弧论坛

标题: 讨论:为什么人脑可以虚拟现实?Discussion: Why can the human brain be virtual reality? [打印本页]

作者: Arcman    时间: 2017-6-15 08:22
标题: 讨论:为什么人脑可以虚拟现实?Discussion: Why can the human brain be virtual reality?
讨论:为什么人脑可以虚拟现实?
Discussion: Why can the human brain be virtual reality?

诸位,有兴趣讨论这个问题吗?

先做个引子。

什么是真实?通常意义上的所谓真实,是可实证的规律性
何为规律?规律是自然事物原在关联关系的可模式化、可格式的定义或描述。规律是先验或超验的吗?为什么?
假如是,人脑为何可以虚拟它?是否人神共主,生来即灵?
假如不是,人脑虚拟是否真实?抑或接近真实?
规律背后有无规律?虚拟世界究竟是受哪个层面的支配?抑或它就是规律背后的规律的信使?
如果是,为什么还需要对虚拟实证?
如果不是,为什么虚拟是可信的?
虚拟是在经验迷乱中逐步格式化的吗?
是什么在规范着虚拟?
如果存在一个潜在规范,为什么虚拟世界是放散自由的?
如果不存在,虚拟又如何虚拟真实?
虚拟与真实的边界是什么?其机制?
人脑虚拟是自信的抑或他信的?
没有虚拟,真实还存在吗?
虚拟的还是真实的吗?
虚拟和真实是同台演出的舞伴儿?还是演员与观众?谁是演员?为什么是?
虚拟来源于“里子”还是“表皮”?两者谁更真实?以后都不真实?为什么?
没有虚拟,存在还是否存在?
存在的就是真实的吗?
虚拟究竟是关于存在的虚拟还是真实的虚拟?
如果是存在的虚拟,虚拟中不存在的是否就是非真实的?为什么?
……


欢迎积极参与,无拘无束,自由展开。


作者: Arcman    时间: 2017-6-17 18:24
这个讨论的核心论题应该是人与自然的天然关系。

人“眼里”的自然与“眼外”的自然是一致的吗?一致的我们说是真实的,相异的,我们说是虚幻的。千头万绪,归结起来不外乎三种基本关系:

1、人被包含在虚幻认定的真实中,也就是说,虚幻出的真实是局部真实,意味着其外还存在了一个全域化的真实。如果一直虚幻下去,就有可能无限接近甚至与全域真实同质化。经典观念:现代科学观。
2、人不被包括在虚幻认定的真实中,也就是说人自身真实性不被虚幻所可证伪。意味着虚幻真实的绝对有限性,无论怎样努力,虚幻真实都是人外的真实。因之人在基础与物在基础所基于的真实非同化,而由此人变成了虚幻真实的超然存在。经典观念:传统科学观。
3、虚幻真实与自然真实是同体真实,区别在于虚幻关于真实的机制与自然自我孕化的机制的差异性。虚构真实的唯一目标不是寻求真实,而是寻求其机制上的全同性。经典观念: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


还有其他关系类型吗?

作者: Arcman    时间: 2017-7-4 16:12
当下很多人对意识与纠缠之间的关系很感兴趣,甚至有新提法认为:意识的本质是量子纠缠。

简单的说:意识与纠缠没有半毛关系!为什么呢?

一、首先是概念上对实际物理世界中量子纠缠现象的曲解、夸大,甚至扭曲。
二、其次是逻辑上的错误。处于纠缠态的粒子是处于严格的物理对称的,换言之就是相互“不自由”的。这种不自由不仅仅是能量状态,也包括了时空性质以及运动状态等。意识的“自由性”何以与其在逻辑上解释呢?
三、在方法论方面,把意识与客观之间的关联机制错误地等同于纠缠粒子间的关联机制。事实上,这完全是两码事。意识与客观之间的关联机制是局域的、空间(能量)性的、平行维度之间的;而纠缠粒子之间的关联机制是全域的、时间(纯能)性的,垂直维度之间的。





