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gles 发表于 2018-3-14 21:41

Mr Eagles: 与弧认知相关的求教与思考(1)

第一部分:引用
一、弧人阐述的相关概念如下:
自然是先天的(先天指的是提出意义上先于生命的状态),理性是后天的(在母亲腹中的胎儿是无法谈论哲学的)。
自然:存在的客观性。   理性:后天形成的概念、进行批判、分析、综合、比较、进行推理、计算等方面的能力。
逻辑:分为先天逻辑与后天理性逻辑。先天理性逻辑:先天逻辑是人在出生时便已经具备的,
人在出生后,首先是体验,体验决定了对先天逻辑的取舍;
概念:是理性对“体验取舍”进行逻辑化重整的产物。
后天理性逻辑:后天理性逻辑是真实世界经过体验取舍而形成的理性规范。
不同的逻辑取舍就形成了不同的认知原则体系,也就决定了理性“活”在何种何种类型的世界之中,也即所谓的世界观。

二、结合人类认知现状的相关推导。
①首先假设:真实只有一个,或者宇宙有其自我规律。
②人的理性性被决于体验——肉体与真实的交互效应。
③后天性的理性是人类接近真实的唯一精神途径。
④个体体验必定是局域的。
个人拓展的说明:如何提升自我?如何拜托自我局限性?首先需要放弃自我坚持,必须要容纳不同的"体验"。而他人的体验是多样性的,引入“实证原则”——科学——虽然不是根本的,但有益于自我批判。一个人的智能永远是极其有限的。学习和尊重非理性所能左右的知识,定然有益于自我拓展。
⑤局限的体验得到局限的理性,因此,任何理性成就不能与真实匹配都必定是局域或片面的。
⑥基于假设真实只有一个,盲人摸象则可无限局部。
理解:人尽其所能的去体验,基于此的理性成就也只能使无限局域的叠加。
⑦指出问题:所以说,通常的人与其说是相信真实,不如说是相信自我。这才是人类理性的通病。人类的批判从来都是天然性的对“外”不对“内”的。很简单,一旦对“内”,你就无法批判。一旦对“外”,你就不得不默许你理性的“法定”合理性。如此的种种组合,就展现开来了芸芸众生像。

三、弧人对苦恼原因的分析:
苦恼的原因是对理性虚幻批判的同时,又未能寻得真实对理性的制约依靠。这就会导致“虚飘”。所谓虚幻,就是理性对人本的基本定义。如果你相信人类理性是首要的,事实上就否认了自然的前提性。

第二部分   
我个人对上述内容的理解,并结合一些经历,分析以上内容的认知价值,抛砖引玉。一方面与弧友分享,一方面也期待弧友们的见解。

一、在弧论坛中,通常是以物理层面(也有化学层面等)展开的(首先说明:我不精通物理,以下仅是我个人的理解,未必片面,权当参考)。
在牛顿那个时代,牛顿定律就是物理学的最高认知;相对论的出现,打破了牛顿定律;再到现在物理学的各种理论出现了矛盾,以及各种悖论。弧论认为主要原因是各种原理都是人作为旁观者对外部世界总结提炼出来的,离不开人的观察与思考;当研究逐渐精微,人类观察的误差影响到了观察结果而人类又无法将误差考虑在内,因为一旦开始观察就出现误差,人无法做到在观察外界的时候同时观察自己。
而弧论意在跳出人为因素,即以一个能把人类误差消除的方式看待世界。

