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rcma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聊聊易经中的“爻”

  [复制链接]

5

主题

140

帖子

140

积分

特邀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40
70#
发表于 2017-9-18 14:29 | 只看该作者
妙极!   
先生之回答正是我心之渴望!

此处附上我困惑的由来以及此回答对我个人之意义,以作感馈:

因内在心像繁生,不知如何清净,乃求;有修者曰基督,佛陀,禅宗皆已成道,可习之;隧习,被告知放下头脑,无智无惧;试之,心像简,体验妙。

然虽心具勇力,敢弃头脑,头脑仍有不甘,是曰头脑可弃,但求弃个明白;然“成道者”皆曰:不可说;有禅者谓之奥秘,不可知;然今有弧者,道破其机:是曰光磁生电,电生万物,所谓“成道”,乃以电求光;然此如禅有实而无名,弧人谓之名,合曰:既可体其然,亦可知其然,乃觉圆满。

我所求禅与弧之关系,乃是从客我角度看,禅在干什么,要的正是弧的客我解,而非体验解。
然此客我解,似乎正是所有合一体验之抽象?
在我看来,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各家“道”之通
从我个人角度意义,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似乎头脑才可以安心的放下,去寻求无智无惧,非常美。

然,此结论乃弧人推之,而非自己推得,自觉唯有自己推得方可信其真。不从弧,旁外他人无解;信弧,盲信无益,自推可信;

至此,不论真伪,直觉上弧解与体验似乎毫不违和,魅力无穷!

感谢弧人的回答!
有问再来拜赐!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69#
 楼主| 发表于 2017-9-18 10:22 | 只看该作者
谈三点。

1、禅不是弧,弧也不是禅。二者各循其理法。
通俗地讲,禅追求自心之化异往同的体验与修度,是曰内心像。弧追求万物之化异往同的本形与形理,是曰心外像。若一定要说两者的最高境界都是求同的话,禅修的是自同,弧研的异同。各个自同因其色像各异,故独属而不互通。弧者盖各异于弧同,故共像而可通全。

2、禅修的是电态异,是曰自性修,化多重电旋为简一,其修之端极为能态(光、磁),其极间之域为单电弧旋,循动而不觉其色相异,是曰圆满域。入得此域,或可有万象消融,浑然皈一之体悟。此曰形而上。

3、弧研本体象,求可识,一像识而辩万象同,非理不归。故崇能为上。能本同,化相异。能异生电,覆衍而继,叠成万物。此曰形而下。


供参考。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

主题

140

帖子

140

积分

特邀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40
68#
发表于 2017-9-18 06:38 | 只看该作者
此问题,乃心中之大惑,先生乃理性之大成者,能向弧人请教此问题,不论能否可论,我已不留遗憾。

5

主题

140

帖子

140

积分

特邀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40
67#
发表于 2017-9-18 06:26 | 只看该作者
妙极!
佛信了解不多,以禅为继。


先生关于禅的论述颇为精妙,禅者通常用婴孩般的感觉做比喻,既然已被潜规则,难回其初,如先生所言重塑化简其繁是也。


这里“追求更高层面的一种无序”,“修脱色界而求根本定”,


换成弧的说法,就是一个原生单一的电态,随着其时空连续而渐变为某一特定的多元化复杂簇。若想回归,就需要修边除毛,化繁于简,沐然天纯。
最终求的都是超越色界(物质界)以解放自性(忘我、空我)

然弧论中,人乃电性即物质性,禅宗所追求的物质界的超越,乃属电还是对光(磁)的体验?若属电似乎不是质上的超越。
另外,即便禅者达到超越物质界,乃是体验,其却不可说;
然先生说“弧与禅修、佛信之间的相互定位关系”且各从其心道,这就回到当初切入的问题,
先生说
那么,是否有他心不悟而难以言表之大同悟呢?是有的。这只是需要借助合适的方式把个性之大同悟转化为众生的普通悟而已。然,其途艰辛异常,非一般可为之!

从此处看,先生似乎已确有其法,此时插入我的感受及思考:

禅与弧皆为绝对之相对,二者在同等地为上,如果参禅,若要体验禅则需去掉分别识,需要放弃理性,即放下弧,只能体验却不能说;而如果去通过弧去认知,则能够认知得很清楚,而且可以传递,但舍弃禅;如果弧论的方法论能够达到禅,是否是说禅可以从属于弧的,然而前述二者又在同一地位上,自己就是其本身,自身如何达到自己?


