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man 发表于 2018-12-24 17:09

这里加几句,算作今年的节日贺词吧!


量子论:
量子论所研究的其实就是上述中的那个“两份”的存在及相互关系的问题,是通过“掰开”电弧旋来理解类弧性系统的学问。鉴于类弧系统是时间共轭的,也就是说其空间指向是360度的,因此,两份“涂抹”开在惯性(电平面)时,就成为“飘忽不定”的电子云了。

经典物理学:
经典物理学研究的是电平面的存在及其相互关联关系的问题。量子力学波动方式所描述的运动状态,在“塌缩”或说“简并”后,也就能够与经典力学“相通”了。量子论的种种悖论,源于惯性与电弧旋性之间关联关系方面的认识局限。某种意义上讲,现代量子论仅仅是关于电态的理论,一个能量与运动关系的“半拉子”理论,并非是一个彻底的关于能量“自身”的理论。

相对论:
相对论也存在类似问题。虽然相对论也是基于类弧系统性基础之上的理论,但相对论仍旧属于经典理论范畴,与量子论只是理论方向的维度有所区别。因为类弧子是能量交互产生时间和空间的源头结构,无论类弧系统在尺度上的“大小”,其系内能量规范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关系都是确定的。这种时间与空间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传统物理学中就是“速度”。电态意义上就是所谓的“光速”。也因此,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建立离不开“光速不变原理”也就不那么令人奇怪了。诚然,相对论也是一个“半拉子”理论,甚至离开能量更远一些。如果说经典力学描述的宏观状态下电弧旋之间的作用方式及关系律的话,相对论不过是把这种描述推送到了极端的临界态。

弦论:
单纯“跳跃”的弦是没有最终希望的,除非它学会了优雅的“扭曲”。

形象地讲:
量子论研究的是围绕系统共轭时间轴“转”的问题,如何转?会怎样?……。相对论研究的则是速度相对于系统共轭时间轴的“切分”问题,换言之,“长短不一”的共轭时间轴(或说“大小不同”的电弧旋,或者相对论语境中的惯性系)之间的关联关系反映在运动速度上是怎样的。在物质观语境下,量子论是“转转看”,相对论是“比比看”,弦论是“弹弹看”。


简而概之:电弧旋是统一传统科学核心理论的天然基石且唯一。



祝各位来年好运!取得成就!
祝各位节日快乐!身体健康!


谢谢!


Arcman 发表于 2018-12-28 19:56

Jupiter123 发表于 2018-11-7 07:19
一、温度

1.1、传统物理中的温度分子运动理论认为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温度移速影响 ...
回头谈“温度”,就必须面对“热”的自然本质这一问题。
“热”,即能态相互间的差异性。具体而言,就是自然能差的相对可比性。换言之,“热”仅仅是能系差异性投射在第三方(观测背景)方的“现象”,并非能态实在。
这种能态实在差异性,可简单地划分两种状态:一是“系内”,譬如“热源”。与系内差异性可以相互对应的物理名词,即”温度“。温度“高低”是能态系内差异性量化的“影子”。另一这是“系间”,譬如“加热与被加热”。与系间差异性可以相互对应的物理名词,即”热传导“。它是能态系间差异性量化描述的“影子”。
温度越高,能态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内秉的趋同性越强。换言之,系内热交换也就越剧烈,系内粒子的平均动能也就越高。系间的差异性表现为“热传导”,系间差异越大,热传导也就越强烈。
严格地说“热辐射”既不是系内也不是系间的能量状态,可以理解成是从系统“逃逸”出去的热能部分。

供参考。再聊。


Arcman 发表于 2018-12-30 14:10

PS:

无论分子运动还是电子运动,看上去似乎是“杂乱无章”的,而实际上都是各循其轨的。原因在于一切能交换都是沿着旋性“轨道”进行的。

宏观方面的物体运动状态,无一列外的都是其微观方面交互旋曲性“扭动”的集合结果。牛顿经典力学,处理的正是这类“集合结果”之间(系间)的运动现象。而量子力学则处理的是这类“集合结果”之内(系内)的运动现象。

换言之,牛顿发现的是这类“集合”在空间维度上的“因果律”;量子论发现的是这类“集合”在时间维度上的“因果律”;爱因斯坦发现的这是前两者在临界态(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交合)的“因果律”。

Arcman 发表于 2018-12-31 01:09

一切能在差异性,即热现象,都可以采取“能量”化方式加以相对性描述,或说,频率规范下的量子间“大小”(色温)的差异性。

Arcman 发表于 2019-1-2 19:54

宏观世界中的任何“直线”运动,都必定源于微观世界的弧旋运动。一切“直线”都是人类头脑中因其特性的虚构状态。

简而言之:天下无“直”。

Jupiter123 发表于 2019-1-6 08:30

Mr Arcman 新年好!

