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man 发表于 2018-12-6 03:58

尼采:这个孤独的人,行只影单地踯躅在人群之外,却让世上多少孤独的人们不再孤独

尼采:这个孤独的人,行只影单地踯躅在人群之外,却让世上多少孤独的人们不再孤独

翦一休
哲思学意
1周前




魏玛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城,却是德国文学的重镇。歌德和席勒在这里写下了他们的旷世名作。在城市中心的德意志国家剧院前的广场上你可以看到歌德和席勒的塑像。这座雕像被誉为“德国最著名最受喜爱的雕塑之一”。歌德和席勒是城市的骄傲,大部分游客都是因他们而来,广场上总是熙熙攘攘。从歌德席勒广场向南而去,你就进入了一个安静的小区。这里远离了城市的喧嚣,路上没什么行人,只偶尔有车俩驶过,一幢幢小屋花园整洁,门窗半掩。在路尽头的一个丁字口处,有一座红黄相间的三层小楼。小楼的风水似乎不太好:有点路冲,而且两侧南高北低。一楼正门的上方有一行字:Nietzsche Archive (尼采档案馆)。是了,这就是尼采辞世的地方。1900年,已经精神崩溃了十一年的尼采在这里与世长辞。和歌德席勒广场的高调相比,这里铁门紧锁,门可罗雀,这和小楼住客生前的境遇倒是恰成写照。尼采一生孤独,死后寂寞他不会抱怨的。只是,在很多和尼采心灵相通的人看来,眼前这幢孤零零的小楼,要远比身后那个气派的广场更有魅力。
尼采受康德影响很深。康德最先指出,现象界,也就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个世界,其实和真实的世界是不同的。不过康德用他的先验论和现象界达成了妥协,在康德那里,现象界至少在经验层面仍然是可以信赖的。叔本华追随康德,也认为现象界不真实,但他因看不到出路而走向悲观,把生活看得全无意义。尼采继承了康德和叔本华的衣钵,对现象界决不信任。但康德的中庸和叔本华的消极显然不合他的胃口。在天生叛逆的尼采看来,现象界可以也必须被抛弃和超越。不过尼采所要超越的现象界,比康德的还仅仅限于感官经验的现象界要大很多,它根本就是由现代文明造就的整个世界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其中包括宗教,艺术,历史,道德和哲学各领域的主流的看法和普罗大众的常识观点。简言之,尼采所要超越的现象界,就是已被公认的所谓人性。
尼采固然坚信,通过怀疑和批判,一个不受现象界蒙蔽的,可以洞悉人世真相的新的人性定会喷薄而出,从而把人类从当下的绝对盲从和虚无中拯救,不过,真正让尼采与其他哲学家区分开来,并且为他博得声望的,是他对公认的人性的猛烈攻击:那是一种全面的攻击,他就像是从一个敌对星球降临的入侵者,对这个世上的一切价值观都兹之以鼻,不屑一顾, 而且到了深恶痛绝必除之而后快的地步。不难想见,与公认价值为敌的人一定会成为公敌,尼采因此被很多人看作一个狂妄自大的,神经质的社会边缘人,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他都为自己造就了大量激烈而刻薄的批评者。然而,在尼采对公认的人性的敌意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特质,包括随处可见的精确的心理体验,丰富的历史感,极具画面的想象,毫不掩饰的直率,而且更重要的,一颗敏感单纯的,没有被市侩粘染的心灵,却为他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崇拜者。所以,尽管对尼采的评价极度两极化,不管是讨厌也好,喜欢也好,人们至少都同意一点,尼采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对这一点,尼采倒罕见地与大众一致:“听我说啊!我是这样独特而又这样杰出的人,不要把我与任何其他人混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尼采:这个孤独的人,行只影单地踯躅在人群之外,却让世上多少孤独的人们不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