因此,先生既然有合适之法,则是否在说弧能达到绝对?   这该怎讲?是否认知即弧体验则禅,还是暂且未知,且各修其心道……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66#
 楼主| 发表于 2017-9-18 01:43 | 只看该作者
很抱歉,对于佛、禅也是门外汉,仅有些许了解。谈几句粗浅心得供交流吧。

先说一下禅修:
是比提童之心以无序,相拟于共形。“纯天然”,无畸变,称之乎“原初态”。故无忧虑。随着成长,其历复杂,交互沉积,无序渐变,其律自生,曰“识”而主言行,惯其长性。“分别识”当二开,一是指自心对外部事物的分别,一是指自心与他心之间的分别。其“别”乃生时之苦源。何以消其苦而乐恒?就需要消除这些“别”。禅修的目的不是求原空之童心,而是净其欲,修其别,追求更高层面的一种无序,重塑分别识之后的无识界。禅修的目的,一般而言,也就是修脱色界而求根本定。我还是我,只是不同我。修在“识”之后,无识也就无需其修。

换成弧的说法,就是一个原生单一的电态,随着其时空连续而渐变为某一特定的多元化复杂簇。若想回归,就需要修边除毛,化繁于简,沐然天纯。

再说一下佛信:
佛家的苦不同于禅家。佛家之苦根指的是人性之二元性,所谓罪孽的原生性,无常也。因二元相极,故三世轮回,是分往生、今世、来生。自心取向,可明,可无明,如此决定了其苦其乐。何以脱苦?佛信是首要的,强调的现世修,是过程中的修,以求断除无明而永生。佛心更多的在于告诫和引导自心所向,修在“其中”。

换成弧的说法,就是能阶生电,其为极间态,无常态。或聚缩于磁(恶报),不断轮回;或发散于光(善报),摆脱现世轮回。何以从?向佛长修是也。

禅修和佛信,其苦有别,一曰有识苦,一曰无常苦。二者殊途同归,最终求的都是超越色界(物质界)以解放自性(忘我、空我)。


关于弧与禅修、佛信之间的相互定位关系,不敢妄言。还是各从其自心道的好。


供参考。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

主题

140

帖子

140

积分

特邀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40
65#
发表于 2017-9-17 23:42 | 只看该作者
了解,在直觉上钦佩先生言语之精炼,思维之精致,我直接表达我的感受,使用更形象的问法:
    这里先引用我所理解的“禅”的观点:
     (想引用一些禅者的原话,找了半天也没找到)
    禅说要回到一个孩童灵魂般的纯净,就我的个人经验是说如下一个过程:
     一个人(婴孩)刚刚对世界有感知的时候,那种感知被禅称为全同态或者说混元态,此种感受是一的,然后婴孩却无法停留在那个状态,继续成长,产生了分别识,而禅就是通过参禅或者静心回到那个全同态或那个一。
     这里我结合上文弧论对此过程做如下理解:
     婴孩的出生时的感觉是否是绝对之相对,即存在的第一次潜规则;而成长以后产生分别识,即思维理性抽象认知,而通过各种认知,对自己原为一的感觉进行分别,将其分成了七情六欲,而此时理性思维对原为一的感觉进行了第二次潜规则;禅者说通过静心,回归到婴孩的状态即是要从两次潜规则之后,回到第一次潜规则后的状态,即最大化的回到婴孩般的感受性的一态;即一,即无我,即空。(而这种感受通常被成道者称为道的滋味,天人合一)
    通过弧理论,是否是在说:物质观是相对之相对,即把理性与感觉相对,而弧论则是绝对之相对,这里弧的认知与存在的关系   与   前述婴孩般全同的感觉与存在的关系   是否是同等地位的?

引用
   譬如“形而上”(Metaphysics)这个概念。基本意思是存在的或自然的之后或之上。
传统上,形而上学试图用尽可能宽泛的措辞回答两个基本的问题:
1、根本上有什么存在?(What is ultimately there?)
1、它是什么样的?(What is it like?)


    弧是否是回答根本上有什么存在,而禅则是体验它是什么样的(即存在的最高感受,即一)

     对于佛教,如果他们的“道““无我”无法传递,则其内观法或者禅宗的参禅法乃属无稽之谈,然似乎确实有着这样的传承,即冥冥之中确实能通。
    我想了解,在弧看来,弧与佛的关系为何?是二者一体两面?弧的最终追求的体验最大化是否是佛的体验或等同?还是弧更超越之?
论述不够严谨,对于一个尚处弧论的门外汉,我也只能知我,尚不能知弧;我虽不知,然弧人知之,敢问弧人怎看?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64#
 楼主| 发表于 2017-9-17 22:33 | 只看该作者
所谓“前者”指的是绝对与相对的关联关系。“后者”指的是相对与相对之间的关联关系。

换言之,精神层面的“东西”与绝对层面的“东西”之间不是直接交互的作用模式。精神结果是基于特定自在个体而形成的间接交互模式继发而来的。由此也就决定了人皈本道,然其自心各道,又可谓变幻道是也。


