弧论坛

标题: 无生命的事物也有意识吗? [打印本页]

作者: Arcman    时间: 2018-7-23 03:31
标题: 无生命的事物也有意识吗?
无生命的事物也有意识吗?[color=rgba(0, 0, 0, 0.298)]

[color=rgba(0, 0, 0, 0.298)]原创: [color=rgba(0, 0, 0, 0.298)]Bernardo Kastrup
利维坦
[color=rgba(0, 0, 0, 0.298)]Yesterday


利维坦按:本文作者的观点很明确,一,无生命的物体肯定不具备意识;二,无生命的宇宙整体却是(可能)具有意识的。这要归入一种反笛卡尔的想法下来考量——即认为意识/精神属性与质量、电荷等物理性质一样,能以相同的方式影响粒子的行为,它们只是另一种物理性质而已,这种强力的还原主义坚持认为,主观意识体验只不过是人脑中发生的物理过程。不过,即便在都同意“意识是物理结构的内在本质”这一讨论前提下,对于原子是否具备意识问题上的争论依旧。

按照文章作者的思路,为何无生命的宇宙整体是可能具有意识的呢?或许他的意思是,我们每个人都是作为宇宙整体一部分的存在,“我”是原子以一定方式相互作用、演化的集合,因此宇宙整体是具备意识体验的存在。


文/Bernardo Kastrup
译/斩光
校对/乔琦
原文/blogs.scientificamerican.com/observations/sentient-robots-conscious-spoons-and-other-cheerful-follies/
本文基于创作共同协议(BY-NC),由斩光在利维坦发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源: Kiattisak Promsensa Pixabay

现代科幻小说常常爱用一些把意识下载到硅芯片、有意识的机器人或软件之类的桥段。《她》(Her)和《机械姬》(Ex_Machina)这些电影,以及《黑镜》之类的电视剧,把这些桥段描绘得活灵活现,仿佛确有其事——当代文化本就极容易相信一些不合理的事物,这让其对这种境况越发麻木不仁了。

娱乐界是从当下的人工智能研究里得到的这些灵感——但“智能”是一种可度量的属性,也能通过工程手段实现,人们却常常将其混同于“人工意识”。问题在于,有智能并不代表有意识:一台计算机能够高效模拟人类大脑中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计算机里面的计算过程会伴随着私密的内心体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电影《她》剧照。图源:豆瓣电影

毕竟,对现象的模拟并不是现象本身。我能在台式机上模拟肾功能的生理过程,精细程度直达分子量级,但这并不会让我的电脑尿在桌子上。那么,为什么对人类信息处理过程的模拟就能产生计算机意识呢?

一旦提及意识这个话题,即便是学术圈似乎也丧失了判断合理性的基本能力。这是因为,尽管主流意见认为意识是由某种物质结构产生的,我们却对这些物质结构如何产生自己的各种内在体验一无所知。有关质量、电荷、自旋、动量的任何知识都不能推导出看到红色是什么感受,堕入爱河、腹中绞痛又是什么感受。从理性角度来看,这一解释能力上的巨大鸿沟本应立即让我们质疑自己对意识本质的主流假设。然而,不幸的是,它反而给一些武断的猜想颁发了许可,譬如如何制造意识、上传或者下载意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阿瑟·爱丁顿爵士(1882-1944)。图源:wikipedia

早在20世纪初,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 )就注意到科学对于物理世界的内在本质一无所知,只研究了其结构和行为。罗素的同时代科学家,阿瑟·爱丁顿爵士(Sir Arthur Eddington)也注意到,我们唯一能够触及其内在本质的物理实体就是我们的神经系统,它的本质很明显是具有体验性的。物理世界的其他组成部分凭什么不能也是这样的呢?在这种“泛心论”的假设下,解释能力上的鸿沟被填上了:意识不是由物理结构产生的,反之,意识是物理结构的内在本质,后者只是意识的内心体验的外在表现而已。