二、而由于个人经历对心理以及社会认知方面关注较多,因此以个人为例在心理认知方面剖析弧认知的意义。
在心理学当中有“强迫症”一词,“强迫症”中有一类被称为“强迫思维”。
举例如下:A从事教育工作,给中小学生上课;时常会不自主考虑到“教育”和“道德”两个问题。A自问:“什么是教育?”首先独立思考得出答案:教育是~~~~~~。得到这个答案的过程(或条件)是:后天形成个人理性逻辑,并结合其自身的经历,以及习得的知识得出了一个答案。
社会强调师德,对教学方式的认知,决定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因此A怀疑自己:“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对的么?自己是一个合格的教育者么?自己是符合教育道德的么?……”
因此,到底什么是最正确的教学方式呢? A不能确定,但是不是有很多权威专家么,A决定问他们。
比如A问了某教育工作者B,B告诉A,在B的心中什么是教育。
结合前文,B的教育理念是B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个人理性逻辑,并结合其自身的经历与知识得到的答案。
那么A会自问:“B是正确的么?”
以问询B的方式重复,A可能继续询问了C、D、E、F、G等等,各有各的答案,即便他们当中有的是教育界的权威,有各种高手,但都逃不出他们的答案都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个人理性逻辑,并结合其自身的经历与知识得到的答案。”
基于前述内容:每个人对“教育”的理解都是基于其个人体验上的理性提炼,都是局限的。
而A无限的请教他人,在层面上也只能是“无限多个局限的叠加”!
可以试想:“教育是什么”只是生活中的一个问题,而生活中有千千万万个问题,如果每个问题都“无限请教”早晚有一天会疯掉。
因此,在A“强迫式”的想要请教他人,其背后的动机是想要求得一个以一驮万的终极解;显然通过前面的“无限请教”,在此层面上无法达到目的。
A“强迫式的求教”的行为与其他常人(不强迫)就形成了对比,如果“不强迫”的人很多,那么就显得A“很强迫”,或者说“不正常”,“有病”。接下来A形成了个人的焦虑,个人内心的压抑,长期不得解就会显得“抑郁”。因此,这些与其他人不同的特质慢慢的A就“被有病”了。
——————————————————————————
此处画一个分界线:
下面是A的经历与上述弧认知相结合的剖析:
引用前文:“苦恼的原因是对理性虚幻批判的同时,又未能寻得真实对理性的制约依靠。这就会导致‘虚飘’。所谓虚幻,就是理性对人本的基本定义。如果你相信人类理性是首要的,事实上就否认了自然的前提性。”
因此,A的自我怀疑,质疑他人,是在批判理性虚幻,或说批判理性、个人理性以及他人理性对人本的基本定义。
A个人“无限求教什么是教育”的这个模式,是相信人类理性是首要的,即A认为在人类理性中存在终极解;但是事与愿违,得到的是无比丰富各不相同的各种答案。
如果A能够跳出理性的束缚,即认识到“理性认知”的“相对性”(即局限性,丰富多彩,层出不穷,因人而异等等),可喜的是能够一定程度上平息其内心的焦虑。但新的问题就会出现:到底有没有确定性?有没有可能有超越“人类理性制约”的更高层面的“教育概念”,或者说有没有可能有更高一级的“教育理念”能够以一驮万?
当然这是A的设想,如果没有则应当明晰:为什么没有?或说“边界”在哪?
这就不得不进入更高一级的认知,即弧论。因此下一步怎么走,怎么推,还需作者的指引。

(PS:最后,大家可以批判我的解析。陈述以上内容也想让大家从笔者这个角度了解弧论在“干什么”)。

Arcman 发表于 2018-3-15 03:53

这是一个很好的讨论发言!跟进参与一下。

哲学的本质是理性自我批判的艺术。

人类理性的的觉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伴随着生命发展的历史过程,逐渐累积和扩展的。

Arcman 发表于 2018-3-16 01:25

这是一个很好的讨论发言!跟进参与一下。赞!
哲学的本质是理性自我批判的艺术。
人类后天于自然,因此,人类从来就是局限的。假如把生理性内外交互作用称之为“实部”的话,那么心理性内外交互作用则称之为“虚部”。各“部”的交互作用均有其起支配作用的规则。实部的规则中,包括有科学。虚部的规则中,则包括有哲学。无论科学或哲学,都是人类理性能力的某种自我呈现。
人类理性的觉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伴随着生命发展的历史过程,而逐渐累积和扩展的。理性不能创造规则,理性是规则的一种自我解析模式。
规则决定着理性可能,而模式决定着可能的理性对于规则的解析结果。如此反复循环,构成了觉悟或说批判的机制。哲学则是关于这些机制的理性重铸——所谓理性的理性规则。
支配理性的规则是先天的,支配哲学的规则是后天的。理性规则是关于宇宙乃至其“外”的自在律。哲学规则则是关于理性如何求真的自我律。二律归并,则天人合一。

Jupiter123 发表于 2018-3-16 03:46

我也来凑凑热闹,诚如eagls和arcman先生的关于对认识论的看法,人类确实走了很长一段路。


一、传统哲学认识论
       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对知识的定义,认为“知识就是观念和对象的符合”,其中涵盖的意思即假定有一个客观物质世界存在,我们的知识是对这个客观世界的反映,或者假定有一种先验的知识——先天知识,即人类头脑中固有的一种先天知识,然后人的先天知识是对客观世界本质的把握,后面唯理论也是遵循这这个思路。

