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man 发表于 2017-6-15 08:22

讨论:为什么人脑可以虚拟现实?Discussion: Why can the human brain be virtual reality?

讨论:为什么人脑可以虚拟现实?
Discussion: Why can the human brain be virtual reality?

诸位,有兴趣讨论这个问题吗?

先做个引子。

什么是真实?通常意义上的所谓真实,是可实证的规律性。
何为规律?规律是自然事物原在关联关系的可模式化、可格式的定义或描述。规律是先验或超验的吗?为什么?
假如是,人脑为何可以虚拟它?是否人神共主,生来即灵?
假如不是,人脑虚拟是否真实?抑或接近真实?
规律背后有无规律?虚拟世界究竟是受哪个层面的支配?抑或它就是规律背后的规律的信使?
如果是,为什么还需要对虚拟实证?
如果不是,为什么虚拟是可信的?
虚拟是在经验迷乱中逐步格式化的吗?
是什么在规范着虚拟?
如果存在一个潜在规范,为什么虚拟世界是放散自由的?
如果不存在,虚拟又如何虚拟真实?
虚拟与真实的边界是什么?其机制?
人脑虚拟是自信的抑或他信的?
没有虚拟,真实还存在吗?
虚拟的还是真实的吗?
虚拟和真实是同台演出的舞伴儿?还是演员与观众?谁是演员?为什么是?
虚拟来源于“里子”还是“表皮”?两者谁更真实?以后都不真实?为什么?
没有虚拟,存在还是否存在?
存在的就是真实的吗?
虚拟究竟是关于存在的虚拟还是真实的虚拟?
如果是存在的虚拟,虚拟中不存在的是否就是非真实的?为什么?
……


欢迎积极参与,无拘无束,自由展开。:D

Arcman 发表于 2017-6-17 18:24

这个讨论的核心论题应该是人与自然的天然关系。

人“眼里”的自然与“眼外”的自然是一致的吗?一致的我们说是真实的,相异的,我们说是虚幻的。千头万绪,归结起来不外乎三种基本关系:

1、人被包含在虚幻认定的真实中,也就是说,虚幻出的真实是局部真实,意味着其外还存在了一个全域化的真实。如果一直虚幻下去,就有可能无限接近甚至与全域真实同质化。经典观念:现代科学观。
2、人不被包括在虚幻认定的真实中,也就是说人自身真实性不被虚幻所可证伪。意味着虚幻真实的绝对有限性,无论怎样努力,虚幻真实都是人外的真实。因之人在基础与物在基础所基于的真实非同化,而由此人变成了虚幻真实的超然存在。经典观念:传统科学观。
3、虚幻真实与自然真实是同体真实,区别在于虚幻关于真实的机制与自然自我孕化的机制的差异性。虚构真实的唯一目标不是寻求真实,而是寻求其机制上的全同性。经典观念: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


还有其他关系类型吗?:)

Arcman 发表于 2017-7-4 16:12

当下很多人对意识与纠缠之间的关系很感兴趣,甚至有新提法认为:意识的本质是量子纠缠。

简单的说:意识与纠缠没有半毛关系!为什么呢?

一、首先是概念上对实际物理世界中量子纠缠现象的曲解、夸大,甚至扭曲。
二、其次是逻辑上的错误。处于纠缠态的粒子是处于严格的物理对称的,换言之就是相互“不自由”的。这种不自由不仅仅是能量状态,也包括了时空性质以及运动状态等。意识的“自由性”何以与其在逻辑上解释呢?
三、在方法论方面,把意识与客观之间的关联机制错误地等同于纠缠粒子间的关联机制。事实上,这完全是两码事。意识与客观之间的关联机制是局域的、空间(能量)性的、平行维度之间的;而纠缠粒子之间的关联机制是全域的、时间(纯能)性的,垂直维度之间的。


:)

Arcman 发表于 2017-7-5 00:21

人脑是存在于现实环境中的现实,其虚拟现实的多样性必定植根于自然现实而无可其外。支配真实现实的原则,也同样支配着虚拟现实。虚拟现实并非生命体的终极作用方式,它是生命体对与其续连一体的外部现实的应对中继,也就是说是真实现实(生命体)与真实现实(环境)间的局域性关联作用。

真实现实世界需要一个共享的关联结点,虚拟现实也是如此。本质上两个世界的关联节点是质同性的。这个结点即是物理现实中的电子态。

脑与环境的意识机制,可以比喻为映射机制。实现这种机制的核心因子是电子态。

生物电冲动中的电子携带着所观察物体的结构、能量及运动信息。这些信号被对应性的映射传导于脑神经丛系统,进而形成相关的3D态电子流布态。定位于这个虚性的电子流布构造“内部”反观之,即时性维度的思考模式;若从其“外部”观测之,则是空间维度的思考模式。若将两个模式交互叠加在一起的话,这需要引入“时空场”的思维模式,也即日常感觉的时间和空间。

