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gles 发表于 2017-9-20 13:46

继续抛砖
引用   读《弧的原理》的疑惑与发问 中
一、传统认识论原理:
笼统地讲,唯心性和唯物性。它们分别强调了理性感知作用的心源性和物源性。二元论者则是强调了两者的共源性。

这里面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作为理性载体的自然原生态之一的人类,其本体的天然属性可能因此被“割裂”了。换句话说,就是人类的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在自然层面上是否是同源的?或者说,其中的某些方面是超然的?如果回答不了一根本问题,则争论无可终止。

总结性的看,就是物性或非物性的问题。假如物性并非是宇宙真实的最底层面纱的话,那么,物质世界所呈现的相对性就上升为其必然的普适性基础的核心原理。
先生初次答问,给出如上说明,我即感其艰涩。
然我觉已理解先生之意,综合我的理解如下:
在物质观层面上,分为两大派别:唯心论与唯物论;
唯物论强调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唯心论相反;
在我看来,此乃人之感性认知与理性抽象认知之争,或主观感受与客观抽象之争;
若唯物,则客观抽象第一,主观感受第二;
若唯心,则主观感受第一,客观抽象第二。

然弧论超越之,乃曰:且勿争,尔等均非第一;能为第一,绝对乃能,能生能量化光磁生电,方有你二者,你二者不过是电态存在的一体两面。(此处借鉴“天堂之门和自我之路”中的说明,凭印象,具体在哪一章、怎么说记不得了,也不好找)

此处插上草图继续说


弧论超越了物质观,用电态将物质观理性与物质观感性统一,我理解将二者均定位于电态层面;

然而这里我插入上图猜想之由来:
如果弧论为真,乃是一种在绝对面前(即不可知)的理性第一性;
然而我是偏感性或直觉之人,在庞大的弧论面前深感吃力,对个人感受来讲,通过自知之明,如果弧论为真理,而自己可谓离真理遥不可及,难能习得一二,此乃需要理性之大天赋者才可会通。
如此看来,唯有较高的理性才可离真理更近。

结合自己因清净心像而对禅佛的感受,既然从理性上能将物质观理性与感性统一,并超越之而化一;
那么人是否能从感性上超越上述二者而化一呢?然而佛禅是论述都指向体验一;

如果弧论乃理性(或客观)上对绝对(不可知)的第一性,那么佛禅乃感性(或主观)上对绝对(不可知)的第一性;
二者似乎又殊途同归,统一于不可知。

既然道赐予人类以如此极致之感官与才华,如果不通理性则不能近真理,那感性之人必深深的沮丧,
然佛禅说本自具足,与个人来讲此乃感性之反抗!

凭自己的感受认知:弧通过客观理性跳出人体从外而内的解析世界并解析人,而佛则通过主观感受从人体内部从内而外的感受人并感受世界,二者最终均指向一,弧乃客观一,佛乃主观一,二者是否是感性与理性的汇合?亦是否可能有其通?

这里在附上一些相关的经历感受作铺衬:
我以禅佛之道问郭师,向其述禅佛教诲种种,郭师觉此确乃欢愉之道,我问其以禅佛比之以弧,虽未明复,但觉其对禅弧态度之微妙;
然己修禅,要其头脑,却亦感头脑之遗憾,
于是则有前日请教理成之弧人,弧人告之以诚,乃曰法理不同,各修其道,但禅佛或乃以电求光。

然某读先生之《无题》:
东山扬灰遮残木,
西水和泥修破屋;
原本瓜生无间道,
何必蒂落阴阳渡?

前两句,让我觉得老子李耳就是这么玩的,
试想,禅佛自古有之,年代尚早,老子也是春秋战国时期之人,哪有现代文明与科技手段,其竟能与弧相合?隧猜其乃主观之感,以禅佛之体验并鉴弧以套其论。
后两句则似透露出些许无奈,吾以先生既已理之大成,何不常乐? 岂不怪哉?

