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7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导言 人本位——习性与传统——弧假设

[复制链接]

5909

主题

6606

帖子

7166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6 16: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导言人本位——习性与传统——弧假设

宇宙,我们的家园,它到底是什么?它的真实状态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能否最终看到它的真容?我们自身又是什么?我们的本性实质又是怎样的?……这些个问题激发了人类太多的想象与思考。归纳起来,无非是物质、生命、思维这三个基本问题。

面对世界,我们的直觉在告诉我们“存在的”就是可信的。直觉源于本能。我们的本能提供给了我们一种对事物的反应能力。这种能力,除了对其自身的不可证伪性之外,奠定了我们对世界做出这样或那样的合理性认定及说明的认知基础。所谓“合理性”,其实就是自由意志对自我体验不断纠错的直接结果。所谓“自由意志”,就是我们对自身体验进行梳理的一种本性能力。我们认为的“合理”,在本质上是人性的、随机的、局限的、相对并渐进的。体验——梳理,再体验——再梳理,如此不断地循环下去,……。自由意识和反应能力两者间的循环互动,形成了我们的理性源泉。抽象地说,自由意志(选择)与体验(行为)的相互作用就是我们所谓“实践”的生物机制,它维系了我们的所谓“理性”存在。在我们的理性世界里,“选择”对“行为”进行着否定和再决定,而“行为”则提供着“选择”进一步发挥的新素材。人类文化的创生、发展与积累,即人类本能的实践过程。

有史至今,人类发现和总结出了极其绚丽多彩的科学成就,极尽可能地扩展着我们的理性视野。科学似乎正帮助我们把缤纷杂乱的万变世界条理化,令其变得明晰。近代科学在日渐贴近自然“真相”的探索过程中,也把人类理性带领到了一个愈加远离日常直观感受的魔幻境界。直觉和几乎所有的经验都在确定性的暗示着我们:自然世界总是用极简法则来约束和规范着它的全部。也正是这种暗示,鼓舞了我们有信心去发寻那些自在自律的极简法则。我们渴望发现所谓的最终理论,希翼用它作为工具,把浩渺无垠的宇宙纳入我们的意识统摄。诸如大统一场论,超弦论等,从而可以做到以一驮万!

然而,我们忘记了我们是人,不是神。事实上,既然一切科学成就都是人类创生的,其背后也就必定隐藏着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人性。如果人性是理性存在的必然基础,那么,我们肉体的物理属性也就不得不与我们的精神创造息息相关了。我们忽略了我们作为人的自然本性——有限性。我们未加证实地无限放大了我们的智慧极限——可知性。我们没有给自己设定出一个真实可靠的精神边界,异想天开的任由意识放马而去,把自由意志发挥的淋漓尽致。不仅如此,我们甚至至今都未能给出一个关于自身实在性的精确物理定位。

诚然,世界是复杂的,但它也是如此的自在和那样的有序。它原本的一再呈现着它的极简,倒是我们的人性把它变得越来越古怪离奇,矛盾重重,相互纠结,使它看上去越来越不可理喻了。让我们把人性作为一切问题的原点,从这里开始论述和推理。

我们为什么有本性?这是一个问题!

假定有限来自于无限,有限的无穷集合就是无限。即使我们穷尽了有限也只能是极端的“逼近”无限,但绝不可能使有限“等同”于无限。因为有限的无穷集合本身是无法包含无限的。这是一个简单的逻辑关系,你无法让“无限”包含“无限”它自己(罗素悖论)。这里就存在了一个不可逾越的“边界”。你如果承认人类,乃至宇宙是有限的,那么,你就不得不承认他们之外必定存在着一个无限。无论这个未知的无限是何样状态与何等质地,假如人类与我们可感知的现实宇宙是同源的,对于人类而言,这个边界就是我们的本性自身,进一步讲,就是我们可感知的这个宇宙的同源性。如果我们认为物质形态是我们可感知宇宙的同源基础,那么,物质就是我们的本性边界。作为现代科学的认知常识,众所周知,物质是由各种自然原素构成的。如此看来,我们的同源基础就是那些天然原素。天然元素就是我们有限性的本底边界。一切以天然元素为共享基础的自然存在都是同源性的。它们一起共同构成了我们可感知这个现实宇宙——人类的宇宙。我们有可能去了解我们的宇宙体系中的种种细节与关联,当我们无论如何也无法跨越我们赖以存在并保持感知的本底边界。我们在本质上的一个有限世界里发寻着它的“无穷多”的有限,但我们却似乎毫无可能冲出我们的这个有限世界去感知和了解那个之外的无限。这就是我们的本性,一个被桎梏在天然囚笼里的有限客体。

