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feng 发表于 2017-5-14 01:44

爱到尽头了,还有什么?

Arcman 发表于 2017-5-14 01:46

就是纯能态。:)

Arcman 发表于 2017-5-14 01:48

音乐分声乐和器乐两类。发声基础不同,但本质上都是声波。

Arcman 发表于 2017-5-14 16:22

绘画追求的是对称和平衡,这是美学的至高境界。音乐呢?我想应该是追求共鸣,最广泛意义上的共鸣。这种共鸣感越强烈,其音乐效果越好。这应该是音乐所追求的最高美学境界。

问题是,为什么每每不同的个体却会产生一致的共鸣呢?

如果共鸣是音乐美学的物理基础,从技术上讲,何种谐振才是最强烈、持久、广泛的共鸣呢?

从原理上讲,又是什么在支配和承载着隐没于人类精神中的那个“普遍共振频率”?它为什么可以在音乐方式的激发下激荡不已,喷薄而出呢?

难道说音乐艺术的实质是通过对声波的技术化处理的勾魂术?换句话说,难道音乐是借由使用声波的技巧,引导人们内在压抑张力的有效释放模式?

如果是,音乐的最高美学基础是否就是建立于人类精神在普遍的现实困顿压力条件下的一种自由实现?进一步的看,脱离开现实困顿的人类精神自由又是什么鬼?这种自由的尺度究竟可以有多大?多广泛?是否可以完全的摆脱现实束缚而获得真实的自由?

疑惑音乐不过是某种广义有效的精神安慰剂?麻醉剂?舒缓剂?致幻剂?精神鸦片?毒品?……

呵呵,看来问题大了去,也多了去嘞!:o

Arcman 发表于 2017-5-14 16:27

老郭啊,草民聊天消费的是命,文人胡诌消费的却是脸皮。;P

Arcman 发表于 2017-5-14 17:17

粗略地看,音乐好比是人工处理过的“频率包”。若如此,那么人类关于音乐的精神感受其自然基础也应该是一个“频率包”。因为很难想象一块冰冷无生命的石头能与音乐产生协调、强烈的共鸣感。如果要有,那是共振。共振是具有破环力的,而非愉悦。

声音是一种普遍的物质运动方式,自然世界中的声源甚是多广。音乐似乎主要借助了人喉和乐器来制造声响,并对这些声响进行诸如音调、节拍、音色、泛音、谐音、和弦、编曲、填词等相关技术化处理,从而实现音乐家创作意念中的那个“原始包”向规范化“制品包”的转变。但对于一部真正有强大感染力的音乐作品而言,这些后继工作远不及音乐家内心世界中那个“原创包”更基本和重要。也由此看来,好的音乐家除了其技术性之外,音乐灵感才是他们流芳作品的根基性要素。

好吧,问题有转回来了:所谓“原始包”只不过是音乐家创作灵感的物理体现方式,拘于此意,音乐家的创作灵感本质上与其作品受众是一回事,都是一个“频率包”。深入看来,除了创作技巧和演绎技术等这些表达性能力之外,音乐家最重要的天职是发寻和提供具备广义基础的“共鸣包”的能力,而获得此种能力的唯一途径却是其自我心灵在广义感受上的某种实现与升华。

呵呵,此时的音乐艺术,只不过是人类精神沟通和交流的一种物理方式和借渡桥梁而已!音乐家的作品首先是其自我精神世界中的原发性自鸣,其次才是其作品受众的次生性自鸣。关联两个自鸣的是音乐艺术,其效果评判则是共鸣度。:curse:






Arcman 发表于 2017-5-14 18:06

为什么音乐作品会各自拥有不同的受众?是否暗示了共鸣的类型有说不同?或者说,没有格式化的音乐,只有与特定音乐作品相呼应的特定受众?故此,也就有了所谓的大众作品和小众作品,高雅脱俗的作品和浑浊淫秽作品?




Arcman 发表于 2017-5-15 12:15

由此看来,音乐家的内心修为才是决定其作品共鸣度高低的衡尺?如果是,那么少众音乐就因故而低俗了?看来也不是这样的。毕竟高度修为的人也是少众的。

但无论如何,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首先取决于音乐家的个性修为,其次才是与作品相适宜的艺术表现手法。创作人员的内心修为赋予了音乐作品于灵性,表现手法则是呈现这种特定灵性得以被受众感知的声音质感。音乐的流行性,不仅仅取决于受众的内心需求,更重要的或许是音乐家对这种需求的感受及理解。不具备高层面和普遍性的修为基础,是很难创作出深触灵魂并引发强烈共鸣的作品的。

艺术家的感受,首先是自我的,但不能仅仅拘泥于自我。若想创造出优秀作品,就必须将其个性感悟提升到广义的普众感悟。这需要音乐家的大爱情怀,而非唧唧无聊的自鸣得意。这是鉴别音乐家素养的试金石。

音乐作为广众心灵的和谐鸡汤,容不得功利自私。音乐家的痛苦常常来自于自我超越时的蝉蜕之变。一部广为喜爱的音乐作品,传达的常常是那种蜕变后的解脱感、快乐感,以及那种与快乐相辅相成的深刻苦痛感、压迫感。好的音乐作品是通过完美技法,用音乐语言将这种强烈的个性化感受经历加载在受众心灵之中而触发其谐振,进而产生群体的强大共鸣。音乐的持久性,在于作品所呈现灵感之广谱性。好的音乐作品必定不是个性感悟,而是广众感悟。音乐家也只有途径自我心灵的艰辛磨砺,才能触摸到广众内心深处的被压抑至深的张力之弦,触发其释放,从而完成音乐救赎的伟大使命。

所以,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应该对优秀音乐家及其作品给予不吝崇敬,因为他们是用自我毁灭和殷殷心血为代价,为我们发寻着获得快乐的途径与方式。

Arcman 发表于 2017-5-15 13:23

美术的灵魂是透过形式表现出自然的一致性。

自然世界的物象本身是个性化的,如何透过个性来呈现出普遍性,是美术的核心技巧。

画家的眼睛,不能是普通的视觉器官,而是发寻普通个性事物中的普遍意义的探测器。这需要有足够的审美内涵做基础。

各类美术方式,诸如摄影、油画、国画、剪纸、雕塑、雕刻、陶艺等等,不过是表达这些普遍意义的工具。不是美术的目的。

没有审美内涵的美术家,不如说是掌握了美术技法的涂鸦者。

Hufeng 发表于 2017-5-15 23:48

艺术家艺术表达是艺术作品。其一旦如我们这里这样的地表达,多是变成了艺术理论或评论。可不可以这样认为:艺术的创作过程是从个别到一般,而理论或评论则从抽象到概括。那么,艺术的感染力姑且不说,艺术的表现形式一定是具象的。这里,具象作品的广泛影响力(共鸣或共振)实在是一个神奇的事情啊!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查看完整版本: 弧与艺术——音乐和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