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man 发表于 2018-11-12 13:06

Jupiter123 发表于 2018-11-12 07:22
按照原先的定义,能等:能的径向序化。能阶:能的弦向序化。能差:能等序化之量纲。能量:能阶序化 ...
类弧子构造中,其光、磁两级间的共享径线部分,也即时间轴,是能等的量纲形式。对应于物理现实中的时间区间或时性量纲。

类弧子构造中,其共享弦线,也即空间线,是能阶的量纲形式。对应于物理现实中的空间占域或位置量纲。

类弧子构造中的电平面直径表征了任意类弧子系统的最大能阶,故,电平面直径也是类弧子系统中能阶系列的极限化纲量形式。适配于对应的时间轴,即构成了对应类弧构造系统的最大速度定义。原子层面以下的所有类弧构造的最大速度定义是光速或电磁传播速度。光速与电磁波速等值不等义。

简要直白地概括起来说:

能等的量纲形式变化是一维双矢且只能非旋性“长短”,不可“宽窄”。
能阶的量纲形式变化是一维单矢(射线)且只能旋性“开缩”,不可“厚薄”。

能等和能阶不是同一概念。


供参考。

Arcman 发表于 2018-11-12 13:28

PS:

在前面展示的三张原子的弧结构图中,其点色表述有误,容易引起误解,于此做一说明。

图系中的“黄色点”实际上具有两种含义:

1、当其位置与时轴重合时,黄色点之间既表述着能等区间,也与紫色线或绿色线共构而表述着电子轨道的空域。
2、当其位置与时轴非重合时,黄色点着仅仅表述着电子轨道的空域。
3、原子图谱中的每一个黄色点,也表征着一个“单电子“存在。任意一个原子图谱中的黄色点数目,也表征着该原子标准轨道中的理论电子数目。



供参考。

Arcman 发表于 2018-11-13 16:58

鉴于波子系内均等空间占域特性,其系内各空间域的动力学特性也将必定由于各自对应的能阶不同而呈现在不同的倾斜角度上。可以通过考察太阳系内的行星轨道与倾角来理解波子构造及其级联体系。

均等空间占域性如置于于单原子系内考察的话,其电子的空间分布特征,即所遵循的泡利不相容原理将类似波子构造中均等空间占域的几何学意义。

弧理论解释物在现象,常常应了一句大俗话:

”布袋就一个,你要装什么?装多少?怎么装?“

Arcman 发表于 2018-11-14 05:19

顺带说几句,以“宇宙微波辐射”(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简称CMB)为例。

铺垫一下现代科学观念: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d/Cmbr.svg/600px-Cmbr.svg.png由FIRAS仪器对COBE观测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光谱,为最精确测量的黑体辐射光谱性质,即使将图像放大,误差范围也极小,无法由理论曲线中分辨观测数据。(From wikipedia)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1/16/PowerSpectrumExt.svg/880px-PowerSpectrumExt.svg.png以角尺度展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温度各向异性的能谱(多极矩)。显示的数据来自WMAP(2006)、Acbar(2004)Boomerang(2005)、CBI(2004),和VSA(2004)仪器。另显示理论模型(实线)。(From wikipedia)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6/62/BigBangNoise.jpg本图并列了研究本现象不同时期的设备与成果。由上往下依序是彭齐亚斯和威尔逊时期,COBE时期、WMAP时期和COBRAS/SAMBA时期。(From wikipedia)
https://blogs.futura-sciences.com/e-luminet/wp-content/uploads/sites/11/2015/07/COBE-WMAP_planck.jpg由宇宙背景探测者、WMAP和普郎克卫星的结果比较宇宙微波背景 - 2013年3月21日。(From wikipedia)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c/Ilc_9yr_moll4096.png/800px-Ilc_9yr_moll4096.png宇宙微波背景全天图,由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9年成果绘制。(From wikipedia)

实际上所谓的宇宙背景从来都不是宇宙的,是电态的,或说是电态背景,或说是波子构造的“边界”型。简称“壳”。
现代天文学所描述的宇宙背景至少有两个重要的忽略:
      1、壳旋曲      2、壳热斑
参见图示:
https://cdn.vox-cdn.com/thumbor/Dnskn60Kwyjd4Wlav_DLnDn0MDM=/0x0:3410x1705/1200x0/filters:focal(0x0:3410x1705):no_upscale()/cdn.vox-cdn.com/uploads/chorus_asset/file/3627390/Planck_anomalies_Bianchi_on_CMB_orig.0.jpgThe relatively cold, empty spot observed (circled at bottom right) is 1.8 billion light years across. (ESA and the Planck Collaboration)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4/48/ColdSpot.jpgThe mean ISW imprint 50 supervoids have on the 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clarification needed] color scale from -20 to +20 µK. (From wikipedia)