       到近代哲学主要是欧洲大陆唯理论派和英国的经验派的争论。经验派注重经验,注重从感性经验和感觉里面获取知识,就像洛克讲的:人心本来是一块白板,所有的知识都是由外界印在我们心中所留下的。理性派则不同,他们强调先验的观点,就是人心不是白板,人心中有一些先验的观念,我们凭着这些先验的观念去把握知识,一切知识的基础就是理性直观的知识。理性的有些知识是不用证明的,是不言而喻的。人心中固有这样一些直接的知识,所以能认识和把握对象,人对对象的把握实际上都是由这些先验的观念造成的。

到了休谟则把上述两种看法都否定了,休谟是彻底的不可知论者。休谟批判了客观事物的因果性,他那个著名的太阳嗮石头的例子,我们通常所讲的太阳晒热了石头,太阳是石头热的原因,石头热是太阳晒的结果,看到太阳晒是一个事实,他说石头热是另外一个事实,虽然太阳晒在前,石头热在后,但是你怎么知道太阳晒是石头热的原因、石头热是太阳晒的结果呢?我们看到的石头、太阳都是事实,但是我们没有看到原因和结果这样的概念,原因和结果、因果性这都是抽象概念,那凭什么说客观世界有一个原因和结果?因果关系这样的概念仅仅是我们通过习惯性的联想形成起来的。休谟另外还否定了事物的实体性,他认为,人不能看到客观物质实体,这个“实体”概念也可以存疑,包括人格。

      相比休谟的彻底不可知论,康德把人的认识对象做了界定。康德认为最根本的不是观念符合对象,而是对象符合我们的观念。对象也是一种观念———对象观念,这个对象观念本身就是我们自己的主观建立起来的。因此,我们的观念当然可以与之相符合。我们的观念要符合一个外在的对象是不可能的,但我们的观念要符合一个我们自己建立的对象是可能的。他认为人类的知识不是凭空的认识,而是有一面认识之网,认识之网就是一个认识结构,人类用先天固有的认识之网去捕捉经验中所获得的知觉和印象,获得一些感觉———就是休谟所说的那些经验材料,然后把它们组织成一个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有无可靠性?康德认为有,这个可靠性不在于它反映了客观实在的对象,那是反映不了的,他承认休谟的观点。既然对象是不可认识的,那么人所认识的都只是观念。所以知识体系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不在于反映了外在的对象,那个对象不是认识的对象,但知识之网所建立起来的科学体系毕竟符合于我们自己建立起来的对象和对象观念。这个对象观念是显现给我们的,是我们能够感觉到的,他称之为现象界———现象世界。现象和物自体是康德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分。物自体不可认识,不可知,就像休谟讲的,我们知道的到底有没有一个实体,我不可能认识。康德和休谟有一点区别,休谟认为物自体是否存在也不可知,但康德认为物自体还是存在的,但不可认识。

二、弧认识论
       康德哲学其实已经较深刻地解释了人认识的主观性。弧认识论是立足于弧本体论基础上,不仅要说其然,还要说其所以然。从以下几点讨论:

1、弧理论认为物质和精神同源。
      物质在本质上是能的一种量化过程的反映态。能的量化产生出类弧子结构,类弧子沿着时轴方向簇化,即是各种元素层面,沿着空间轴方向簇化,是分子层面。物质世界是被电弧旋连在一起的局域性弧簇系统。人的精神思维活动,是基于弧簇构造中的类弧子弧合体的极点翻转特性上的生命现象,也是能量的过程。

      逻辑能力,对于任意的某个弧簇系统,其内部的时空特性都是特定的、排外的,对该系统起着基本关联和“组织”作用的电子,其“轨迹”是该弧簇构造所“格式化”的,或者说其时空是被“铸形”过的。那些来自外部的能量,进入系统后能态实现进一步转化的过程被相应地“强制”编程化处理。系内间的翻转转换,使得相应的电子流布体现了系统的内在时空构造特征,具备了对应的生物本能。逻辑能力是生物体自然构造的原本属性,是一种先天性的生物本能。——引用《天堂之门和自我之路》。