然而,许多泛心论者却跨过了这一合理的推断,朝前走了一大步:他们设想,意识一定与物质一样拥有层层分解的结构。照这种想法,每个亚原子粒子都拥有其自身的意识和私密的内心体验。而且,由于我们的身体是由这些亚原子粒子组成的复杂体,我们的意识也一定是由无穷多的亚原子粒子的意识组合而成的。泛心论的某些阐释者甚至推断,无生命的物质聚合体也具有意识: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声称,“包括勺子和石头在内的一切事物都拥有意识的想法,正在得到学术圈里越来越多的信任。”
(qz.com/1184574/the-idea-that-everything-from-spoons-to-stones-are-conscious-is-gaining-academic-credibility/)

好吧。

无生命物体拥有自身体验的想法听起来就荒谬——事实上的确如此。然而,我们并不是靠直觉去摒弃这一想法,而是靠简单的逻辑,因为直觉会受到未经检验的文化假设的限制。仔细瞧瞧,从“意识是物理世界的内在本质”到“亚原子粒子具有意识”这一推理其实建立在一个有瑕疵的逻辑之上:它将体验者本身视作一种只有在体验中才能辨别的结构。

且容我详细解释一下。

亚原子粒子的概念是由实验结果激发而出的,而我们只能以意识感知的方式获取这些实验结果。即便我们使用了精密的仪器,但仪器的输出结果也只能通过感知的方式获取,比如听到、看到。这些实验表明,我们的感知之屏上放映的世界图像可以进一步分化成更小的成分,直至抵达不可再分的极限。比如,我们肉眼只能看清头发,在光学显微镜下能看到细胞,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原子,在粒子对撞机下“看”到亚原子粒子。在这个不可再分的极限,我们发现了世界图像的最小可辨别成分,就像电脑屏幕上的像素一样。这么说来,亚原子粒子其实是体验的“像素”,而未必是体验者的像素。后者并不能由前者推断而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源:Exploratorium

因此,生命体由亚原子粒子构成这一事实并不一定说明,体验者本身是什么结构:我们的躯体本身就是感知之屏上的一幅图像,所以也必定会随着感知的精细程度不同而发生“像素化”。这一像素化反映了感知之屏的特性,而不一定反映躯体本身的结构。做个类比,电视屏幕上的人由许多像素构成,这反映了电视屏幕本身的特性,并不意味着那个人本身是由像素构成的。

因此,我主张,意识的确是物理世界的内在本质,但亚原子粒子和其他无生命物体却不是意识主体。毕竟,就像弗雷娅·马修斯(Freya Matthews)指出的那样,无生命物体其实并没有明确的边界——哪里是河流的终点,大海又从何处开始?然而,有意识之物却能通过自己的内部感知,毫不含糊地确定自身的边界。所以,无生命物体不可能具有意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源:NASA

一旦排除了无生命物体,那么只有生命体和无生命的宇宙整体可能具有意识了(有关这一点的更深入的介绍可翻阅这篇论文:www.mdpi.com/2409-9287/2/2/10)。正如活着的神经系统是生命体内心体验的外在表现形式,无生命的宇宙整体就是宇宙内心体验的外在表现形式。巧合的是,最近的确有报道指出,无生命宇宙的大尺度结构与神经系统的结构类似。以这种观点看来,根本不存在什么勺子、石头的内心体验,出于同样的理由,你的神经元本身也不具有内心体验——至少就你目前可以通过自省方式觉察到的,确实是这样。只有你的神经系统整体才有内心体验,那就是你本身。与此类似,只有无生命宇宙整体才有内心体验。

如果说,生命是意识主体的外在表现,而非无生命宇宙本身的外在表现,那么对人工意识体的探索就可归结为自然发生论:只不过是通过人工方式从无生命物质中创造出生命而已。如果这一探索成功了,那么创造出的就会是生命,而非计算机模拟。对于翻转的微电子门与生命体新陈代谢之间的区别,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所以,大自然没有给出任何理由让我们相信,翻转的电子门可能是具有私密意识的生命体的外在表现形式,更不用说石头和勺子了。

如今,学术界的某些角落里传出了缺乏经验基础的无逻辑思想,这些吵吵闹闹的噪声鼓励了娱乐媒体,让他们向公众传达了似是而非的文化谬论。结果,整整一代人都受其荼毒,对未来抱有错误的幻想。


这篇文章的主旨在下面这篇论文中得到了详细阐述:“An Ontological Solution to the Mind-Body Problem,” published in Philosophies, Vol. 2, No. 2, Article 10。







欢迎光临 弧论坛 (http://arcii.org/)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