引用波子模型可以看出,宇宙背景全图其实是大尺度意义上的电态几何性状的描述。换言之,把宇宙作为一个单一波子系统来考察时,就“舍弃”开了系内一切空间性状的影响。再直白一些地讲,就是通过能阶分布状态而仅仅考察宇宙之“壳”的最初始性的能等状态。
如此的宇宙“壳”,在三维意义上必定是旋性的,而非平直。分布这个宇宙“壳”上个点的能阶也必定差别微小但各异。两个类弧面之间的旋渡过程,必将在这个“壳”面上投射出一条能阶平滑的渐进线,这就是“壳分割”。“壳分割”共有四条最大分割线,相对于全景宇宙“壳”而言,将形成矢向相同但旋性对称的两组,或说矢向相反且空间对称的两对。事实上,以“壳”系统的最大分割为对称,还伴随有大量的次级分割。在探测条件下,它们共同构成了“宇宙背景辐射”——即温差。
这样的宇宙“壳”,相互对于系内的任意空间点而言都必定是各向同性的。之所以产生微弱的各向异性,其原因并非来自于“壳”本身,而是来自于“壳”上那些构成平滑旋渡分割线的各点之间的能阶差异性。旋渡线能阶间差异是单量子化的,故也是可被测量的。鉴于单量子化的能量级别过于微小,测量设备的灵敏度就上升成为进行完美测度的必要条件之一。
关于冷斑(Cold Spot):宇宙“壳”上确实存在极区,二维度条件下是两个极区,三维条件下是两两对称的蝶样化的连续极区。一个极区是因由波子构造的磁端向光端旋渡所形成的,另一极区则是由波子构造的光端向磁端旋渡而形成的。观测意义上而言,如若称蓝移为“冷斑”,也即光磁旋渡,那么对应的则是红移性“热斑”(Hot Spot),也即磁光旋渡。
为什么只发现了“冷斑”而未发现“热斑”呢?其实是因为测度原则及技术处理方式所引起的误差。比如“减偶极”化处理。做天文的朋友们,如若有兴趣的话,不妨找一下看看,那个“热斑”已经寂寞了很久了。:)

再附带说一句:为什么传统的温度测度都是统计性的,这是因为电态承载的能阶线的旋曲性所决定的。


供参考。

Arcman 发表于 2018-11-14 07:06

补充一下:

波子其实就是电态的三维构型,其最简约的量子化构型就是常说的“电子”。波子是非对称性旋渡的,所以相对于对称性旋渡的类弧子构型(静子)也被称之为“动子”。换言之,静子是静态的场构型,而动子是动态的非场构型。

所以类弧线是线性电波的基础形式,类弧面是二维电场的基础形式,波子就是三维电子的基础形式。


人类的任何观察都是基于电态基础之上的也即可被其天然本性所接受的行为结果。离开电态则无物而存,也必然的包括了人。与其说人类考察自然,不如说是在考察自身本性。

Jupiter123 发表于 2018-12-19 09:08

   Arcman见谅,由于在看帖还是有诸多似懂非懂之处,故回头再多次去研读弧的原理和弧释等文著。所谓温故而知新,对一些弧学基本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知。不期一口吃成一个胖子,还是就读弧学资料具体遇到的问题提出,烦劳先生指教。

Jupiter123 发表于 2018-12-19 09:09

材料一:能是无穷的,能只在其交换态(时空体内部)才具备了有穷性或可数性。作为能的交换场,即时空客体的时间属性与空间属性是不可拆分的。两者共生共亡,消长存续。时空客体是能能交换的关联结构,是能在无穷性的局部“破绽”。能交换虽然是有穷且相对的,可一旦能交换终止了,一切时空客体也就绝对消亡了。   

Jupiter123 发表于 2018-12-19 09:09

问题1:“能交换”这个词,给人感觉是一直、流动过程的意思。且不说为什么会有能不断交换(可以用自然就是如此作答,否则也没有存在了),那么这个能交换的终结是什么意思呢,在观察现象有什么物理事实是对应“能交换结束”,比如一个正负电子碰撞湮灭成光子对?

Jupiter123 发表于 2018-12-19 09:10

材料二、能进入物质泡时,不是成团成块的准入,它只能是以构成该物质泡的能级之差,或说两者的“寸头”方式。描述这一寸头的物理概念就是“量子”。因为不同的物质状态,其“寸头”也会有大有小,反映在物质的原子层面时,对于“寸头”的度量是通过弧旋化的次数(频率)而来实现的。

Jupiter123 发表于 2018-12-19 09:12

问题2、能进入物质泡,它只能是两者“寸头”。是不是用传统物理学的语言表述为,用一个特定能量光子去激发,才会使氢原子的电子从一个能级“跳跃”到另外一个能级?再试着用弧几何来表述为,氢原子在外加能量(一个特定能量的光子)作用下,从基态能阶到二级类弧构造? 此外,对于弧旋化的次数和传统物理的频率,为什么是对应的不能理解?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Jupiter:关于传统物理和弧学理论的比较认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