我们的本性规度了我们有限度的可知,反过来讲就是不可知。必须认识到人类在认知能力上的天然限制,意志可以自由,但行为必被禁束。宇宙的自律法则中可以包容我们人类的本性特质,而从人类自身的天性出发,却绝无可能做到对它的反包容。我们的理性认知能力就这样被我们自身的天然属性所永恒制约了。我们因由同源,故而获得了共享的本性,也因而具备了感知同源世界的可能。但不幸的是,也恰恰由于这个共享的本性在禁止着我们对非同源事物的本能性感知及能动。

我们的本性规度了我们有限度的可知,反过来讲就是不可知。必须认识到人类在认知能力上的天然限制,意志可以自由,但行为必被禁束。宇宙的自律法则中可以包容我们人类的本性特质,而从人类自身的天性出发,却绝无可能做到对它的反包容。我们的理性认知能力就这样被我们自身的天然属性所永恒制约了。我们因由同源,故而获得了共享的本性,也因而具备了感知同源世界的可能。但不幸的是,也恰恰由于这个共享的本性在禁止着我们对非同源事物的本能性感知及能动。

我们知道,一切认知都源自事物表象。对事物表象的提炼,形成了我们的认知抽象。认识活动是对精神世界里混杂离散的感知抽象的逻辑化规范过程。理性思辨的本质是针对这些感知抽象进行目标化的再处理过程。我们的思辨能力是我们的一种本能,是我们本性的特质之一。离开精神外部世界,人类无法建立感知,人类的脑海中也不可能自我产生出任何形态的“纯”意识。

我们对事物表象的认知处理,起步于“形象”和“数量”,继后被逐渐发展丰富成了几何学、数学以及其他相关文化体系。我们从点、线、面等基本概念,发展出直线几何,再而发展出了曲线几何等。相应的,从个、群团等概念发展出代数,继而发展出了函数等。我们把所有的感知经验都尽可能的进行抽象化处理,再用这些形形总总的抽象概念引申对应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已知或未知的自然事物、科学事物,并由此创化出了一个不断被完善、修正、逻辑化的体系——经验与科学。人们以此文化模式作为主导由来已久,迄今依旧极其强大而权威地支配着世界文化的发展。

现实中,我们正面临着日益深化和广泛的智能危机。一方面,科学工具的日益更进,已逐渐替代了我们的原始感知能力。工具在扩展我们感知视野的同时,也日益强烈地在排斥着我们的日常感受,令我们更加确信科学而否定自身的原始感知。另一方面,教育的普及使我们的后代“被动和无条件的”弱化和丢弃了其天性中意志的自由度,自觉或不自觉地被“驯化”成了现代科学体系的承载工具。我们越是痴迷于科学,也就距离自然真实越远。这或许是因为我们太“想”当然了。

我们现在的一切认识困惑,都是因为自我本性被禁锢和约束的结果。文明以来,我们始终坚信我们的本性,凭借它,我们才有了今天。我们竭力地使用着一台有限度的“人造”挖掘机,在发掘着一个无限度的天然世界。本性带给我们的既是解放也是包袱。越是本性发散,我们就迷失的越远。我们的智慧被我们的习性与传统所负累!

一句话,让我们重归天性,直面天然。


日常中,无论我们是否具备系统艰深的科学素养,我们都易于简单的描述我们对事物的感受。面对需要观察的事物,我们总是不可避免的首先被事物的表面特性所吸引。我们可以完全忽略掉对这些事物究竟是什么东东的任何追问而轻易地产生并建立起对该事物的“第一印象”,尽管这些“第一印象”会因为采集个体之间的各种差异而五花八门。至于如何进一步地处理或加工这些第一印象,则是在取得这些第一印象以后的事情了。如果我们不再深究这些第一印象,我们就会止步在事物的表观特征。如果深究,就必然会涉及到每个采集个体自身所使用的方式方法。这些方式方法是极其多样化的,诸如本能的、直觉的、经验的、宗教的、科学的等等。对于同一个事物,无论我们深究与否,我们的原始感知都会因为个体化的原因而呈现出必然的多样性结果。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生活在一个永恒运动着的世界里。我们的肌体是这个运动洪流中的某个局部。其自由意志也必定是基于其肉体(自然局部)基础之上的。这使我们可以认识到意志的“自由”是动态续存性质的,或说时间因子的多样化。其次,我们的肌体与其周围环境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这些针对每个个体而产生的关联都是复杂不一的,也就导生出了我们肌体的动态多样性,或说空间因子的多样化。我们的“第一印象”正是时间因子和空间因子在多样化变量前提下的交互结果。由此可见,人类关于自然世界的原初认知,始于个体性、随意性和独立性。但从群体角度看,则是放散的。“第一印象”针对对应个体就是可接受的、合理的;而针对对应群体就是各说各的、差异的、离散的。如何能够规范这些多样化的个体感受而获得对“同一事物”的共同感受呢?这就是人类元文化的滋生土壤。

