石及其逻辑源头。

后来的黎氏几何是曲线几何,是描述连续空间的几何体系,其“点”的内禀性质是开放的,或说其理论体系的“非同时性”被隐没了起来。“点”在本质上是“空曲时直”几何学体系的唯一性形式基石及其逻辑源头。

富有戏剧性的是,曲线几何催生了相对论,揪出了隐藏于平直空间灵魂之中的千年老妖——“同时性”或说非定域性。而平直几何坚挺了量子论,抹平了隔阂于分立空间之间的万劫之源——“非同时性”或说定域性。

现代科学是“空直时曲“,或说以“直”定曲。对于“空直时曲”而言,爱因斯坦玩了半把,把重力场玩“弯”了。对应的,量子论玩了另半把,把时间给撸“直”了。两大武林门派把玩百年至今,也都只能这么相互架着,错搭着,谁也掐不翻谁,……。

是否可以反过来玩呢?玩一把“时直空曲”,或说以“曲”定直呢?为什么“不”?不玩怎么知道?


再聊。
祝各位新年发财!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110#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 15:04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真”的?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109#
 楼主| 发表于 2023-1-1 19:36 | 只看该作者
过年了,说几句。

一是“月亮”问题,二是“智能”问题。


一、“月亮问题”:

爱因斯坦与波尔当年关于“月亮”的谈论,伴随着量子力学的日趋健全,两人的“月亮”都成了“残月”。

量子力学发展迄今,业已通过其无数的实证性实验结果,看似给出了“月亮”问题的终极答案:非“看”即“无”。这虽然违背着人类的经验常识,但其在数学逻辑和物理事实上却也貌似无可反驳,尽管那些全球顶流的研究人员在直觉审美的意义上仍觉不安。

两人的争论看似物理事实,看似“定域性”与“非定域性”,看似“确定性”与“非确定性”,但上升到哲学高度而言,其实是物质存在的实在性。

谈及“实在”将会陷入人们的观念混战,不妨换个方式来看。

借用现代粒子物理学的概念基础,假设“电子”是唯一的物质性“实在”,而能量又是其唯一性“来源”的话,那么,当代“月亮”的物理图景是否会发生一些变化呢?

上述假设的一种简约性描述就是说,除了电子是“实”的,其余物质世界都是“空”的。这听起来很搞笑,这样一来,原本的“月亮”不就更令人撕扯了不是?

其实非也。让我们把问题简化一下:

把“月亮”看作是“一团儿”遵循(可知或未知的)某种物理规则的电子间相互作用的电性集合系统,其系统在实质意义上也就被“纯化”成了一致性的“电子”,其系统的运动特性不过是这些一致性“电子”之间相互作用时的结构性变迁特征而已。而支撑系统结构变迁的本源力量来自于系统内外之间的能量变化。如果系统内外的能量交互不变,该系统就是所谓的“常在”惯性系。如果系内能量增加或减少时,该系统就是“减速”或“加速”的。

再看被人为纯化过的电性集合系统的“单一”元素——电子。它有一个显著的粒子特征,即“波粒两象性”,也就是说一个“东西”两副“嘴脸”。

让我们进一步把电子的两副“嘴脸”置于不同的观测背景或条件下来看,它会怎样呢?

显而易见,在时间条件下的三维空间中,电子将呈现出“粒子”的嘴脸,而在时间条件下的二维空间中,电子将呈现出“波动”的嘴脸。

这样看起来问题不是出在“电子”本身,而是出现在空间的“维度”。我们进一步追查下去看:在时间条件下的一维空间,电子会是何种“嘴脸”呢?

一条或直或曲“线”呗!呵呵,“月亮”问题又回到了原点。其实,这正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是否我们关于空间维度的定义在其历史原初就出了差错呢?!

换句话说,现代科学体系的建立根基是否存在着重大瑕疵甚至错误呢?

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我们需要追溯到欧几里得几何学原理。在那里,“点”的元概念才是当今困惑的“原罪”。



让我们歇会儿再聊。
(待续)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108#
 楼主| 发表于 2022-10-9 15:57 | 只看该作者
“时间端点”


当下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家们在使用着最精良的设备寻找着他们心中的“时间端点”,有望成功吗?



答案是:手快前要眼明。


一、测度的前提:


现在寻找时间端点的方法都是基于空间条件的。简单地说,就是看的越远时间越长,长到不能再长的地方就是时间诞生的摇篮,也即时间的端点。

寻常物理世界中,确定一个物理事件的时间端点看上去很是简单,使用一个更长的时间对其进行测度就OK了。这种方式的基础最终发现是建立在爱因斯坦提出的时间相对性原理之上的。换句话说,科学家关于目标事件时间的一切测度,都必须借用另一个事件时间来搞定。所以,但寻找宇宙的时间端点时,爱因斯坦相对论是无效的,因为其底层逻辑是“两个时间”的关系律,而宇宙的时间看上去就只有“一个”。看得远,意味着距离远,或说空间尺度大。任意两个空间都无法证明彼此是谁才是“极限”。