谈几点:
1、最近有在看物理学史,目前科学是很多前人不断思考、试验、总结发展到现代的。对一件事物,不同时期、不同人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如对于光这个现象,古希腊人认为视觉是由于眼睛射出的射线(光),然后返回到眼睛导致的,到后来人才认识到视觉是人眼接收到外来光才形成的。后面又有光的粒子和波动说的争论,以牛顿为代表的微粒说能够较好地解释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现象,但难以解释光的干涉和衍射、光束的独立性和光的双折射等现象。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把光和声类比,并把光看作是一弹性机械纵波,提出了光的波动说。这一学说不但能够解释微粒说所能解释的那些光学现象,而且还能较好地解释双折射和光束独立性现象,优于微粒说。19世纪初,T.扬作了双缝实验,提出了光的波长、频率等概念,很好地解释了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接着A.J.菲涅耳和D.F.阿拉果研究了光的偏振和偏振光的干涉现象,确定了光是横波。19世纪中叶,由于电磁场理论的建立,揭示了光现象和电磁现象的内在联系,确认光波是一种电磁波。1905年,A.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概念,20世纪20年代建立的量子力学,认为包括光量子在内的一切微观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2、现代的教育都是偏重于灌输式的,数学和物理课本都是告诉我们定律和结论,至于前人为什么会这么讲,都经过哪些理论的发展,不重要,你会用就行。人掌握的知识表层化,只知道一棵树的果实,对树枝、树干、树根都忽略而过。所以当代这种功利化的教育造成人越来越缺乏思辨的能力。另外更深层次的,就是如先生说的人的本性喜欢在自己熟悉的情景去思考自我意义及自然存在的意义,也导致人逼近到自然本质层面的认识越来越困难。

    3、人类科学经历了不同的范式,如对天文的认知,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到宇宙大爆炸理论。如伽利略在《关于两种世界体系的对话》对两种学说进行辩论。我们也可以针对传统科学和全新的弧学理论作比较,此举并非是把弧说作为物质科学的某种新探索,而是通过两种学说对同一现象的解释来揣摩弧学。弧哲学的思想大致能体会,但弧数理和弧几何的认知比较难。可能原因一是思维惯性的原因,另外一个可能是受限于文字表述,而且先生比较擅长抽象和归纳,所以作为读者对一些阐述或许会有理解上的偏差。我的一个想法还是就一个个具体的基本实验做具体的解释,是不是会更让人好懂一点。

   4、我们首先来考察一下“电子”这个现象。“电子”是1897年由汤姆生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电子”当然只是目前科学体系的一个抽象认知,这种认知对不对另说,但“电子”对应的实验现象却是普遍的。

(1)用高压电接在阴极射线管上,其阴极就会打出“电子”,如何可知有“电子”呢,在对面的荧光屏会显示出来。对此弧学应该怎么解释呢,加一个高电压,相当于在阴极射线管两端接通一个高能阶的能量,然后这个高能阶之间就有电弧旋,表现为电流现象?



Jupiter123 发表于 2019-1-6 08:35

Arcman 发表于 2018-12-24 17:29

      (2)进一步地讲,既没有所谓的电子,也没有什么真正的能量“基态”。电弧旋的“行进”(自旋)过程中,其能量状态也是一路变幻不断的。
       是不是当类弧子所在温度接近于绝对零度时,其电弧旋的“长度“是最短的?

