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rcman

讨论:当今十大物理学难题的哲学基础 Discussion: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of the Top Ten Physics Problems

  [复制链接]

5904

主题

6599

帖子

7159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59
 楼主| 发表于 2018-8-13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把宇宙比喻成一个西瓜,那么相对论描述了瓜籽与瓜籽间的相互关系,量子论则描述了瓜瓤与瓜皮之间的相互关系。

然而,两论都没能回答瓜籽、瓜瓤、瓜皮”这三者其自身存在合理性的问题——它们各自的自然本质是什么?为什么?相互关系又如何?

简单地把借喻进行转换:

瓜籽 = 物质
瓜瓤 = 时间和空间
瓜皮 = 能量

如此看来,人类理性关于宇宙存在的全部问题之核心,也就仅仅剩下如此明细的三个基本要素:物质、时空、能量。再进一步地进行“压缩”,即可归纳成孤立一元化的能——能,宇宙的唯一性本源

解开能在之谜的唯一途径,对人类而言就是对能在形式的正确提炼。弧形式,迄今为止依然是关于能在形式的最简约、最彻底、最完善的描述性备选方案。

如此眼花缭乱的宇宙景象,连同人类及其理性能力,本质上都是单纯且同源化的于其结构上的差异或分化方式而已。描述能的结构性及分化律的几何学体系,即弧形式学和弧数理学。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4

主题

6599

帖子

7159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59
 楼主| 发表于 2018-8-19 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空和虚无


关于“真空”,指的是一种不存在任何物质的空间状态,是一种物理性存在。真空与哲学上的“虚无”不是同一概念。哲学“虚无”的
原意是什么都没有(Nothing there)。

无论是物理性的还是哲学性的,在描述某一实在区域中“没有物质存在”的时候多指的是物理真空,而描述某一区域内“什么都不存在”的时候,多指的是哲学虚无。

宇宙中,某一区域内“什么都没有”的地方是很难想象的,事实上也不存在这样的区域。因为即便是该区域内不存在物质形态,那里还必定有能或能量。

能量在宇宙中无处不在,但其存在方式却有别于物质的三维度形式,能量的基本存在形式只有一维(纯波态)和二维(对偶波态)。能量交互是物质产生的根本性源泉,也是物质生成的惟一方式。能量波交互进一步分为绝对交互(能量子)和相对交互(物质波)。

物理性真空是宇宙中的空间常态,里面的物质可多可少,可生可灭,看上去是随机化的。这取决于能量相对交互作用是否可以进一步簇化。得以簇化的发展成物质的元素形态,最常见的是氢元素。能量持续性簇化还取决于能量波的“厚度”,换言之,能量波可提供的交互层级的数量。依据倍率原则,如果交互的能量波只能满足一次倍率,那说明这个能量场尚处于初级能级的阶段。如过一次倍率也满足不了的化,这样的能量场就属于非物质层面的纯能量世界,在物质层面来看,似乎是“沸腾的汤”,类似于相对科学中所谓的宇宙背景辐射。

因此,哲学上的虚无,如若指的是“空无一物”,那么它在概念上等价于物理真空。如果指的是“任何没有”,那它就是一个错误的伪概念,需要修正或摒弃。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4

主题

6599

帖子

7159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59
 楼主| 发表于 2018-8-19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根本性的认识立场始终左右着传统科学,乃至现代科学也未能脱胎免俗。这个立场就是基于人本性的观察原则——设定动态本性为“不动”本性,以自我“不动”取代本动。

如此,导致了一切科学结论实际上都是人类意识相对于自然本动而言的相对“不动”性认识。不仅是把简单的自然现象复杂化,更为不幸的则是本末倒置。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4

主题

6599

帖子

7159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59
 楼主| 发表于 2018-9-9 03: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们睁眼看世界,究竟是在“看世界”还是在看世界于自我本性上的“投影”?而当这些“投影”进而构成了人类理性之基础和素材的时候,你还相信你理性中的世界一定是非主观性的真实景象吗?

人类理性主导着其精神核心与行为准则,如果理性被支配于自我本性,那么,理性视野中的世界不就是关于本性的反射吗?因此,迷信理性的背后,其实接纳的是自我本性而非宇宙真实。原因很简单,理性仅仅是宇宙真实的某个小小局域,不是吗?

所以,理性的最大困难是如何自我突防,而非强化。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4

主题

6599

帖子

7159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59
 楼主| 发表于 2019-1-4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们一旦不自觉地开“想”,就很难避免去“自”主这个世界了。除非学会和掌握某种“置之度外”的思想批判原则或意识免疫方式,否则,任何关于宇宙的思想必定是个性化的。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4

主题

6599

帖子

7159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59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 02: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个性化”在本意上并无对错之分,个性化是精神存在的首要条件。个性化精神的“结盟”才是群团精神基础。而万千个个性化的精神世界,究竟有几何是与精神外部世界的那个自然真实相符呢?一个困居于自然之中的个性精神,如何可以做到既“乐在其中”又“置之度外”呢?也就是说,既可以摆脱它的天然禁锢,又理解它原在本性呢?