      理性,则是逻辑能力体系,就是对物象提取结果的处理能力,或说组织化程度。本性决定着如何对事物进行抽象提取,理性则决定着如何管理这些抽象结果,或说如何“还原”。理性产生的自然基础是头脑中所提取的物象信息分解时电态多样化的“碎片”,这些“碎片”本质上是弧旋态的,因而将自发性的依照弧合原则进行簇化,而弧簇化进行时就产生了“新”次序,这种天然自发性自组织过程就是人类理性的起源。

意识功能,类似于照镜子。外部现实好比是照镜子的“人”,人类机体好比是那面镜子,意识就是镜中的那个“虚”像。理性世界中的所有的“虚”像,都是外部现实与机体之间的互映投射的直接结果。然而,这种结果是通过电弧态之间的交互作用产生的,所以,都是物质性的。又因为电态包含了所有的能量交互方式的可能性,因而这些物质性的意识映像也是多样性的。哲学一点的说法就是,理性源自物质表象,反映了自然真实,但既不彻底,也非完善。——引自《理性的缺陷》。

2、精神现象
      存在与实在的关系。人经由意识构成的心理体系,即是有关自然外在的精神图景-存在。这个图景由许许多多的心理事件-“精神事实”所组织而成的。这个内在的“现实”与外在现实不是同时性质的,而是静态性质和历史性质的。一切精神事实在心理世界的衡稳“存在”,依赖于能量的不断关联。外界世界的相对稳定性,使原本“虚”性质的心理现实通过关联作业而得以复制,使得我们仍以为它仍旧“在”那里。

   时空和运动都是人对自然实在的认识属性。空间性关联给了我们“存在与否”的精神印象,而时间性关联给出了我们“运动”的精神印象。空间性关联使得人们产生了“在”与“不在”的个性化精神映射。每个人都有着各种各样的精神之“在”。这个“在”使得不同个体间有了一个相互比对各自精神事件的可靠性或者说真实性的原始基础。深入地讲,“存在”将分别独立的个性精神事件集体化地关联在一起了。关于现象(空间性关联)的抽象,就是“现象”的时间性关联结果。我们所处的实在世界因为能不断交换而维系着。人(或者说物质)既不是能,也不是能的载体。我们所熟悉的物质形态,仅仅是呈现这种“过程”空间性关联和时间线关联的叠加体,就好比是一张张的二维空间性关联,被序化性的“串”在一维的时间上而形成的三维几何体。——引用《天堂之门和自我之路》。

   归纳上述传统哲学和弧哲学关于认识论的观点,也是想通过梳理加深对弧学理论的认知。按照弧理论的看法,本身作为电态的人面对着虚渺的电态物质世界,又经由意识形成有一个“虚”的精神图景,要看清自然实在,真可谓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在此也把最近思考的几个关于弧理论疑问提出来,望先生赐教。

1、对日常时空到弧三维时空的转换还是理解不深,举个例子,上次其实也问过了,比如地球绕着太阳转,牛顿解释说是由于万有引力牵引地球绕太阳公转,广义相对论解释说由于太阳的巨大质量弯曲了其周围的空间而行星的轨道是通过这个弯曲空间的最短距离.。从弧理论看,太阳也是类弧子构造,地球和太阳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待续:)

Arcman 发表于 2018-3-16 18:55

很高兴Jupiter先生参与讨论!:handshake


关于太阳与地球的关系模式,简单地将,正如先生所言,就是类弧体系关系。与原子水平以下的模式相比,其基本参与单元不是能量子(光子或磁子),而是“体量”较大的弧簇。

此外,两者的能量交互过程也有区别。原子级别的能量交互是“单直化”传递的。而分子及以上层面的能量交互则是“层级化”的。这里可以借喻一下“退火”工艺。换言之,大尺度物体(弧簇)的能量交互效应是源自其次级弧簇的交互作用,层层传导,最终还是取决于原子层级。这也是所谓“寿命”的缘由所在。越是体量较大的弧簇,其存续“寿命”越是相对较长久,想“短点儿”都难啊!