由此可知,人脑的思想“力度”无法穿越电性约束,它既是真实现实的基础和结点,也是虚拟现实的基础和节点,更是真实与虚拟的关联节点。虚拟现实本质上是真实现实的反式形态,或说形状的反式对称态。这个机制给予了人类所谓的灵性功能。进一步推论可知,生命体与普通物体之间没有根本性的质性区别,唯一不同的是生命体含纳了更多层面的能级。

从纯能循环的大体系上看,生命体是双向的能流布体系。植物属于能量凝聚体,对应而言,动物属于能量降解体。二者构成了生物圈的能量循环系统。就此意义而言,农业种植及畜牧业对于维持人类续存的基本作用,远远大于工业贡献。环境科学的实际意义,是如何更好的维护生物圈这种能量循环体系的稳定性,而不是大气热效应。在太阳系的大背景下,地球是一个极好的自调节能量循环系统。相对于强大无比的自调力,人力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Arcman 发表于 2017-7-5 19:03

在虚拟现实基础上构筑而来的思维模式,不可避免的、不自觉地被限定在了生命体的本性和本能之中。

人们相信真实现实的确定性但又不得不苦苦地寻求这种确定性。相信它的重复和变化,也相信它的持恒和稳定。而这一切感知,本质上都不是真实现实所给予的,而是虚拟现实原生性痼疾。为什么会如此呢?

俗话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说的就是现实属性。地球人的现实属性小处说就是成长地或常驻地,大处说就是太阳系了。宇宙是否与地球或太阳系是质同性的?目前没有确定性的结论。

Hufeng 发表于 2017-9-26 18:38

Hufeng 发表于 2017-9-27 09:24
终于登陆成功!“将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
终于登陆成功!
“将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说的就是这样一种状况。为了拦截广告,连登陆发帖都搞得繁琐复杂。也是醉了!
言归正传:楼主这个讨论极具威力!无疑是于认识论的原子弹或里程碑!某种意义上有可能是人工智能的终极解!
说到底,在“”虚拟现实原生性痼疾“里的翻滚,终究走不出追逐自己尾巴的怪圈!
谢谢楼主啦:lol

Arcman 发表于 2017-9-27 00:37

先生过奖!


这是一个物性关联关系极其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特征极其突出的问题。逻辑上,是逻辑功能对自身存续基础的自我挑战。如果不放在一个更大、更深、更广阔的背景上考察,势必陷入无休止的“个性化”逻辑之间的缠斗。

在谈及所谓的“更大、更深、更广阔背景”问题时候,通常情况下,无非是物质存在性或/和精神存在性。这是一个几千年以来的认识怪圈,也是一个以物质和精神为双核互偶的逻辑扣环,在这样一个前提背景下进行讨论,就会陷入“纠缠态”。

如何才能摆脱这种纠缠?从而逼迫讨论者“跳”出这种天然的本性痼疾的桎梏呢?一般而言,就需要首先弄明白物质与精神的基本关系。这些关系很简单,也很基本,当然也很困难和烧脑。例如:
两者仅仅是并存关联吗?
抑或两者是相互不可缺如,彼此互为续存基础?
再就是某种意义上有其先后关系?或说两者谁是第一性的?
还是两者原本就是在一个更深刻的自然背景上的二元化共体模式?
……

这就是本讨论所期待的方向。:)

Arcman 发表于 2017-9-27 04:25

PS:

提出一个思考点。假如物质与精神的双核互偶都在使用”同一套“自在的天然逻辑体系,其双方是否有可能彼此证伪?

基于逻辑的逻辑推论上,将导致相互证伪是不可能的结论。这就是“纠缠”的本因所在。但如果了解到何为“同一套”逻辑时,是否可以对“纠缠”自身证伪呢?这应该就是解锁的秘籍。:)

Arcman 发表于 2017-11-5 16:18

为了方便思考,绘制一张简图。http://arcii.org/data/attachment/forum/201711/06/070330kp944se7rsksetus.gif

请注意:该图中不提示量子纠缠效应。原生电场指的是来自于刺激在无意识条件下所自然生发的初始电态。在完成初始场的反式弥散之后,进而自发性重整而形成次生场,从而产生生物知觉。反复刺激条件下产生的众多次生场(经验),多个次生场的自发性重整形成意识。自发性源于电态的弧簇化趋向。一切意识中的逻辑基础是电态,其所谓的先天性逻辑原则植根于电态的天然内秉特性。

Arcman 发表于 2018-6-27 13:25

学习能力对于人脑的虚拟功能极其重要,特别是物理性时空阻隔对学习的阻碍日益降低的当代社会。

学习包纳了两种基本形式:实践与读书。

实践的基本作用是获取直接性体验,积累个性经验。读书的基本作用是移植间接性体验,积累共性经验。中国话“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就是学习意义的经典概括。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讨论:为什么人脑可以虚拟现实?Discussion: Why can the human brain be virtual re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