显然,实证主义提供了一套相对于精神自由而言的可行方法体系,其极端代表谓之“科学”。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4

主题

6599

帖子

7159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59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研究的强大实用性,不仅有力地推动了社会进步,也渐而形成了主流化的社会精神。尽管如此,科学所植根的灵魂却依旧如初——“无”或“有”(0或1)及其存在形式(时间+空间)。

尤其是近代,由科学所推进的社会精神甚至上升成为了一种理性图腾,一种崇拜和至尊信仰。科学在扩张和发达的同时也在为其自身萎衰和退隐铺垫着路石。这些路石正日益构成人类社会新精神的基础。引用中国的一句老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4

主题

6599

帖子

7159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59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日常口语谈及的“天地”,其哲学意义就是时间(“天”)和空间(“地”),其内容就是人与物。一般意义上“天地”指说的就是“开天辟地”,其含义对应于近代科学中关于宇宙的理论学说。

如果使用传统(平直时空)观念的意识模式来看待宇宙,人们常说时间比空间更重要一些,甚至先“天”而后“地”。然后,又无法证明天地是非同源性的。

中国哲学观念则有所不同,认为“馄饨开,天地分”,意思是天地本在是同源的,后来才彼此分离开来了。这个“同源”指的就是“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老子的“道”指的不是能,不是自然能(Itself)的“常无”之态。老子的“道”其实指的是能量。能量源出自能在,能量才是先“天地”而生的“存在”态。它生生灭灭,独往不息,人可见动。

梳理一下可以解释为:人被空间所法制,空间被时间所法制,时间被能量所法制,能量被能在所法制。老子的核心观念,是借“道”指明了天地万物是同源性的,“道”是自然自己的,超然于天地的。其经典概括: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关于如何解读老子所言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参见讨论专题:聊聊易经中的“爻”

遗憾的是,老子学说“道"(能量)概念虽然指明了是万物之源,但并未给出“道”的作用机制。

这个可以从老子之“道”的(几何)形式说起。老子之“道”的几何形式对应于《易经》学说中的“太极”。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易传·系辞上传》

值得注意的是:《易经》之“道”与《老子》之“道”不是一个含义。《老子》之道指的是能量态,《易经》之道指的是电态。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4

主题

6599

帖子

7159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59
 楼主| 发表于 2019-2-8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首先是经验性的,其后再逐渐因应个体所处于的不同教育范式而分化出各自独属的理性世界。

关于真实世界的这些个体世界,无论是经验的还是理性的,归根到底还是人性的,也即真实投射在“人模”之上而映射出的人模版式的世界。这也就决定了,人类本性条件下的世界不过是一“参与性”世界,而非自然真实的那个世界。

当人们谈论和运用其智慧的时候,其实是在谈论着他们自己的那个世界。如何将智慧功能“无缝”地运用到自然自在,而非人性自在?这就是哲学需要回答的问题。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4

主题

6599

帖子

7159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59
 楼主| 发表于 2019-2-9 04:1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性自然基础之上所建立的世界印象,是自发的、个体的、无序的、随机且多样的。相对于相对于人性之外包括人性基础在内的自然真实,都是片面或局限的。为了矫正精神与真实之间的这类散发性偏离,就需要引入某种适当的方式方法。历史传统中曾经盛行过的种种崇拜(占卜、巫术,甚至宗教等)最后都能科学所取代。

严格地看,科学不是创造。人们对科学的崇拜,不是它的创造性而是它的证伪性——对人性的精神自由度与真实的限制度之间是否具备契合性的纠偏模式。换言之,科学证伪的根本作用并非是对自然真实与否的证伪,而是对人类精神世界中关于自然印象是否真实的证伪。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真实”。科学既不能创造自然真实,也不可能抹杀自然真实。科学是关于自然真实的一种人工化模拟或有限性“复制”。科学不是发明真理的神器,它仅仅是一种关于人类精神功能发散作用的制约方法,其有效性正是通过对无数幻想、空想、联想、奇想等等所获结果的限定而发挥作用的。

任何思想及其结果都首先是个性化的。这种个性化的世界印象,被塑造于先天和后天两个要素。所谓先天要素,即作为人的天然原在性;所谓后天要素,即作为原发模式的精神可塑性。归根到底还是人的那种天然自在的属性,或说本性,人类并非超然之物。

人们常常把实用性与真实性混淆。特别是这种实用性与财富创造有所关联时,更是如此。科学方式常常可以有效地抵消这种认知偏颇所造成的盲目性,但很多时候科学也在利用这种认知偏颇。

长期的科学发展与积累,实际上是针对人类自由精神活动及其结果的系统化限制的历史进程,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建制式限制体系。符合该建制规则的就是科学的,也意味着真理的,否则就是反(非)科学的,也意味着非真实性。但事实并非如此,只不过是过度夸大了科学功用的热血崇拜罢了。

一切人类的智能活动,都必定依赖于人类精神。而人类精神的天然自在性给予了人类精神说内秉的自由。精神是空灵的吗?其自由是超限的吗?它有无载体?其天然载体是什么?为什么它可以有自由?为什么精神自由并非是与真实完全一致性的自由?如果人类本性是一种原在性真实,为什么“它的真实”之间竟然是如此的千差万别呢?为什么“人人有心却又心心不一”呢?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精神自由与真实自在之间的种种偏离或诸多误差呢?

在科学高度发达的当代,其未临的必将是被更新范式淘汰和取代的结局。换言之,当代科学是人类新精神范式的接生婆也是自掘坟墓的送葬者。21世纪将是一个人类新旧精神范式更新迭代的过渡性历史阶段。

显然,这也不是科学可以解决的问题,依旧归属于“更不靠谱”的哲学。由此而言,哲学的根本就是对人性的批判。哲学的终极目的,就是透过人性发寻到解放人性的必由之路。这路是众多方式或组合的,但一切路的尽端却是唯一的。这就是当下人类最紧迫的思想任务。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小黑屋|国际弧学研究会    

GMT-7, 2024-3-28 11:44 , Processed in 1.57169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