再进一步解析看,就是分子及其之上层级的能量交互“途径”与“范式”远远多于原子层级,且伴随着弧簇化的叠加性增长而呈几何级数的增加。形象地说,“肿胀”的尺度越大,“消肿”所需时间相对也就越久。


供参考。:)

Arcman 发表于 2018-3-16 18:58

PS: 对Jupiter先生引用洛克的“白板”比喻很感兴趣,将择时深化商讨。:D

Arcman 发表于 2018-3-17 18:43

再谈绕旋模式。

当观察或描述一个绕旋系统时,事实上就已经假定了某个“系外点”,或说观察者或描述者不自觉的已经把自身“置之度外”了。
打个双旋摩天轮的比方。乘坐者和观众关于旋轨状态的映像完全不同。观众眼里的摩天轮就是大轮子旋转的同时座椅也在旋转,从而构成了一副以“系外点”为中心的双旋构象。但乘坐者眼里的摩天轮则变成了在自我旋转的同时还在绕着另一个轴心旋转,从而构成了一个自旋为中心的双旋构象。摩天轮带给人的快乐或惊恐,大概就是这种由双旋系外转换到双旋系内的异样感觉吧。
一旦默认了一个系外点,也就意味着被“添加”了一个系外绕旋。若想包纳这个“添加”就必须再进行新的“添加”,以致无穷尽的边界化推展。
这也巧好就是传统性的认识模式。这种模式,决定了必须引入至少一个系外维度。习惯中是人体空间状态的“点”或说无维。然而,自然中的任意“点”都是原在三维的。思想者可以在逻辑中缺省,却无可从自在中抹灭。
该模式内的一切比较,都是以共享某个“系外点”为条件的相对性状态。也由此可知,为什么相对性原理具备如此广衍的普适性了。如若“系外点”不能共享,那么相对状态就缺乏可比性。任何导致“系外点”可共享化的假设条件或基础,都将组成一个可比性体系。
此类模式,有两个典型的实例。
1、实证主义:通过确定实证为共享原则,就形成了所谓的科学体系。实证主义是以排外非实证性因素为代价的相对态组合体系。本质上可互证但不可自明。局域统一性是其理念特征。2、光速不变:确定光速恒定为共享基础,也就自然而然的可以发展出了相对论。爱因斯坦的贡献是提出了一个关于运动条件下的共享原则,而相对论仅仅是这一共享原则条件下的自然推导。与共享原则适配的结论“早”已因规则而“等候”良久了。
故而,通常意义下,模式决定结果,规则决定模式。“点”外模式与“点”内模式相对于“同一”时,将必定导致“非同”的结论。
但无论何种模式,究其源发结果的根本,还是出自映像。发现众多映像的统一性是抽象法。发现众多映像的同一性是逻辑法。抽象是“可见的”,逻辑是“不可见”的。感知世界中,逻辑服从抽象。思辨世界中,抽象服从逻辑。然而,抽象也罢,逻辑也罢,都常常因之选取的共享条件而产生结果分化。此乃人眼中,宇宙多样化的根由所在。

供商榷。

Arcman 发表于 2018-3-18 00:11

谈及所谓的“点”内/“点”外,可以认为与传统意义上的“内在”/“外在”,“主观”/“客观”,“精神”/“实在”等观念等义,那些只不过是“点”内外相对关系的不同分化。在“点”观念的统摄下,无论如何也很难跳出“一元论”、“二元论”或折中论的圈子。除非“钻进”点的里面,化“点”于无。
也就是说,彻底的哲学革命,是必定需要摧毁人本主义的习性为基础的。自然宇宙是连续的,相协一致的。任何“点”观念,都将割裂这种本在的关联性。也因此而形成各个局域的“点世界”。传统哲学解决的不是“点”自身的问题,而是“点”与“点”之间的相互关系性问题。其功用,在引导理性不断地“开疆拓土”之余,也逐渐的把理性带入了极端和失望。
弧说,是基于这种历史背景下试图为理性“解扣”的一种理论尝试。专注且始于“点”自身的形态学特征,抽象出弧形式,并沿着弧形式的自发性关联关系,推导和建立了弧几何学,及其基础之上的弧数理的元概念。弧说认为能是宇宙“点”的唯一性自在基础。能量、物质等都是能的交互态。宇宙是一切能交互的总集合态。描述一切能交互关系的方法论即弧几何和弧数理,两者构成了弧原理的核心部分。弧哲学则是关于弧原理自在逻辑的说明。
弧理论并非难以理解,关键在于思维习性。理解弧理论的前提是自觉批判人本主义所造成的、自我固化了的惯性模式。只是需要把自我本性从“点”外“移植”到“点”内,并转化成为能交互关联作用中某一特定性的连续态。换言之,就是把“系外点”的理性人类自身彻底地放入宇宙系统的“共享点”——能态。