作者: Arcman    时间: 2017-7-5 00:21
人脑是存在于现实环境中的现实,其虚拟现实的多样性必定植根于自然现实而无可其外。支配真实现实的原则,也同样支配着虚拟现实。虚拟现实并非生命体的终极作用方式,它是生命体对与其续连一体的外部现实的应对中继,也就是说是真实现实(生命体)与真实现实(环境)间的局域性关联作用。

真实现实世界需要一个共享的关联结点,虚拟现实也是如此。本质上两个世界的关联节点是质同性的。这个结点即是物理现实中的电子态。

脑与环境的意识机制,可以比喻为映射机制。实现这种机制的核心因子是电子态。

生物电冲动中的电子携带着所观察物体的结构、能量及运动信息。这些信号被对应性的映射传导于脑神经丛系统,进而形成相关的3D态电子流布态。定位于这个虚性的电子流布构造“内部”反观之,即时性维度的思考模式;若从其“外部”观测之,则是空间维度的思考模式。若将两个模式交互叠加在一起的话,这需要引入“时空场”的思维模式,也即日常感觉的时间和空间。

由此可知,人脑的思想“力度”无法穿越电性约束,它既是真实现实的基础和结点,也是虚拟现实的基础和节点,更是真实与虚拟的关联节点。虚拟现实本质上是真实现实的反式形态,或说形状的反式对称态。这个机制给予了人类所谓的灵性功能。进一步推论可知,生命体与普通物体之间没有根本性的质性区别,唯一不同的是生命体含纳了更多层面的能级。

从纯能循环的大体系上看,生命体是双向的能流布体系。植物属于能量凝聚体,对应而言,动物属于能量降解体。二者构成了生物圈的能量循环系统。就此意义而言,农业种植及畜牧业对于维持人类续存的基本作用,远远大于工业贡献。环境科学的实际意义,是如何更好的维护生物圈这种能量循环体系的稳定性,而不是大气热效应。在太阳系的大背景下,地球是一个极好的自调节能量循环系统。相对于强大无比的自调力,人力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作者: Arcman    时间: 2017-7-5 19:03
在虚拟现实基础上构筑而来的思维模式,不可避免的、不自觉地被限定在了生命体的本性和本能之中。

人们相信真实现实的确定性但又不得不苦苦地寻求这种确定性。相信它的重复和变化,也相信它的持恒和稳定。而这一切感知,本质上都不是真实现实所给予的,而是虚拟现实原生性痼疾。为什么会如此呢?

俗话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说的就是现实属性。地球人的现实属性小处说就是成长地或常驻地,大处说就是太阳系了。宇宙是否与地球或太阳系是质同性的?目前没有确定性的结论。

作者: Hufeng    时间: 2017-9-26 18:38
Hufeng 发表于 2017-9-27 09:24
终于登陆成功!“将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

终于登陆成功!
“将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说的就是这样一种状况。为了拦截广告,连登陆发帖都搞得繁琐复杂。也是醉了!
言归正传:楼主这个讨论极具威力!无疑是于认识论的原子弹或里程碑!某种意义上有可能是人工智能的终极解!
说到底,在“”虚拟现实原生性痼疾“里的翻滚,终究走不出追逐自己尾巴的怪圈!
谢谢楼主啦

作者: Arcman    时间: 2017-9-27 00:37
先生过奖!


这是一个物性关联关系极其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特征极其突出的问题。逻辑上,是逻辑功能对自身存续基础的自我挑战。如果不放在一个更大、更深、更广阔的背景上考察,势必陷入无休止的“个性化”逻辑之间的缠斗。

在谈及所谓的“更大、更深、更广阔背景”问题时候,通常情况下,无非是物质存在性或/和精神存在性。这是一个几千年以来的认识怪圈,也是一个以物质和精神为双核互偶的逻辑扣环,在这样一个前提背景下进行讨论,就会陷入“纠缠态”。

如何才能摆脱这种纠缠?从而逼迫讨论者“跳”出这种天然的本性痼疾的桎梏呢?一般而言,就需要首先弄明白物质与精神的基本关系。这些关系很简单,也很基本,当然也很困难和烧脑。例如:
两者仅仅是并存关联吗?
抑或两者是相互不可缺如,彼此互为续存基础?
再就是某种意义上有其先后关系?或说两者谁是第一性的?
还是两者原本就是在一个更深刻的自然背景上的二元化共体模式?
……

这就是本讨论所期待的方向。

作者: Arcman    时间: 2017-9-27 04:25
PS:

提出一个思考点。假如物质与精神的双核互偶都在使用”同一套“自在的天然逻辑体系,其双方是否有可能彼此证伪?

