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man 发表于 2017-12-18 03:07

测量——实证——真实

测量——实证——真实


人类生而运动,本能上习惯于运动中看待世界存在。

关于实在的真实性,迄今为止人类发展出了最为成功的所谓“科学”实证来给予鉴别。换言之,没有测量就无法确定实在的真实性,甚至被誉为自然自身的“语言”——数学,其结论是否真实,测量也是必需的试金石。

然而,实证的本质特性是建立在测量基础的自然特性之上的。如此,就很有必要关注一下测量、测量基础及其关于实在的认识意义。

众所周知,在宏观层面,光线投射到物体表面之后会发生反射、折射等现象;在微观层面,会出现衍射、干涉等光学现象。为什么呢?现代科学在经历了几百年后已给出了各种现象的各自相关解释及理论学说,于此不赘。这里专注于上述所有问题的共因性。

认识的运动属性,也造就了人类对平直空间的适应性,这是不言而喻的历史事实。换个说法就是,假如自然真实也是“平直”化的,人类所思所想,也就是自然真实的原本状态,人类也就做到了天人合一。但事实并非如此,人类必须通过适当的方式对“所思所想”建议甄别,否则,就很难确认。为了“超越”自然原生态而加以检验,就需要设立一定的人工条件,来对相应的自然原生态加以模拟。这种在目的明确的模拟条件中进行的可控性自然过程,就是科学实证。

好了,人类究竟“改动”了,或说仅仅可以“改动”的是自然原态的哪些方面呢?简而言之:状态。关于自然原在,迄至目前,人类是无任何可能对天然原在的本性加以“改动”的。譬如:让电能不热散,让日常物体没有阻力,或者说让任何原素相互转换,让风不刮,雨不下,还不洋流,人不老,或地球按需要停转片刻,……。这些都是天然原在态的本性使然。人类改变不了它们。人类所能够改变的也就是这些原在态的某一或某些表观状态。譬如:河道改流、把土石灰换个地方改成楼房、公路等,找到需要的元素并纯化一下做成工业原料,利用物质材料的原本特性,组合成所需器具,……。这一切改变都不过是天然原在的状态性改变而非其本质性改变。

人类所谓的创造性,从来都是一个惑人的伪命题。人类根本无能力进行任何的自然创造,创造的意义实际上不过时对自然原有的事物加以非原生态的利用罢了。也就是说,人类不可能超然于自然,只能在自然规定下做一些限制性的状态“改动”。也因此,实证也是一种人工化的彻头彻尾地“改动”。人类关于自然的“改动”也是基于自身运动性制约之下的特定活动。直白地讲,就是“动”与“动”之间的相对“改动”。

这里要问:人类的运动本性是否就是自然真实的原在本性呢?

显然不是。原因很简单:若是,为什么还需要发展出很有效用的实证?若不是,就需要了解清楚为什么不是?是完全不是还是部分不是?不是部分之外的是又是哪些?显然易见,人类与天然原在之间必定不是无限关联的,而是有条件性关联的。先找一下这个“有条件下关联”是什么。

关于自然世界的认知,有史至今,基本上已经确定了自然世界不是“直来直去”的,而是弯曲的,无论其基本存在形式,还是其运动方式。也就是说,人类关于自然世界是弯曲的认识结论是相对于其自身本性习惯基础而言的某种几何特征——假定自然世界弯曲特征的几何学定义是弧性的。如此的话,“动”与“动”的关联也就是在平直系统内的弧性关联。进一步讲,实证的天然基础就是人为做出一个“平直系统”内的弧性关联状态。

注意:这里的“平直系统”实际上是人类精神世界中的平直,因为相对于实验条件(实证基础)的外在环境,包括实验者本身都必定是弧性状而非平直性状的。

这就很有意思了!科学实证究竟证的是什么?是平直的真实性?还是弧性与平直的关联性?抑或是天然原在的弧性?

事实上,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出现,正说明了隐含于各自其后的未明理念已经给出了明确答案。这两个理论都反证了平直的非真实性,或说自然原在的弧性,而两个理论所衍生出的悖论,也恰恰出现在弧性与平直的关联性方面!