然对我来讲,理达之至,而感官体验只能从理,与人性乃是一种压抑。

如印度禅者奥修所言,平衡乃美,偏理则抑感,偏感则抑理。是谓中道。

然其虽有此感,却言道乃奥秘,今比之弧似乎差矣。

说在最后:以上所说还是自心象,不论通否可比,乃抛砖。
还是那句话,完全可能牵强附会,~~扯淡,于此飞地抒以心悦尔 :)

Arcman 发表于 2017-9-22 00:29

Mr Eagles的“砖”有料且色彩斑斓。做个简要赏析吧。


一、头“砖”:

谈两点。
1、本体论:先生的“砖”里可以看得出包含了老子、佛教、和弧说三者的“底料”,并且试图将其融汇统一。

事实上三者可能大不同。通俗地说,道教或老子论认为“道”是化生万物之宗源,可修炼成仙,到达天人合一的无我境界。佛教强调无常,教化人们摆脱事物因缘关系而构成的无始无终的循环,可修炼成佛,到达不生不灭的最高境界。用现代人的观点看,道家和佛家都没有确定的对各家之宗源或本道相互对应的自然“底物”。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不同诠释,当今也是如此。今天看,道家的基本本体观应该是世间万变来自不变(道),佛家的基本本体观观点也是如此,世间的万变(无常)来自不变(恒),但这个不变究竟是什么?道家和佛家都没有具体交代和明确说明,要等到修炼成仙、成佛时,才会有所觉悟和明白。弧说不研究道教和佛教,也不研究其他任何宗教。弧说研究的是宇宙本源问题,并由其本原象反演出宇宙万象。其基本观念也很简单,就是能为本,弧其形,弧合而万事万物生。

除了上述不同,这里有一个三者的“不约而同”,即:不变为本元,变为不变象。历史性地看,这也是中国哲学严格区别于西域哲学的原则分水岭所在。历史上的西域强调“变”(运动)为第一性,东域则强调“不变”(不动)为第一性。

2、方法论:鹰先生的基本方法是类比,是一种通汇,也所谓“自心”,先生视角独具,立意甚高。然,这种方式或有一个小小缺陷,常常容易忽略掉类比对象原生性方法论特征。换句话,就是大通则疏微。于此,我补充几句“微”缀。

文明迄今,几乎所有的人类知识都源自于形而上的认知模式,弧说也不例外。但有一点不同,形而上的认知模式之极端状态,并无常解,多被“打包”赋义于“无限”、“无极”、“圆寂”、“空”等空泛概念不了了之。

弧说首先起源自形而上,最终提炼出形而上的极端常解态,是曰“能”——不变,常恒,全同。能的基本形而上之象曰“弧”。至此反转,由弧形式反推至宇宙事物之万变象,统而盖之,是曰弧几何,与其对应的是弧数理。自喻形而下的认知模式。

“能”自在,观而呈象,曰“大同象”、“唯一象”。能合方生世间象,其合不绝,则万象不息。人类生死于其合象中,俗家曰“乱象”。而道家、佛家都是旨在引导人们在乱象中寻求“不变象”的途径方式而已。


粗粗拉拉地想勾画出鹰先生藏在“头砖”里的初衷,鉴于时间原因,仅作茶后谈资吧。:)



改天再继续聊聊鹰先生的“二砖”。:time:

Arcman 发表于 2017-9-23 18:34

(接着聊……:))


二、二“砖”:
深感Mr Eagles所思深沉,说两点。

1、借用其图,略修一二,简示其要:



2、人性问题:
人很奇妙,亦灵亦物。物其本在,灵其功动。若其本在二元,何其功动乎?是故,欲破其二元之惑,当冲其性。何以可借以破其性?唯其灵动是也。如此,就势必陷入到了一个二元怪圈。
有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物本在,无常之缘。有定数,有常之因。是曰人世灵肉间的万事万物其“有为法”乃其二元之性。无论是否意识到这个二元天性,都只能通过“无常”求“有常”,此乃“如是观”。换成现代的话,就是人(物)的自然本性是相对的,相对与相对只能是“无常”的运动界,想出来这个无常世界,就必须收聚万象(无常象,相对性之集合态)于化“一”(有常象,相对性集合之单一元素),或说从“单一的”二元天象看世间“杂陈的”本象,从而天人合一。不过,这里的“一”仍旧是二元性的。这还不是最后的修,这种修,只是在修人的“苦根”。修的最高境界,是破二元,破本性,这个二元是什么?就是佛家所说的“涅槃”。也就是要通过对二元的修为(认识)归真还原到一元。这个一元对应于现世是什么?佛家没有具体说明,只说了“空”。这个“空”即万象之元,所谓“无一物”。
有偈为证:神秀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现代知识很普及,大家都知道:真“空”无物,万物皆能。能量守恒,不生不灭。能量是能的碎片化,或说尺度性。能量不是“空”,是“象”。就是说,有常是“能”,无常是“能量”。能是一元、绝对、大同。能量是二元、相对、大统。能在犹存,何其象乎?弧者曰弧,物者曰弦。此乃各持心象是也。
人性本二,不可一观。何以辨能?是故,纯能是不可辩的。然,能——能自对,无异全同,有异则“隙”。其“隙”无人,则混沌天然,自在恒长。其“隙”有观,则相度有量,天地开创。能不见,然其“隙”交互转化,能量盈满。是故而知,能量也是二元的,源自大同相异。弧曰能量为“电态”,其相异各端,是曰“光态”、“磁态”。也不过借词说意罢了。
之所以人可知乎天然之象——弧象,也是借助了其二元本性。与传统认知的区别,仅仅在于取“象”。也就是说,弧人眼里的世界不是“点、线”之和,而是“弧”之相合。再次引入对照表,以方便对照。
http://arcii.org/data/attachment/forum/201701/10/173338cgty3kt8ysi4wy9a.jpg

概而言之,弧方法就把人的二元本性“抽离”开其自性所驻,将其升华“放置”在能的位置,通过能的大同形——弧形式——来看待世界。至于说为什么必须是弧而非它?简单的回答就是:人观天地象,人直则天曲,天直则人曲。
现代科学坚持“人直”原则业已良久,大惑重重,乃至逼“弦”曲颤,妄求大同。是时候“天直人曲”了,是以为证。

匆忙拙笔,望鹰先生见谅。做个交流参考吧。:)

Arcman 发表于 2017-9-24 01:23

改进版 :)


http://arcii.org/data/attachment/forum/201709/24/003006n3qi23r2wg0i0mql.jpg

eagles 发表于 2017-9-27 09:18

:):):)
实乃妙玉!

1、禅不是弧,弧也不是禅。二者各循其理法。
通俗地讲,禅追求自心之化异往同的体验与修度,是曰内心像。弧追求万物之化异往同的本形与形理,是曰心外像。若一定要说两者的最高境界都是求同的话,禅修的是自同,弧研的异同。各个自同因其色像各异,故独属而不互通。弧者盖各异于弧同,故共像而可通全。

2、禅修的是电态异,是曰自性修,化多重电旋为简一,其修之端极为能态(光、磁),其极间之域为单电弧旋,循动而不觉其色相异,是曰圆满域。入得此域,或可有万象消融,浑然皈一之体悟。此曰形而上。
从今看来,先生之前之回答真是暗藏玄机,上段“形而上”与“形而下”,此“形”非彼“形”啊!