基于逻辑的逻辑推论上,将导致相互证伪是不可能的结论。这就是“纠缠”的本因所在。但如果了解到何为“同一套”逻辑时,是否可以对“纠缠”自身证伪呢?这应该就是解锁的秘籍。

作者: Arcman    时间: 2017-11-5 16:18
为了方便思考,绘制一张简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请注意:该图中不提示量子纠缠效应。原生电场指的是来自于刺激在无意识条件下所自然生发的初始电态。在完成初始场的反式弥散之后,进而自发性重整而形成次生场,从而产生生物知觉。反复刺激条件下产生的众多次生场(经验),多个次生场的自发性重整形成意识。自发性源于电态的弧簇化趋向。一切意识中的逻辑基础是电态,其所谓的先天性逻辑原则植根于电态的天然内秉特性。

作者: Arcman    时间: 2018-6-27 13:25
学习能力对于人脑的虚拟功能极其重要,特别是物理性时空阻隔对学习的阻碍日益降低的当代社会。

学习包纳了两种基本形式:实践与读书。

实践的基本作用是获取直接性体验,积累个性经验。读书的基本作用是移植间接性体验,积累共性经验。中国话“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就是学习意义的经典概括。

作者: Arcman    时间: 2018-6-28 04:58
人脑的基本功能并非是理性化的,恰恰是非理性的、纯粹生物性的原始电冲动。冲动既是结构形成的初始动因,也是功能实现的本底保证。

人脑的基本结构性,诸如大脑、小脑、丘脑、胼胝体,半球态等,反映了来自于能量基础的生命从原始态发展迄今的自然遍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人类的自我认知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与自然遍历的反演,也就是说,是一个从动态变化的“结果”看待恒定不变的“因由”的倒叙。人类最值得骄傲的不是理性,而是获得理性的自然机会。


作者: Arcman    时间: 2018-6-28 19:43
打个比方:

大脑好比盛了水且加了盖儿的锅。上升到大脑的机体体验,好比给锅加的热。锅里的水被加热后,就会自发的生成蒸汽。蒸汽的运动方式与初始条件(加热部位和火力)相关。固定不变的加热初始条件,其产生的蒸汽运动状态相对类似。加热到一定程度后,锅就会散发多余的热带外环境,进而保持一个热平衡。持续加热或热平衡,会有渍迹水垢形成。

锅里的水对应于脑细胞,蒸汽对应于脑细胞间的丛突和轴突所形成的复杂网络,热耗散系体对应于大脑葡萄糖消耗所驱动的脑电活动,渍迹水垢对应于记忆形成的脑生化反应。

大脑对体验(机体的感官收获)的解析不是依赖于其理性能力的,反而体验才是理性产生的基本根由。体验先决于理性。理性本质上是体验(初级能,高能阶)耗散而发热(终级能,低能阶)所引发的天然性的中间过渡状态。理性既不是原因也不是结果,理性是一种热运动状态。一旦锅的加热终止,理性也必将随即消亡。

锅的几何学构造(大小、方圆、深浅、厚薄等)可以理解成先天性的生物遗传要素。而反复不间断的加热,也就相对于后天性的“学习”过程。先天性和后天性两者的要素结合体系,即个体的理性体系。

相对于任意具体个体而言,其理性体系都有别于其他个体,都是独特而孤立的。但是,所有个体的理性机制及其运动规都是完全相同和守一的。这就是“人人有心,心心不一”的原因所在。