关于测度时间的物理性空间长度,其实都是基于频率的折算。平直空间在现代宇宙学中被视为一种“非真实性”描述,或说,不存在事件物理上的平直时空,波动才是物理世界的真实基态。这使得时间端点的确定更为复杂,它使得看上去很单纯有效的空间测度时间的方法被迫掺入了被测度的时间本身。频率可以看成是碎碎念后的空间,整理、标化和对比这些碎碎念空间的必要手段却离不开时间。因此,引用频率作为测度时间的空间形式其本质上是碎片化的时间之比。简化地说,自测度,或自相对。也就是说对时间的测度无论如何都绕不开时间自身的参与。大白话,时间是时间自己的准尺。

再进一步看,
对频率解析的最好理论是当代的量子理论。但由于测不准原理的限定,就使得无论采取何种规范化时间尺度,都不可能获得被测定事件存在一个确定性空间尺寸。换句话说,任意一个确定性的空间尺寸都隐含着无数的动能变量,反过来说,每一个动量都隐含着无数的非同时性空间变量。啊哈,关于时间端点的测度,量子理论在原则上也是无效的。


二、时间的前提:

换个思路,如果把时间看成是任意物理系统的“注能”强度,空间看成是与该强度相对应的注能频度的话会怎样呢?简单考察一下。

1、不发生能量注入的物理系统就是无系统,也即,无能量 = 无时空 = 无物理事件 = 不存在。
2、发生能量注入但能量强度不变(波长不变,基频)的物理系统是独立系统,也即,单频能量 = 独立时空 = 凝聚系统 = 致热效应。
3、发生能量注入且能量强度变更(波长变更,变频)的物理系统是开放系统,也即,复频能量 = 连续时空 = 耗散系统 = 辐射效应。

可知,能量交互作用是时空产生的根本成因。于此意义而言,所谓“波长”表征着时间的“长短”,“振幅”表征着空间的“大小”。换言之,波长和振幅都可以表述能量状态,但其物理意义完全不同。波长表述了能量的自身大小,振幅则表述了能量的效应大小。请注意,传统物理学中频率的含义并非如此。

传统频率中的波长指的是特定能量自身的时间长短相对于测量系参照时间而言的折合性的空间尺度及其“长短”的连续不变性;传统频率中的振幅指的是特定能量自身的空间效应相对于测量系参照时间的规范而言的空间尺度及其分立可变性。在传统物理学语境意义下,基于连续不变性基础之上的分立可变性被称之为“温度”;基于分立可变性基础之上的连续不变性被称之为“速度”。

换言之,寻求宇宙时间端点的物理性测度之基本途径有二:温度和速度。这两种方式的物理意义是完全等效的。这也就意味着绝对零度等效于宇宙奇点的物理意义。物质世界中,时间端点无处不在。

举例:

1、若以光速为基本测度方式,也就意味着是以连续不变性为条件下对分立可变性的归零,因而势必推导出“存在”着一个极热的端点粒子,即奇点及其效应。这是当代物理性测度为什么可以产生出大爆炸理论的逻辑所在。
2、若以温度为基本测度方式,也就意味着是以分立可变性为条件下对连续不变性的归零,因而势必推导出“存在”着一个极冷的端点温度,即绝对温度及其效应。就像无法抵及奇点那样,由于当代物理性测度的逻辑限制,最好的近似就是宇宙背景学说。


三、前提的前提:

从物理现实而言,时间端点有二,即“始”和“终”。事实上,时间端点存在与否的唯一前提是能量。物质世界中,能量无处不在,所以时间端点也无处不在。

因于物理测度的基本手段基础是物质性的,或说其思维逻辑基础是建立在质点相对性之上的,当问题扩展至把质点作为自然底物的极端边际状态时,或说建立在质点意义上的相对性原理因其前提假设失效时,就必定会导致悖论。换言之,科学模式的思辨体系一直都隐藏着一个原始性错搭。错搭的根本原因是把原本属于能量的时间和空间属性“硬搭”在了物质身上。这种原始错搭长期以来处于忽视状态,特别是科学成长所带来巨大成功的那些年代。诸如“点”、“零”、“1”等等这些决定着一切人类理念及其逻辑构建的原始概念。

归根到底,宇宙的时间端点源于也终止于人类精神的思想原点。


简言之:
现代科学依旧是本性使然的天然产物。寻求超越本性天然的新理念,才有望成为人类科学的唯一救赎之路。



周末愉快! 再聊。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107#
 楼主| 发表于 2022-9-18 15:07 | 只看该作者
如何看待“能”?


物质世界中,是不存在的。能域与物质域之间的“媒介”是能量,或说是可“进入”物质域的那部分。人类经验世界里最熟悉的部分能,即称之为“光”的东西。

光来自纯能,对于物质世界而言,光好比是能域开向物质域的一个“窗口”。人类感受到的那个窗口才是光,而非光本身。窗口的大小代表了光所标度的能的多少。光是传输到物质域的能之量化指标。

能域的向度和物质域的向度不同,两者相互垂交。也因此,光兼备了两种性质:一是相对于能域向度的所谓“波动”性,一是相对于物质域向度的所谓“粒子”性。光的波粒二象性,本质上是能域和物质域这两个系统之间各自向度的交互关系。

人类所认知的物质世界除了光以外确实是一个“纯”的物质体系。人类迄今为止所发现的那些行之有效的运动理论,本质上都是描述物质间的相互作用的。

说白了,物质是无能的,人类也是。



(再续)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小黑屋|国际弧学研究会    

GMT-7, 2024-5-17 22:38 , Processed in 0.65990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