能的基本形而上之象曰“弧”。至此反转,由弧形式反推至宇宙事物之万变象,统而盖之,是曰弧几何,与其对应的是弧数理。自喻形而下的认知模式。
先生所言极是,我所表述的“主观禅佛”确只是形似而已,班门弄斧;P;P
关于弧与禅修、佛信之间的相互定位关系,不敢妄言。还是各从其自心道的好
先生当初虽未言明,今其关系恐已非常清晰:
在弧看来,人为电态,那么禅修也好,佛修也好,都是在电态修;
禅佛所说的物我两忘也好,从“无常”到“有常”也好,且不论
其是从单一的”二元天象看世间“杂陈的”本象,从而天人合一。
还是真正的悟到有那么个“空”指向弧之能,从其可知性,“形而下”的推演性,以及其根性,禅佛只能包含于弧。
即:1.若“禅佛”只是从单一“主观”观世界,以求天人合一,其不过是禅家或佛陀本人的思想及方法,其认知与修行层面均在电态;
2.若佛的“涅槃”真的指向弧之能,则佛的境界则与弧论平齐,但其不可说,不可推,即说不清楚,弧可胜之。
而由于弧的可知与可推性,即然可推,则体现其可证性,而其唯一前提“能的唯一性”,目前看来恐难能证伪。

此外,禅论佛论也只是世界思想众星璀璨的几颗明星,若从弧本论观之,弧是天下大同悟,则截止目前所有本论,及其方法论从层级上讲皆为弧论的子本论及其方法论,若涉及到根本层面,则应由弧指导!

与弧先生之一来一回,对我个人乃有如下感受及意义:
此次我是从实际问题出发,问之以弧,讨教于弧人。弧人妙语如珠,言简而意达,对于什么是“弧”,我方识其庐山面目,深感弧之魅力。
以弧来谈佛禅,就像给佛禅照了个X光,非常清晰。
我在想,弧人若能够从实际问题以弧穿透,则可识弧之大略;而在弧本论上予以答疑,则可明弧之精微,弧之醇香会散播更远!
诚如当时初摸弧门,弧水太深,先淹了个半死,望而生畏,不如先在岸边逛逛,浅水区划划来的顺当:lol

插段句题外话:lol:
有文名为“国人讨论为何不欢而散”,原因有三:
1.讨论双方皆觉自己是真理互不信服
2.偷换概念,关公战秦琼
3.转换为人身攻击

今观我之表述,自觉可笑,三条占二:
以禅佛类比弧,此乃偷换概念,关公战秦琼;
评论先生之《无题》,以自家心象揣度先生之诗意,看来我对“自心象”执的不轻;P
然虽三占二,我所言皆真实自心,既然讨论真理,则当说真话;
真理如如,电态无常,我的自心象若有冒犯
且当做能态面前的几道电弧,以作点缀吧:lol

另外,先生之图有如神来之笔,图好像动了起来,其推演关系如先生之更改,对本人来说,用以识弧可谓亲切。抽象与表象(内生象与外生象)之分亦格外清晰!点赞!

今日且表感想如上,容我再思再讨论:lol:lol

Arcman 发表于 2017-9-27 15:39

谢先生雅意。幽幽天地,渺渺人寰,大家互持所思,共进求真就好。:)

Hufeng 发表于 2017-9-27 18:24

夜已深,思更深!
好贴!

Arcman 发表于 2017-9-27 18:57

“者”于其神中,更有趣……:)




eagles 发表于 2017-10-2 21:25

继续发问

    在论坛上看到这样一篇帖子“为什么“非理性”的人反而“迷之自信”,对文中的一些观点作以下自己的思考。
   
    引用其内容“再举个现实例子,今日头条推出“悟空问答”,里面有很多地域攻击的内容引导,例如北京比上海好,武汉比深圳牛逼……各种“非理性”用户义愤填膺开始互喷,我北京为什么是天下第一,广州为什么比深圳有前途。理性思考下的话,争论这些有什么意义?它会产生GDP?你真的用键盘在为城市争光?深圳赢了你能在粤港澳大湾区边上买套3室1厅吗?武汉赢了华中科大会给你颁发博士学位。所有这一切,可能只是你在一个高中学历小编的指挥棒下翩翩起舞,这就智商,还是老老实实的搬砖去吧。”

