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了一个长周末,拖了这么久,爻的讨论也该封贴了。
从根儿上谈起:
“无极” = “道”= “能量”
也就是说,《周易》的本论和《老子》的本论是等价的。前者说的是日常世界的空间维度,后者说的是日常世界的时间维度。换言之,《老子》说的是空间在时间里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周易》说的是时间在空间里如何演变发展的。二者相构而成其术,是曰“易”。易是基于两者本论基础之上关于日常事物及其规律的成因解释或曰方法论。
“无极”和“道”皆指天地混沌。也就是天地一体,浑然初开之前的自然本体。这个层面没有相对的可能,也就不可能有任何法则可言,它是孓然孤一的本在态。
对应于当代科学理论,“无极”和“道”与物理学中的“能量”完全等义。西方科学中关于能量,又可细分为两个描述体系:量子论和相对论,两个理论通过构成了科学关于自然自在,或说物质存在的方法论。故而,“道”对应于量子论中所描述的能量,“无极”则对应于相对论中所描述的能量。
“无极”、“道”、“能量”的观念本身,都共同指出了物质世界的自然源头——能量,只是称谓不同而已。不同的称谓,也导致了不同的诠释路径——方法学。总结一下:
接着谈“道”和“无极”。
从弧理论看,“道”说的是“弧弦”,“无极”说的是“弦径”;“道”说的是弧径做参考背景条件下的弧弦,“无极”说的是弧弦做为参考背景条件下的弧径。“道”和“无极”是互补的。引用现代科学的说法,“道”说的的“粒",“无极”说的是“波”。也就是说“道”讲述的是关于物质形态的粒子性规律,“无极”讲述的是关于物质世界的波动性规律。再进一步说,“道”描述着从空间角度看,物质是如何从能量变成粒子的,“无极”描述着从时间角度看,物质是如何从能量变成波动的。哲学语言就是:“道”说明了如何从统一性的物质世界中看待同一性的物质运动;“无极”说明了如何从同一性的物质世界中看待统一性的物质运动。
基于上述讨论,就很容易理解周易中的卦和爻了。鉴于中国关于卦的研究甚多,与此不再赘笔。重点讨论爻的问题。
字面上看,爻乃“交合”之意。问题在于是什么东西交合?怎样交合?为什么只能交合三次?依次考察:
1、什么东西交合?
“道”在《老子》中,指说的是万物的本源,当今之言也就是能量。关于什么是能量,《老子》和《周易》都没有相应的对应词语。中国文字中关于能量的表述词,即“道”和“无极”。“道”和“无极”作为能量的哲学定义,二者与相对科学一样,在表述不同但本义相同的条件下,均缺乏关于能量的形式学描述和定义。换言之,三者虽然都明确指出了物质世界不是凭空而就的,是有其本源性基础的,但关于这个本源基础相对于物质世界而言的存在形态是什么却至今无解。一般意义而言,三者都或接纳,或暗含、或揭示了能量是一种无形的普遍存在。至于能量与物质两者间的关联,传统上,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互有差异。
这些哲学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身处物质世界中的审视方法和探索路径上。关于物质存在的解读,中国哲学以概括法为主要认识模式,西方哲学则以解析法为主要认识模式。相应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自形成了独特的方法体系。例如,中国的中医中药、针灸、五行八卦、农历等,西方则演变出了几何学、数学、物理化学等。换个说法,中国哲学偏重于整体论系统化看问题,西方哲学偏重于局域论具体化看问题。中国哲学追求物质存在的整体性规律,西方哲学追求物质存在的具体性规律。中国哲学从无限看有限,从无形看有形;西方哲学从有限看无限,从有形看无形。然而,伴随着人类文明进步,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殊途同归,都终将止步于能量之前并相互交汇。
不过,有一点值得注意,“道”和“无极”的观念,无论如何都是很早时期就明确认识到了物质源于非物质,也就是说意识到了物质与能量不同,物质来源于能量但并非能量,能量不是物质。能量的非物质性意义,也是“道”和“无极”的本义之一。西方哲学以及科学,至今仍旧拘禁在质能不分的认知阶段。例如两个著名的认知悖论:一是相对论的质能公式,形式学上的物质与能量之间的转化规律,实质意义上的质能等义。二是量子论,形式学上的物质因果关联规律,实质意义上的质能非等义。
那么,究竟什么是能量呢?简单地说,能量是能的局域态。换言之,尽管物质世界源生于能量,但能量并非是自然自在的本原形态。自然自在是绝对的、孤立的、全同的,姑且将其统称为“能”或“纯能”好了。如此而言,能量相对于物质存在而言就是绝对的、天然性的先决条件或基础;而能量相对于能而言呢,它是能却非全能,质同量不同。换言之,能量可以被看作是能的“自相对”状态,是能自身内部的各个局域状态。能的这种局域状态比比皆是,或隐或现。它们彼此或者关联,或者无关。如果彼此毫无关联,是各自独立的,那么对于物质的生成就会毫无意义。如果相互间有了相互关联,就有了产生物质的可能。既然万物皆由能量所生,那么,怎样的能量关联规则可以生成物质,这个规则也就一定是万物的生成规则了。接下来,讨论第二个问题。
2、怎样交合?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