什么是元文化?就是创建任意文化体系的基础要素。文化的基础要素是由最核心的、最少量的元观念所组成。文化体系来自于元文化;元文化来自于元观念;而元观念则来自于元概念。元观念是对事物表观现象的抽象赋义,那么元概念则是对事物表观特征的形式定义。

举个例子。首先形式定义出“点、线、面、立体”等这些几何学中的元概念,在此基础上,再赋义直线几何原理的五个“假设”作为元观念,进而创生出非曲几何原理体系(元文化),随后不断拓展出现代几何学的庞大体系。

再以数学为例。现代数学体系源自最初的算术。这里涉及到的元概念是“无”和“有”。其元观念的基本赋义则是“0”和“1”。继而引申出自然数、正整数、数制等元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演化成为十分复杂的现代数学体系。
元概念的提出,虽然来自于个体的实际感受,但也是对群体的多样化实际感受的提炼与概括,其客观普适性是其能否转变成共享概念的根基要素,也是据此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是否可被检验的根据。元概念越基本,越简洁,就越普适。据此可知,基于人类自然本性基础之上的理论体系,其普适性的极限范围将等同于人类本性基础的自然范围。

这里,让我们做一个有趣的推理实验:假如认可我们的本性基础是自然元素,那么,自然元素的分布范围就是我们的理论的普适范围。再进一步假设,如果我们的本性对应的物质基材是单元性的,那么我们的理论对应的元概念(科学假设)也应该是单一的,这将完全有可能导生出某个一元化基础之上的普适理论体系。假如是二元性的,那就不得不最终导生出一个二元化的普适理论体系。

不是吗?想想看!现代物理理论不就是一套典型的二元化理论体系吗?!微观与宏观各走一套,各自普适各自领域,但谁也不能兼容掉谁。宏观方面:世界来自某一个点(Big Bang),宇宙系统既开放也封闭,诸如宇宙的开放模型、封闭模型、循环模型、多宇宙模型等。微观方面:世界来自一个测不准的、波粒二象的、不可确知的概率世界。

不过最有趣的当属被认为最有希望的热门——弦理论或超弦理论。它就一个假设:它假设自然界的基本单元不是电子、光子、中微子及夸克之类的点状粒子,而是很小很小的线状的“弦”(包括“开弦”和“闭弦”或闭合弦)。但是,它对吗?它与我们的本性实在相协吗?我们的本性真的是单元的吗?

我们的自在本性究竟是什么?我们的本性难道不是那些天然原子而是靠人工轰出来的亚核粒子或小小线段吗?我们的本性到底是一元的?还是二元或多元的?被天然本性禁止着的我们,有无实际上的可能来完整性地理解我们所处这个宇宙的真实情形?我们的理性边界究竟应该划在哪里?我们的理性无有可能“翻越”自我本性?如果能,又该如何去实践这种“翻越”呢?……。等等这些,让我们试着一一给予简要解析。

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12年)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够撬动地球”。但他使用了一根直杠杆,在撬动地球前,它首先要找到一个支点才行。但如若换用一根弯曲的杠杆时,此支点就自在了。也就是说,一种可行的方式就是把杠杆与支点合二为一。

试想:假定“可知”与“不可知”之间横卧了一条沟壑,人类与自然之间竖立了一排理性能力无可逾越的界碑,冥冥天地里的确存在了围圈着我们本性的一堵篱笆墙,让我们统称它们为“边际条件”的话,那么,我们有无可能透越此边际?是否有任何可能性在自然规约的无情监管下窥视到“界外”呢?回答是冰冷的:办不到!那好吧,我们不再试图偷看那个“外界”了。但如果我们保证诚实,脸面朝里,目不斜视,仅仅把屁股坐在“边界条件”上是否可以呢?回答则是温暖的:OK。

什么叫“仅仅把屁股坐在边界条件上”呢?让我们借图说明。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小黑屋|国际弧学研究会    

GMT-7, 2024-10-31 21:42 , Processed in 0.30073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