    在上文中我把作者的前提与结论表示如下:
      前提1:网友在争论哪个城市更有前途。
      前提2:网友之争论无法换取三室一厅与博士学位
      结论:网友之争论是无意义的,不如回去搬砖。

我查了下“伦理学”中相关的概念如下:

   价值:客体事实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效用
   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作用,对该主体来说便叫做好、利、正价值,客体阻碍满足主体需要的作用,便叫做坏,害,负价值;客体无关主体需要的作用,对于该主体来说,便叫做非好非坏、非利非害,即所谓无价值。
      
   通过以上概念,分析上面文章的例子,争论的主体是网友,有没有价值应该相对于网友本人,即网友觉得有价值就是有,他觉得没有就是没有。
   而这里文章的作者基于自己的价值观——争论无法换取三室一厅与博士学位,而替网友得出结论,网友的争论是无意义的。 因此,我认为作者的推论过程是错误的,即非理性的。
    再引用“理性思考下的话,争论这些有什么意义?”,即作者认为自己是理性的,而事实却并非理性(PS:这是我个人的推导与观点)

同理,作者本篇诸如
“两只古猿出去捕猎,最后活着回来的一定是理性的古猿。因为非理性的基本上被猛兽给干掉了,也就是说,人类存活至今,是因为理性的力量,我们强化的是理性的基因。”
   等观念如果称之为作者本人的价值观以及价值,我是接受的,但是如果作者以其自己的价值观,就想
推导出他人的价值观或者普世价值观,我认为是不成立的。

   再引入伦理学中有关“道德上应该”的推导,摘抄如下:
“公式如下:前提1:客体——事实如何
            前提2:主体——需要,目的如何
            前提3:事实符合主体的需要和目的
            结论:行为应该如何。         ”

从上面的推导,可以发现,此推导和前面“价值”的定义一样,都是跟主体有关的,即都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这里的主体是人。

此处引入弧论,物质世界是电态的,人也不例外,相应的人的感受与思想过程也是电性的。诚如人是有复杂的弧簇结构组成,即弧簇结构千差万别,因此人的主观需要和目的必然千差万别,因此“好”与“坏”,“有意义”与“无意义”,“善”与“恶”似乎都是千差万别的,而伦理学想要追求普世的“好”与“坏”,“善”与“恶”,想要得到每个人都适用的标准与准则,此目的能够达到吗?(我个人觉得恐难以达到)

在我看来,只有真理是普世的,由真理通过理性推导出的正确结论才也是普世的。

以弧论为例,这里以弧为自然本态之真理,弧推导出电态之丰富浩繁,我想知道弧论能推导出人类行为的绝对准则么?能推导出绝对“善”么?能推导出绝对“好”么?(我个人根据弧论电态之描述,我觉得“好坏”“善恶”都是人层面的,对于电态是无所谓的,即人类是不能得到普世的“好坏”“善恶”)

再结合之前之讨论,拿禅来说,禅未能达到弧的认知高度,但其对应的生活态度却与弧非常的契合,
既然电态无常,物质世界包括人都是电态,那么禅所说的物就是我,我就是物,有什么分别呢?

禅者经常有类似这样的话:本自已足,要到哪去呢?

在我看来就是说,只有人根据其主观才是有方向的,而如果根据电态而活着,那么哪都不用去,只是在就好了。

虽然禅者倾向于一种体验“物我两忘,无生无死,没有过去没有将来”

此体验虽很玄,但从弧的认知角度,这不正是一种基于“电态”的人生观么,即无所谓生死,无所谓你我,无所谓贫富,既然人有苦有乐,既然都无所谓,那就直观随心的生活呗。

印度的奥修提倡“把人生当做一个游戏,生命当成一场庆祝,何必太严肃”

我个人深以为然,因为要何去何从呢。因此,如果技术,物质追求来自心中之愉悦,我个人觉得很好,而技术,物质追求能够得到很多,却很累,不快乐,为何要勉强?

