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9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最新研究成果:日检测能力达万例的大规模检测平台,对新冠疫情防控至关重要

[复制链接]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3-19 18: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新研究成果:日检测能力达万例的大规模检测平台,对新冠疫情防控至关重要

生物探索 [color=rgba(0, 0, 0, 0.298)]Yesterday
[color=rgba(0, 0, 0, 0.298)]

[color=rgba(0, 0, 0, 0.298)]

近日,开放式学术研究平台OSFopen science framework)在线更新了一篇关于新型冠状病毒防控的研究成果,首次采用数学模型分析“封城”后,日检测能力达万例的规模化、标准化的检测平台对于疫情防控效果的影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https://doi.org/10.31219/osf.io/c6xzd

研究成果表明,疫情爆发之际,若及时建立并投入使用大规模检测平台,可及时将疑似病例“清零”,减少疫情防控中的隔离成本,降低因临床确诊和收治滞后所引发的社会性恐慌。在检测能力足够大,投入使用足够及时的情况下,可始终保持疑似病例“日清日结”。
该研究数据来源于湖北省卫健委通报的湖北疑似案例数据,以及日检测能力达2万、累计检测达22万例(截至3月18日)的武汉“火眼”实验室日检测量数据,通过建立非线性、竞争性微分方程模型,考虑非新冠感染者的竞争性影响和检测能力对疑似病例收治的作用,模拟了不同检测能力条件下实现疑似案例“清零”的过程和“日清日结”的条件。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火眼”实验室检测数据
蓝色柱状图:“火眼”实验室每日检测量
红色曲线及其包络:估计的湖北省核酸检测量
蓝色曲线及其包络:“火眼”实验室满负荷运转时湖北省能够达到的检测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红色实线:数值模拟得到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疾病疑似患者数
红色圆圈:湖北省卫健委公布的疑似案例数据
黑色实线:未建设“火眼”实验室情况下的模拟结果
蓝色实线:“火眼”实验室建设完成并满负荷运转情况模拟结果
绿色实线:理想状态下,“封城“时,日检测能力超过10,500例的检测能力立即投入使用的情况下,可以始终保持疑似案例数“清零”

结果显示,没有建成“火眼”实验室的情况下,湖北省疑似病人高峰数量将比实际数据增长47%,同时,将增加逾 30,000 人临床确诊和收治的延滞,累积疑似病例数量下降的转折点将延后 6 天到来,延迟超过 11 天实现“日清日结”,疑似病人隔离成本将增加 124%。“火眼”实验室检测能力饱和运转的情况下,疑似病人高峰数量将比实际数据减少 56%,超过 22,800 疑似病例将能够提前获得诊断和收治,累积疑似病例数量下降的转折点将提前 1 周到来,可提前约 12 天实现“日清日结”,隔离成本可减少 72%。理想情况下,若“封城”依始就具备日检测能力超过 10,500 的标准化、规模化检测平台并投入使用,则“封城”后可立即保证疑似病例的“日清日结”。
在重大传感染疫情的防控中,迅速扩大检测能力,是切断传染途径,提高诊断和收治率、减少社会恐慌的重要手段。
目前,与湖北省人口体量相近的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都相继宣布了“封城“、“封国”等疫情应对措施,此次研究结论表明,规模化、标准化的万人级别核酸检测平台能在突发应急的传染病原防控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对快速减少疑似人群数量,加强隔离效果、减少隔离成本和持续时间至关重要,是千万人口级别区域的必要基础设施。
End
参考资料:
[1] Effect of large-scale testing platform i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an empirical study with a novel numerical model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小黑屋|国际弧学研究会    

GMT-7, 2024-6-18 00:52 , Processed in 0.43546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