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3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结局好,就一切都好?

[复制链接]

5909

主题

6606

帖子

7166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 14: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结局好,就一切都好?

Original Vestergaard
原理 Today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还记得一个糟糕的结尾毁掉一段美好的经历的感受吗?你可能享受了一个风和日丽的长假,但偏偏不巧,假期的最后一天下起了倾盆大雨,整个假期的好心情荡然无存。当邓布利多在《哈利波特》电影的末尾去世时,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整部电影的观影体验都被毁了……

当我们正在体验一段愉快的经历时,大多数人都会很享受,但同时,我们也非常希望事情能圆满结束。早在1623年,莎士比亚写下了“All’s well that ends well”,有翻译家将它译为“终成眷属”,据说也曾有人解读成“皆大欢喜”。无论哪种理解,这句话的本意其实是,“结局好,那就一切都好”。即使放在今天,这听起来似乎仍然很有道理。

但仔细想想,事实并非如此。事实上,那些已经体验到的愉悦感,不应该因为一个令人失望的结局而就此被忽略。研究人员在《神经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脑成像实验研究打破了那个古老的迷思。总的来说,结局圆满的经历并不一定都称得上是好的经历,反之亦然,美好的经历不一定都会带来完美的结局。然而,我们拥有一种会促使我们做出糟糕决定的弱点,那就是,们的大脑对圆满的结局有一种不合理的偏好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圆满的结局意味着事情会随着经历的展开而变得更好。然而,过分关注圆满的结局,就会让我们忽略过程中发生的事情。在许多情况下,圆满的结局可能只是非常短暂的,是长期的平庸之后的结果。

但是,一些人会痴迷于这种“事情一直变得越来越好”的感受,这也被称为“银行家的谬论”(Banker's Fallacy),也就是说,人们会牺牲长期结果,而只关注短期的增长。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在过程中享受的东西,与在最终印象之后想要再次获得的东西之间存在差别。过分执着于圆满的结局只会提高我们的最终印象,而并不会提升我们的整体享受

为了从脑科学的角度检验这一现象,研究人员邀请了近30名志愿者参加一个虚拟博彩实验。参与者会在电脑屏幕上看到储钱罐,不同大小的金币会一个接一个地掉到罐子里。在这种情况下,圆满的结局可以指,在这一系列金币的末尾,有更大的金币会掉落。在每一轮中,参与者需要仔细查看两组硬币序列,并最终决定选择哪一个储钱罐。而研究人员同时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监控着参与者的大脑活动。

结果发现,人们其实有充分的理由被圆满的结局吸引。对大脑记录的计算分析表明,我们在两个不同的脑区记录着一次经历的价值。而经历的总价值被编码在一个叫作杏仁核(amygdala)的脑区中。这个区域的“名声”好坏参半。有人认为,杏仁核的激活可以调节情绪反应,导致非理性的行为。但也有研究表明,它可以通过可靠地引入经济节约策略(Economic Saving Strategy)来促进理性。这是一种精心设计的策略,它是指用未来的奖励目标指导着当前的计划与决策。(杏仁核的功能还有很多,它也与受到惊吓时的恐惧反应有关,详见《害怕.jpg》。)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杏仁核(红色区域)。| 图片来源:Life Science Databases(LSDB)/Wikimedia Commons

但是,如果先前的经验没有带来很好的结局,杏仁核对决策的影响会被前脑岛(anterior insula)的抑制性活动削弱。前脑岛有时与处理消极经历有关,比如厌恶——这说明,有些人对不愉快的结局非常反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前脑岛(蓝色区域)。| 图片来源:Schappelle/Wikimedia Commons

在虚拟博彩实验中,优秀的决策者自然应该选择总金额最多的钱罐,无论在最后是否得到了更大的金币。他们的杏仁核表现出了对整体价值的强烈支持。而次优的决策者则在前脑岛表现出了更强烈的活动。换句话说,优秀的决策者需要能够推翻对一次经历的不愉快的印象,比如一个不愉快的结局带来的负面影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日常生活中,假设你想出去吃顿晚饭,正在犹豫是去一家以前去过的川菜馆,还是选择以前去过的一家西餐厅。本质上来说,这其实是让你的大脑计算出,之前在这两家餐厅分别用餐时哪一顿饭更好。

如果说川菜馆的每道菜都是“相当不错”的话,那么整顿晚餐的评价显然是“相当不错”。而假设西餐厅的开胃菜是“一般”,主菜也只是“还好”,但最后的提拉米苏甜点却是“惊艳”。那你很有可能会对那家西餐厅产生过于正面的印象——因为这一餐收获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不管我们是否愿意,这类大脑机制都在起作用,人类文化也会强化这些机制。人类文化会通过广告、宣传、假新闻等事件操纵我们的认知,这都利用了我们对叙事和故事的敏感。没有人能对广告完全“免疫”。然而,它们越是操纵我们的思维,我们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就越会受到威胁。

我们的直觉大脑确实需要来自更深思熟虑的思维过程的干预,从而帮助我们抵制假新闻和其他操纵手段。大多数人已经知道如何做到这一点,比如,我们会写一份利弊清单帮助自己做出更明智的决定,而非单纯依赖直觉行事。

如果我们的日常行为过于专注在不久之前的过去,我们可能就错过了某些机会。我们需要让自己停一停,利用前额皮质思考一下我们正在做什么,拒绝这些直觉的冲动,并把注意力放在决策中最为重要的方面。


撰文:Martin D. Vestergaard(剑桥大学计算神经科学家)
原文标题为“Why our obsession with happy endings can lead to bad decisions”,于2020年11月2日首发于The Conversation,原文链接:https://theconversation.com/why- ... ad-decisions-148393,文章基于CC协议翻译,中文内容有编辑,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原文为准。
封面来源:Tambriell Caudill/Flickr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小黑屋|国际弧学研究会    

GMT-7, 2024-10-31 17:11 , Processed in 0.33202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