此种表现虽然在常人看来非常之“非理性”(诸如“连生命都当回事!”“没钱说再多有啥用?”),但我认为其与自然真理(“弧”)却如此趋同。

引用“天堂之门与自我之路”中,“就认知意义上,天堂或泛指宗教中的最高境界,是指物质性的人类实在在最为广阔和深刻的自然层面上与自在自然世界相协性或趋同性。相协性越高,趋同性越强,越接近天堂,反之,人们的整个身心也就堕落进了“地狱”或宗教中的惩戒深渊之中”

在此看来,禅不就是指向“天堂”么?

再回到最前面的引用文章,文章作者对网友争论之批判,我有以下想法:理性的好坏也只是相对与人的,没有普世价值,只有真理,才有普世性。同样是“理性”,有能推出真理,有能推出谬误。

絮絮叨叨,强调以下以上皆为我主观之感想,又有发问:

总结一下发问如下:
结合“天堂之门与自我之路”中“精神与自然本态的相合或旋升过程就是我们人类的天堂之路,机体与自然本态间的相合或旋坠过程就是我们人类的地狱之路”
以上这句话该作何理解,这是在说人间普世或者绝对的(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价值观或者绝对的“好坏”“善恶”吗?



Arcman 发表于 2017-10-3 01:15

首先做个说明:本论坛“资料区”中所转载所有参考资料,均不代表本论坛观点。其主要作用是为了方便坛友参阅,期待透过诸多相关学科知识或生活中多样性思想观念,激发一些考弧思路及参照。

这篇文章在之前我没看过,今日大致浏览了一下。结合鹰先生的“发问”,做两点简要讨论。

一、《为什么“非理性”的人反而“迷之自信”》一文是伪命题。
1、理性与自信关系:
特定条件下,理性可以简单地被理解成对自我经验和知识的“梳理”度。自信,是对这种“梳理”情态的自我“确认”度。理性与自信两者间,尽管联系密切,然两者并不存在必定的正(负)关联律。大白话的意思就是经历广读书多的,未必就一定自信满满。而斗字不识百里不出的,也未必就不自信。
2、文体逻辑。
该文想强调的大概是理性程度较低的人更偏于执信自我。事实上是一个错搭的逻辑循环。能把从众心理等同于非理性的混搭命题也是对理性自身的亵渎,何止非理性?
将事物的多样性与认识的多样性相互对立起来以求证所谓的必然一致性,实际上才是挖坑惑众的街头大粒丸做派。既不是严肃的认识科学讨论,也不是通俗易懂的科普。其目的或许就是为了自我理性赚个吆喝罢了。谁掉进去,就只好被作者安排去“搬砖”了。:)

二、该文议题不属于弧学研究范畴。
1、弧研究能与物质之间的基本关系。引入绝对的“能”以及弧形式,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更好的理解物质世界的普遍相对性。所谓的“电态”是弧学中对物质存在广义相对性之特定的属性称谓。能、能量、光、电、磁等概念都有着严格的几何定义和数理定义。不能任意的简单推演或套用。
2、弧学假设人类是物质的,其基本自然属性是相对的。其思情欲念、行为功动,等等等等都与万物在某一自然层面亦应相通。弧者力图寻找物质世界多样性背后可能存在的一致性。弧消除不掉任何人原在的特定性,充其量是提供出一套显著有别于个体自性的“梳理”方式而已。就好比苍天造物,万物有别,但无论如何,还尽然天造,弧者想了解的仅仅是“天是如何做到的?”

为了不再“搬砖”,也入局搬两块,是时候洗洗歇了不是?:D


供参考。:time:
页: 1 2 3 4 5 6 7 [8] 9
查看完整版本: 聊聊易经中的“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