作者: Hufeng    时间: 2018-6-28 19:56
写了半天的帖子不知道发到哪里去了
作者: Hufeng    时间: 2018-6-28 19:59
这个比方虽然形象但也有一些晦涩。用物理现象比喻思维认知过程,需要人们有一些跨界。
作者: Arcman    时间: 2018-6-28 23:07
思维功能首先是物理情态的,其后才是伴发的化学情态。而通常情况下人们看待思维现象时,又多是基于远离分子层面的宏观物质层面。
作者: Arcman    时间: 2018-7-5 15:57
当人们进行思考(直觉除外)谈论自我观念或主张时,其实是在谈“理性自解”。

所谓的“理性自解”必须有两个前置条件:
1、信号发生源(脑部对感受信息的常态分解能力,以产生正常的脑信息)。
2、信号标示符(语言、文字、数字、图表、动作等,以实现信号的常规表达)。

换个说法:
所谓的“理性”本质上是其源生基础(前置条件)的解析结果,其中的可表述性结果,即人们不言自明的所谓理性,非表述性结果,即直觉。

直觉与理性的生成基础相同,区别在于可否信号标符化。为什么呢?因为信号发生源的信号性质是连续分布状态的,而信号标示符的信号性质则是随机离散化的。对应于连续分布状态信号源的离散性信号标示体系而言,各体系间关于源信号的“意义”本质上是等价的。换言之,就是不同信号标示系统中的“意义”相互间是可交换性的。譬如语言、文字系统之间的相互翻译。

鉴于上述原因,理性活动中,经常会感受到这样一种体验:越精确就越难表述,甚至变得模糊弥散。简言之:精确与表述负相关。譬如当询问如何精确表述“一”的时候,非精确情况下很容易产生理性结论,但随着对“一”进行递进性的精确化描述时,相应的理性结论就会困难起来,导致“一”的意义逐渐地弥散开来,甚至最终“缺失”。

上述情形的发生,并非理性出现了什么“错”,而是决定理性结果的前置条件的固有性质。这个固有性的原在性自然基础就是电态旋布。表达电态旋布性状的是实现理性解析之前的信号源和信号符,信号源是时域特征的,信号符则是频域特征的。两者之间存在着不确定性方面的关联限制。类似于量子论中粒子的位置与其动量之间的关系。

也因此,理性或说人脑对现实的虚拟过程及其虚拟结果,不仅仅取决于理性的运作方式(即思维模式),更重要和深刻的原因在于产生意识自觉的前置基础的固有规定性。这种固有规定性是“前”理性化的,是理性之“外”的。而恰恰是这种固有性的存在,才导生出脑的一个根在性冲动——好奇心。

因之脑的好奇心,才使得理性能力得以发展,最终形成地球人现实可见的“文明”。而好奇心的自然固在性基础正是电态,而非能或能量。也就是说,脑虚拟出的“现实”不是自然原在的现实,是频域信息转换成时域信息时,也即电态旋布之后的“碎片化“的重整。这个“重整”过程就是理性过程,“重整”体系即关于现实的描绘——世界观。

(再续)




作者: Hufeng    时间: 2018-7-5 16:45
解的透彻
作者: Hufeng    时间: 2018-7-5 16:50
这个“重整”过程就是理性过程,“重整”体系即关于现实的描绘——世界观。     
是世界观还是人们经验的物质世界?这个是一个越来越复杂的问题了。

作者: eagles    时间: 2018-7-5 23:02
俺也凑个热闹,重在参与

百度上说第六感(或直觉)是世界未解之谜,在弧论中解得如此清晰。

信息标识符的离散和连续,让我想到语言的艺术(如诗集);诗歌就像是力求趋近连续的  离散的信息标识符;再趋近就无法表达,变成直觉(喝酒感情好,没法表达,来一句“都在酒里”)。

文末“脑虚拟出的“现实”不是自然原在的现实,是频域信息转换成时域信息时,也即电态旋布之后的“碎片化“的重整”,很有一种道破天机的感觉啊

上文前半部分不需要弧学知识读者就能看懂,后半部分涉及量子论以及电态旋布;读者(自己)需要补一把物理(量子论及相对论),再搞清楚弧的原理,才算跟上队伍啊……
继续奋斗







作者: Arcman    时间: 2018-7-7 04:01
什么是智能?众说纷纭。但智能必定具备着一个根本共性而突出的特征——逻辑性。任何有能力实现逻辑化的单体或系统,常常被广义的称之为“智能”体(系)。

