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先生:您认为数学与其他理工学科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尤其是数学在混沌的发现之旅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丁玖:伽利略说过:自然界的大书是以数学符号写出来的。在许多科学定律的发现过程中,数学的作用往往是决定性的。当然有些传统领域中不那么需要现代数学的科学家,会觉得数学可以退居二线,比如我为《数学文化》翻译过的一位著名的哈佛生物学教授所写文章的观点,但他的论点受到一位数学教授的反驳,同样被我翻译发表。众所周知的故事是牛顿为了力学的需要,发明了微积分。数学不仅提供了建模的方程或求解的工具,而且能革新工程师的思维方式,给予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特视野。有过深厚数学训练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更容易获得惊人的发现,“混沌之父”洛伦茨的探索之旅就是一例。“信息论之父”香农提出的“信息熵”概念,就是他深刻数学思维的结果。他的硕士论文应用布尔代数的思想,论证了数字计算机及数字线路逻辑设计之可能性。作为数学博士和工程师,他的许多学术成果都是数学思想的直接产儿,甚至有些文章的题目都有模式:某某论题的数学理论。
赛先生:我们了解到您于1977年考入南京大学数学系,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年赴美国攻读博士,1990年受聘于美国南密西西比大学,1999年成为正教授。能谈谈您的大概工作么?您的研究与混沌或分形以及非线性分析有关联吗?
丁玖:我在南京大学数学系读的是最优化理论及方法的硕士学位,导师为何旭初教授。1988-89学年听了导师李天岩教授一学年的课程《[0, 1]上的遍历理论》后,我对计算遍历理论这一分支产生了兴趣,无意中想到构造与乌拉姆方法有关的高阶算法,这成了我的博士论文的内容。这个故事颇具戏剧性,放进了我上个月刚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亲历美国教育:三十年的体验与思考》中标题为“博士论文”的那一章。
计算遍历理论是我过去26年教学生涯中的主要研究领域。它用于混沌动力系统时,本质上就是用统计的观点看混沌。在确定性意义下的混沌的意思是单个迭代点轨道的最终走向是不可预测的。但是在概率或统计的意义下,这些混沌轨道的最终性态是可以预测的。比如说,我们可以知道它们进入状态空间给定子集的频率,而且这个频率对几乎所有的初始点都是同样的一个数。
赛先生:最近几年,您常回国从事学术交流和演讲,就在前不久,您还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亲历美国教育——三十年的体验与思考》,请问您对于美国和中国的大学生、研究生有哪些观察?
丁玖:我在中国一直读到硕士,在美国读了博士,因而我对两个国家的大学、研究生教育都有体验,也有一些思考。总的来说,中国的教育注重知识灌输,对创新相对不够重视。美国的教育恰恰相反,不注重死记硬背,强调有的放矢、活学活用。中国学生读书很听老师的话,按部就班,不敢挑战权威;美国学生喜欢提问题,敢于质疑,也不迷信权威。在鼓励问个不休的读书氛围中,美国学生的创造能力大大高于中国学生。
赛先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科普读物不仅是提供大量的信息,更多地是为了启发读者思考,使其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受益。请您谈一谈,除了提供历史和知识外,这本书对学生应该有哪些启示?
丁玖:这本书里讲了混沌思想百年发展史上的几大里程碑式的工作,以及做出这些开创性工作的那几个杰出科学家的学术故事和个人花絮。读了这本书,学生们不仅开阔了科学和数学的眼界,了解了混沌和分形的发展简史,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从中知晓,伟大的学者从满足好奇心到发现真理之美的心路历程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比方说头戴理论物理博士帽子、做过应用数学博士后研究的普林斯顿大学生态学家罗伯特·梅(Robert May),全然不顾一般生态学家的成规习俗,坚持将逻辑斯蒂模型的迭代过程弄个水落石出。这种精神将会启发学生,成功将垂青于那些有足够信念又不轻易放弃的坚持不懈者。
赛先生:我们知道,您对于国内的科普工作非常热心,除了出版科普大众读物外,还经常为一些科普公众号撰写科普小文,您对国内的科普出版有何建议?
丁玖:我是在2011年为《数学文化》杂志撰写长文《自然的奥秘:混沌与分形》时开始科普写作的。由于一些朋友和笔友的鼓励,我将该文修改扩充为《智者的困惑:混沌分形漫谈》这本书。从这个经历我深深感到,科普写作不比论文写作容易。就像一条俗语所说:教好一碗水知识的课,老师要有一桶水的知识。要写好科普书也对作者的知识水准和结构有很高的要求。我自己只考虑写那些我自己下过功夫学习或有所研究的学科。由于我的博士导师和他的博士导师首先给出了混沌的数学定义并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我自己的研究领域也与计算遍历理论中的乌拉姆猜想有关,加之我在与混沌有关的分形等领域与别人合作研究过,因此能比较有把握地写出这本关于混沌分形简史的科普著作。
我所知道的国内出版的科普佳作中,除了少数一些是由才华横溢的华人学者所写,大都好像是英文原作的进口翻译。这说明,我们国家的科普作者人数太少。我们的科学家和数学家中也鲜有人从事科普创作。我希望这种情形很快就会改观。
赛先生:本书写作的初衷是什么?适合哪些人阅读?
丁玖:本书是为具有高中文化及以上程度的大众所写,它主要提供的是混沌和分形在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数学思想,而非技术细节。它同时描绘了混沌分形史上有关重要人物的人生故事和有趣轶闻。作者的动机是在了解混沌分形发展史的同时,提高读者的科学素养和数学的思维能力,而非是提供研究领域的技术细节。
此外,书中常用类比法解释一些数学概念,用易懂的具体事物对照抽象的名词术语,便于读者理解。除了关于“熵”的那一章包含了一点积分表达式,所有其他章节本质上不需要读者具有初等微积分的一般知识。因此,基本上所有爱好科学的人,只要读过高中,都可以无大困难地阅读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