供参考。:)

Arcman 发表于 2018-3-18 15:15

何以得能?
如何在理性中自觉的消除掉“系外点”模式呢?这就需要解析该模式的来源。
理性是人类的一个明显生物特征,是根本的人性特质,是人类的本能存在。人类本能源自天然本性且不可能超然其本性。作为一个天然物,如果人类被自我定义为“物质”,那么,在物质观念的共享原则,其本能也就被不自觉的限定其中了。
知识后天性性产物。知识的对象却是先天性的。知识的对象一般意义上被称之为“存在”。任何对存在的不同赋义,都将导致不同的知识体系。事实上,相对于知识而言,“对象”只有一个,这就是天然自在。
影响有关对象的知识体系构成的核心要素,取决于对“对象”普遍意义上的赋义,也即存在的状态。存在状态,简约的可以称之为“像”。对“像”的提取,即“形”,曰“抽象”。抽象的知识体系既包含了几何学、数学等,也涵盖了哲学、宗教等。譬如,哲学偏重研究“像”的产生以及相互逻辑关系,几何偏重研究“像”的形式及其规范体系。如此而构筑起了“存在”的现实或物理意义。
也因此可知,关于“存在”的抽象是通往唯一对象——天然自在——也即真实的理性通道。在“对象”是唯一的前提条件下,抽象就变得至关重要了。所抽之象,必将决定着该“象”素基础上所生成知识的体系结构与实践范畴。换言之,既然“对象”是唯一性的,那么其“象”也必定是唯一性的。如果定义“对象”是宇宙,那么就必定有一个适用与宇宙整体的唯一“象”。寻找和发现这个“唯一象”,既是理性的终极目标,也是知识产生的极限体系。
很显然,物质抽象不是关于宇宙存在的这个“唯一象”。为什么呢?很简单,宇宙中还有能、能量。物质不是能量,更不是能。物质既包含不了能在、能量在,甚至也包含不了神在、佛在、上帝在等等。也就是说,物质作为宇宙存在中的某一局域“象”或许是有效的,但作为全域的“唯一象”,显然是缺乏实证性的。
有小诗为证:
无心种花花挽露,有意借风风却驻。欲问众相相可渡?笑答无形形中故。

如下,简略考察一下知识与学习发展程式之间的关系。如图:

Arcman 发表于 2018-3-19 17:25

“学习的程式”改良一下,较为突出弧原理。


人类存于“真实”的夹缝,且通过自身存在而关联起“真实”。因此,关于真实的知识,既源于真实也局限于真实。任何知识总是起始于局域,通过时间“积累”扩展知识体量。知识体量不决定知识品质。常言中的书呆子可做借喻。决定知识品质的是所处学习程式的区间。
知识仅仅是基于个性化体验的局域认识性的同体异质化的集合方式。
通常意义下,知识不可等同“真理”,更不能等同真实。知识更好比是扩展个体认知的共享介质。个性知识总是杂乱无章的,通过共享的知识体系,起着更为核心作用的是知识共体被关联在一起的共享特性。就好比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多识几个字,更重要的是提取书本所表达的思想性要素。或许读完了某本书而不能全面复述,但不等于没有读懂此书那样。学习的目的,除了增加个体的知识体量外,更重要的在于提高个体的知识品质。缺乏知识品质的个体,常常会被其个性化特征所纠缠而自我拘禁。
本性与本能不同。本性是本能的自然规定性。本性是”这样的”,就不能是“那样的”。通俗意义上可以把本性理解成物性,或说质性。本能是本性基础之上的特定性或特殊性。本性是普适和本底的。本能是专属和规定的。直白地讲,本能是天性,本性是天性的由来。本性好比是“结构”呈现之前的蓝图,而本能则是“结构”完成之后的功效。
宇宙系统是时空同步性的。之所以在表观上看世界是多样化的,这是因为各个簇化子系之间的能级差别而显现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非同步化效应。能级低微的,总是通过频率代偿来“追赶”能级高强的。物理现实中,高能总是伴随着高频就是这个道理。举个例子看,高能阶的银河系悠悠然地转上一圈,或说哪怕半圈,低能阶的人类则要生生息息、难估其数的传代去“扯平”。

FYI:time: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Mr Eagles: 与弧认知相关的求教与思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