Arcman 发表于 2019-1-7 03:22

您好 Mr Jupiter。谢谢您的提议,拉长点时间,试试看吧。


诚然,电子虽然微小,但其事儿却盈满天下。谈电子就离不开时间和空间问题。然而,时间和空间自身,由于传统观念的固执保守也是问题多多。

深入展开讨论“电子”问题之前,建议参阅一下今天刚写的关于时间和空间的一点东西——交互的时间和空间。


供参考。再聊。

Arcman 发表于 2019-2-5 04:26

电子对物质世界至关重要,人们对电子似乎耳熟能详,其实否然。

深入讨论电子现象,就不得不首先涉及到原子结构。而谈及原子结构,就有不得不“触雷”多多。

直言而论:原子是一个“空”集,既没有所谓的“原子核”更没有所谓的“亚核粒子”,也非所谓的“实体”。这林林总总的一切,都只不过是人类通过电子的本性作为而引发的物理性变幻。这是第一个“雷区”。

所谓的“空”,指的是原子结构在物化方面的空。也就是说,原子不是实在性物质态,原子是一种结构态,也即所谓的结构性集合。哲学性的描述就是:原子非实在,其态可形式。

实在与否是由自在天成所决定的;而形式如何,则纯粹决定于人类的几何化涂鸦。

打个比方做一解释:

沿用现代量子理论,一个能量的大小是通过量子来进行适当表述的。一个量子的能级大小是通过频率解一适当描述的。一段连续的频率,可以化简为一个单一的“波”。波不过就是一段弧而已(暂且不考虑时间、波长、振幅等参数的限制,仅仅考察单一波的几何图形)。一个量子无论能级多少,都可以说是若干的波集合的一段连续波,换言之,也可以进一步简化是某一特定几何状态的弧的叠加。例如,1000赫兹的一段正弦波,也可以简并为相同几何形状的正弦波在一秒钟内的1000次叠加。这一点很好理解,应该没有歧义。

上面说的是“单一”量子,但当开始描述两个以上的量子态之间相互作用时的状态时,就不得不进去另一个新的“雷区”——爱因斯坦相对论。

任意单量子态(弧的叠加态)都有自己的所属时间和空间,而两个量子态之间就形成了相对论时空。相对论抛弃了作为第三方存在的参照系,进而关联起至少两个以上的任意运动状态系统互为“参照”,从而推演出了相对时间和空间,再进一步推广到相对时空。

至此,关键性问题就隐约可见了。

第一:任意单一运动系统(比如量子态)为什么具备内秉性的“自我”时间和空间?
第二:在相对时空条件下,作为第四维的时间究竟归属于相互参照系统双方的哪一个?
第三:抑或另有所属?它是谁?为什么可以“凌驾”于相互作用并相互参照的系统?

众所周知,相对论是“捆绑”在光速不变原理之上的相对论,而非对光速不变原理有所合理解释的相对论。换言之,就是以光速为特别限定条件,也即空间与时间在定比条件之下,相互运动的系统之间各自时间和空间属性相对于光速时空定比而言的各自时空属性比值的投射性比值。

通俗形象地说,原先世界上各个部落(系统)都有自家的内定(时间和空间)“尺度”,这些尺度之间相互比对的换算结果非常繁杂。现在引入了一个所有部落公认的“极限”尺度,任意部落之间的尺度比对,不再是直接的了,而是间接进行的了,也即首先把部落自我内定的尺度换算成公认尺度,然后再以这个“换算”过的尺度进行部落间各自尺度的相互比对。

好了,至此,又来到了另一个新“雷区”——光速不变原理。

光速变或不变与否,其实就是时间与空间在几何学意义上相互比值。而最有趣儿且令人神往的事件是:光速并非总是处于其“极限”状态,其实现“极限”裸奔的前提是真空,换言之就是光的运动场必须极其“干净”,没有任何物质性污染。一旦物质污染,光也就跑不快了。

这里又出现了一个隐含其内的关键问题:极限光速等同于物质运动的极限速度吗?显然这是两回事!一切经验现象或理论描述都说明着一个“小小”事实:有物光就跑不快。

诚然,有人可以说运动物质的速度再快也快不过光速。但其自然意义与物质运动的极限速度就是光速还是迥然不同的。

为什么呢?很简单。光不是物。

那光是什么呢?现代科学理解的光是电磁波。哈哈,终于又绕回到电子这里来了,但隐含的那些个关键性问题却被抛开且掩埋掉了。

好了。姑且认为光是电磁波,或者说是弧的叠加态。



:time:再聊。供参考。

顺祝各位春节快乐!猪年大运!:)

Jupiter123 发表于 2019-2-9 08:52

Arcman先生新年好,再这里也借此机会给各位论坛好友拜个年,祝猪年大吉,新年有更大的收获!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Jupiter:关于传统物理和弧学理论的比较认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