理性,人类具有的一种特别能力,也不过是广义智能的一种而已。

依据于逻辑能力的来源,又分为天然的(例如人类)或人工的(例如阿尔法狗)。而天然智能又可细分为生物类或非生物类。最困难的事情并非来自生物类系统内部的智能化程度的界定,人类征服了地球生物圈已经表明了谁目前是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地球生物种类。看上去最为令人困惑的是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智能性界定问题,这里谈论的肯定不是万物有灵论,也不是宗教理论。

在解析这个“界定”问题之前,必须面对一些疑问与选择,诸如:

1、非生物存在有无智能?
2、如果有,为什么未能显现出生物那样的逻辑能力,或说选择?
3、如果无,处于与生物一样的物质共性条件下,是谁对它们进行了“预先选择”而使得其不可成为生物而存在?举例说,是谁拥有这般超然的权力在事前就“指定”了某个碳元素可以是生物的,而另一个就不可以?
4、为什么一个元素成分与某活体生物一摸一样的组合不可以自发地转变成一个同类生物?
5、为什么经验中的智能都展示在生物活体而非其尸体?
……

在排列出各个疑问后“界定”的原则意义也就基本上呈现了。两点:

1、逻辑能力
2、活体

两点合并进而可以推导出关于智能界定的原则性结论:具备逻辑能力的生物活体 = 智能体。凡此之外,宇宙中其余不具备两点相互结合特性的东西都将不属于智能体。

看上去问题似乎解决了,其实非也。因为“智能体”只不过于是关于智能现象的外在形式特征而已,它本身并未给出什么是智能(而非智能体)及其智能界定的任何原在性和内秉性的回答,问题依旧。

接下来,解析一下“逻辑”和“活体”两个智能存在的要素,看看能否找到合理的答案

(注:“合理”本身也是逻辑上不完备的问题,它不过是逻辑的逻辑而已,否则,何以合理地判定“合理”?“合理”在智能上的功用,通常是通过对逻辑链条上的某个自定义的“已知”局域部分的占据,进而实现对那些“未知”逻辑局域部分的可能性延展。类似于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本身并不参与智能活动,而是逻辑链条相互连接的节点或扣儿罢了。也就是说,人们在谈论合理与否的时候,谈论的并非是该合理是否“真合理”或“假合理”,而是“合理”所表征着的逻辑连接或逻辑结构。换言之,谈论“合理”本身就不合理,或说谈论“合理”自身是无意义的,其逻辑内涵才是其根本价值所在。)

如果假定“逻辑”是智能内涵所特有的,那几乎就是在说逻辑是后天性的。换言之,先有“活”,才可“智”。

继续分析,何为“活”?可以很简单地概括成一点:能量自发性循环系统,或简称系统。

这里还可以进一步地大体划分为三型:“聚合型或光型”(例如植物通过吸收光而聚合生长)、“耗散型或磁型”(例如动物通过食物维系其热耗散平衡而活着)及“交互型或电型”(例如细菌分裂)。

也就是说,没有能量流动,就没有“活”的可能。“活”也不过是宇宙中能量流动状态的某种情形之一、二而已。能量的进进出出,才是维系“活”体构成相对稳定性的本源基础。

有意思啦,一块石头有没有能量的进进出出?肯定有啊,那石头也应该是“活”的了。是的,石头是“活”的,只不过这里的“活”是“存在”的等义词罢了。而关于石头是否一个智能体,答案却是否定的,为什么?很简单,因为它没有逻辑,或说“自发性”逻辑力。石头以及同类物质状态的“逻辑”因之缺乏“自我化”逻辑能力,而被广泛地体现在有逻辑能力的物体类别之一——人类——所发明的科学和自然经验之中。

为什么都一样是能量,有的能量可以形成能自循系统,而有的就不能?也是有谁在预先选定的吗?非也,自然常态下,非生物类才是物质存在的主体形式,生物仅仅是基于这个主体形式的异构。打个比喻,河流的主河道及其众多支流是其主体常态,如果出现了某个耳状回流就是所谓的异构(见下图红框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