另一个深度看,科学实证所获取的实验信息,必定是事物的弧性状之间的相互关联结果。举个例子,光线投射到物体表面为什么会反射、折射?把物质表观性状引入弧性状就很好解释那些宏观条件下的光的反射定律了,特别是为什么入射角=反射角,为什么法线同侧居中等物理概念的深层原因。光折射的物理本质原因解释是不同介质中光子速度变化所引起的。引入弧性状,就是不同介质的表观弧性曲率不同,光线从一个介质进入到另一个介质,本质上就是弧曲率的转换过程,也由于光在折射前和折射后所处弧曲率不同,因此其运动状态(速度、方向等)也必定随之改变。

再举一个例子,牛顿力学第三定律,为什么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

https://wikimedia.org/api/rest_v1/media/math/render/svg/eee82a578972d9493b745b0ebf3256da74105efe
两个物体相互作用都是表观性状之间的直接效应,引入弧性状,就是两个作用物体之间的各自表观弧性状之间的相互效应。两个相反的弧性状发生作用,会是一种什么效应的?简单地讲,就是两个不同弧曲率之差所对应的“物理量”(作用力)。或者说,两个不同弧曲率在两个作用物体内部的各自重组化过程。这个弧曲率之差对应的作用力,本质上就是通过不同曲率反映出来的两者之间的能量差。

微观层面如何呢?这里首先要介绍一下原子核概念。与现代物理不同,原子核在弧学理论中是一种纯能态构造的表现。

还是要引入弧性状。如果某物体的表观弧几何性状是个圆球形,那么,相对于其球心,各径向就是全同的。这对等于物理实证观念中的孤立系统。光线是由光子组成的,光子也是纯能子的一种存在形式。现在有一束光线照射在这个球上,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1、当入射光子的弧曲率大于且接近球的弧曲率时,如同宏观光学现象那样,也会出现反射、折射入,再折射出,散射等球面光学效应。
2、当入射光子的弧曲率等于球的弧曲率时,就会出现全反射、或部分反射的光学效应,接收这些反射回来的光在特定条件下进行成像,就可以呈现出衍射图像了。
3、当入射光子的弧曲率小于1且大于1/2球的弧曲率时,就会出现折射+反射+折射的光学效应。
4、当入射光子的弧曲率小于1/2且大于1/4球的弧曲率时,就会出现折射+折射+反射+折射+折射的光学效应。
5、当入射光子的弧曲率小于1/4且大于1/8球的弧曲率时,就会出现折射+折射+折射+反射+折射+折射+折射的光学效应。
6、以此类推……

把上述观念代入到原子物理学时,那个球就对等于原子核。弧曲率1~1/2的区间情形对等于亚核粒子层级(中子和质子等),1/2~1/4的区间情形对应于夸克层级。各种折射率、反射率等复杂关系的描述,对应于各种在粒子之间传导的相互作用的粒子(玻色子但不包括轻子)。

原子核的自然意义是元素天然状态下的基态能,或说元素之所以可以恒在的天然本底能级。在日常生活中与其对应的就是时间性,由于元素基态能的一致性,从而显示出系统时间的一致性。从系外观测,基态能都是向更高能级转化的,也因此呈现出系统外部时间的矢向性。而系统内部,却是向低级能态转化的。无论系内系外,基态能都必须经由能量方式进行演化。自然世界中的能量演化是一切运动的根本原因。

也由此可知,亚原子微观粒子的观测研究本质上是能量之间相互转化关系的研究,也就是能子与能子之间的能量交互状态。高能物理学,就是通过人工方式对能子间这种能量变化规律的观测方法之一。两个能子相互作用时,如果弧性平行,将转化为热能形式而释放,只有在弧性垂交时,才可产生上述的光学效应。而在能子间传导相互作用的是能量,或者说更“细碎化”的能子体系,这些能量同样也是弧性状且遵循弧性状几何律的。所谓元素内部的“层”、“亚核粒子”只不过是人工条件下关于能量的平直幻觉罢了。原子物理学研究的不是物质态的真实,而是关于能交换的能量情态。这也是为什么微观规律与宏观规律之间的鸿沟所在——一条人为的鸿沟。

虽然理论上看,只要有条件制备出符合倍律增益的外加能子,或说高能态(高频+短波长)就可以对自然元素“逐层”深入下去,从而发现更多的微观粒子。但实际测量过程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人工能量不可能超越天然元素层面基态能之后更基本得多的基态,就好比人类不可能击穿宇宙的底,宇宙也不可能自己揪着自己的毛发把自己拎起来那样。

回头看历史,人工测量如今已经发展到了极为精巧的操控水平。然而,通过这些操控,人类获得了完整的自然真实了吗?认识论原则上,人类是在动态与动态的关联作用(实证)中寻找真实的,而实证测量所传递给人类的信息究竟是先验的,还是后天的?是否有一种天然原在的先验呢?

测量基于观察系统的基础性状,如若一切存在都是弧性状的,那么能够确保天然本原的基本性状——弧性——可以被实证性测量如实呈现呢?除非接受弧形式观念,否则,人类在其“直”念中将永远是处于关于自然真实的无限接近中……。

科学实证的本质作用是对人类天然本性的自我批判和约束,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相对论和量子论出现后,科学实证的认知模式,宜应改变,毕竟人类终于来到了其存在理由的天窗下——距离真实,实证的梯子或许太短了些。

很遗憾,无论如何,都需要找到新的梯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测量——实证——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