供参考。


PS:
结合弧理论,如若电态,虽然都产生于光磁,但质同量异,除非处于同一性的惯性场。这是绝对与相对的关联模式。这是无条件的,无论电态有怎样的量异,一切电态必定源于能阶,或说能。

电态与电态之间关联对比,则凸显的是同质条件下的各自量异,或说比较的是各自特定的惯性场。电态的运动性状不仅仅取决于其各自质量,还必定与其系统条件(所对应的能阶)相关联。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

主题

140

帖子

140

积分

特邀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40
63#
发表于 2017-9-17 22:26 | 只看该作者
甚妙!感觉已了解此段大意。

其中这一句“把上述结论的推导模式套用在“人”(肉体存在)上,就是前者——本体论。套在“理性”上(精神存在),就是后者。”   能否把这一句陈述的再直白些,如何套用,我不确定是否理解您意。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62#
 楼主| 发表于 2017-9-17 18:01 | 只看该作者
鹰先生的质疑很深刻,在我看来是关于认识论基础方面的命题。


譬如“形而上”Metaphysics这个概念。基本意思是存在的或自然的之后或之上。
传统上,形而上学试图用尽可能宽泛的措辞回答两个基本的问题:
1、根本上有什么存在?(What is ultimately there?
1、它是什么样的?(What is it like?

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个理性认识的原初条件,或说初始化。
如果一个初始化本原是绝对的,那么关于这个本原的任何后继性认知都必定是相对的。
如果一个初始化本原是相对的,那么关于这个本原的任何后继性认知都必定也是相对的。

虽然两个前提下的认知都是相对的,但有着极大的差别:
前者是绝对与相对之间的相对,后者是相对与相对之间的相对。
前者可以很方便的“顺向”导生出后者,但后者导生前者时,因为是“逆向”的,将很困难。

把上述结论的推导模式套用在“人”(肉体存在)上,就是前者——本体论。套在“理性”上(精神存在),就是后者。

每一个天然的人类个体存在,相对于自然本体(生地、地球、星系,宇宙,乃至Whatever……)而言都是唯一的从无到殆的特定性时空连续。而每一个人类的个体精神存在,相对于其自身特定时空连续而言(基因遗传、家庭、种族、社会文化环境,等等)都必定是全程伴发的独属性经历和体验连续。

如此,可以看出,人类理性是被至少二次“潜规则”化的。第一次是被自身的自在性状所潜规则了,并由此衍生出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个独属的精神状态。第二次是自然本在对个体自在性状的潜规则化,并由此衍化出共形(全集)基础上的所有子集。

结合向日葵先生的“自心”,应该指的是人人被自在性状所潜规则之后的独属之果,故而“各家之道非同”。这里的“道”是人道,个性道,虚无道,而非天道,大同道,实在道。故而存异多多,无可始终。

“何以谋通”呢?通常条件下是基于本在对自在潜规则后的特定之果,是实在道对虚无道的约束与规制。直白地说就是:任你说破天,他心不能悟同的就是废话。

那么,是否有他心不悟而难以言表之大同悟呢?是有的。这只是需要借助合适的方式把个性之大同悟转化为众生的普通悟而已。然,其途艰辛异常,非一般可为之!

如上参与,供参考。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

主题

140

帖子

140

积分

特邀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40
61#
发表于 2017-9-17 07:50 | 只看该作者
前面讨论易经之爻,说实话我不太懂,但冲着“本讨论属于自由聊天,希望感兴趣的坛友们踊跃参与,各抒己见。” 想要切入一下。

后面讨论到:
“所谓“自心”就是各家的“道”。如若各家之道非同,何以”谋通?”乃是我关心的问题,我认为理性的功能是求真,即逻辑真相,或物与物之间的关联真相,所用的方法论为抽象,归纳,演绎;抽象的前提条件是对某一事物所要提取的性状是可感知的,而如果不能感知,则无法抽象,而无法归纳;如过各家的“道”是各家的体验,或者感受,我无法感知你的感受,你无法感知我的感受,那么如何抽象,如何谋通?      

所以心有灵犀,到底是两个人的感受同一,还是形散神似,还是根本就是各自“象”,似乎均有可能,在目前来看似乎不可知。

因此上文中向日葵先生的“道”我觉得确实不能说,或者不知该怎么说,如何把一种别人无法感知的感受通过语言(即理性)传递给他人呢?

的内在感受只有自己知道,这似乎是每个人独属的,证明是理性的,既然不具备抽象的条件,该如何证明?但是,在生活中的体验,我觉得“心有灵犀”也好,各种妙不可言的感受,都是真实存在而活生生的。这是否超过理性的适用范围?


(不知自己的想法是否严谨,而弧人如何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小黑屋|国际弧学研究会    

GMT-7, 2024-5-17 06:50 , Processed in 0.52762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