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man 发表于 2017-5-13 17:40

东晋高僧法显和《佛国记》

东晋高僧法显和《佛国记》

2017-03-26
释明心

东晋高僧法显和《佛国记》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rfVJS6J7DPDoSoztOrmsoAAicVicoib5sZVIK1Cd01l2jUY1SEe2M89ibJzQQD4ibzY9A0pVCP876LKTibxL733QDrLQ/640?wx_fmt=jpeg
法显 (约337~422年),我国东晋时代的高僧,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出生在平阳郡(今山西临汾)一个龚姓家庭。由于他的三个兄长均童年夭折,家人恐其不寿,三岁时便将他送入佛寺充沙弥(小和尚),到二十岁时正式受大戒。他自幼生长在佛寺,接受佛学教育,因“志行明敏,仪轨整肃”,很得僧众的尊敬。
       当时,中原各地所翻译的佛教经、律、论三藏经典,阐释佛教理论的经论部分居多,规范佛门行为准则的律藏部分则非常之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佛教的进一步中国化。与法显同时代的鸠摩罗什远在西域龟兹国,对这种状况也很了解,说“汉境经律未备”。法显更是“常慨经律舛阙,誓志寻求”,其西行求法的目的就是“欲令戒律流通汉地”。
       西行求法第一人为三国时的僧人朱士行,公元260年(魏甘露五年)西行,辗转至于阗(今和田),所得佛经由弟子送回洛阳,自己则终身留居西域,享年八十岁。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rfVJS6J7DPDoSoztOrmsoAAicVicoib5sZVra7OQYM5xq8PJogjxCa15X2N22VA6joJKNHbkXUXH3XmezRgiaLszyQ/640?wx_fmt=jpeg
公元400年(后秦弘始二年),时已六十四岁高龄的法显,与其佛门同契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人由长安出发西行,开始了这次历尽了千难万险的求法旅程。他们一行度陇山,翻祁连,过敦煌,涉沙河,入于阗,越葱岭,进入了佛国五天竺之地。游历了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生前居住说法最久的拘萨罗国(今印度巴赫赖奇)舍卫城的祗洹精舍,释迦牟尼诞生地迦维罗卫城(今尼泊尔南境),佛教中心摩竭陀国都城巴连费邑(今印度巴特那)等,又搭商船到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其间瞻仰了许多佛迹,搜罗了多部佛典,刻苦学习梵文,抄录佛教经律,佛学修养有了很大提高。但同行之慧应、慧景于取经途中先后病逝,道整又决意留在巴连费邑不归,这令他很是伤感。师子国游历期间,在无畏山玉佛像前,法显看到一位商贾供养中原出产的一把白绢扇,引发了他的无限思乡之情,不觉“凄然泪下满目”。于是,他携带着历年来搜求到的佛教经典,搭乘师子国的商船由海路归国。绕苏门答腊,经南海,漂流了十个月后,41 2年(东晋义熙八年)在青州长广郡牢山(今青岛崂山)登陆,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由于北方战乱,法显于次年南下,抵达东晋首都建康(今南京)。此次西行求法,前后历时十四年,游历三十余国,归来已是七十八岁的耄耋老人了。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rfVJS6J7DPDoSoztOrmsoAAicVicoib5sZV0IUJPjlf2icdyvl78qXsN4ogLZCeKMz96Ic6Fs4bg5K8GjYFOtU7hQw/640?wx_fmt=jpeg
到达建康以后,法显住在道场寺。为了使从天竺背负回来的佛教经典早日在中原流传,他不顾年迈体衰,在佛驮跋陀罗等中外禅师的协助下,夜以继日地从事着佛经的翻译工作。数年之间,共翻译出六部经典,计一百多万言。与此同时,他还将此次西行求法所经我国西北、阿富汗、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及我国南海、东南沿海等地的游历见闻写成《佛国记》一书,后人或称之为《高僧法显传》。422年(义熙十四年),法显于荆州(今湖北江陵)辛寺圆寂,春秋八十六。事迹载入《出三藏记集》、《高僧传》等书。
法显的西行求法,创造了三个第一:有史记载以来第一个到达印度,第一个经由海路返国,第一个将自己的经历形诸文字的中国僧人。这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是空前的。当时名僧为《佛国记》作跋,赞扬法显西行求法“为古今罕有,自大教东流,未有忘身求法如法显之比”。后来唐代玄奘以法显激励自己西行求法,终于取得了更重要的成就。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rfVJS6J7DPDoSoztOrmsoAAicVicoib5sZVW8siaH9QNqKEHczLic8ZlvjSO9tr8Hnpe6IVqg6oVibzwBh04GByaHxNA/640?wx_fmt=jpeg
在《佛国记》中,法显对公元五世纪初期的印度社会状况、民情风俗、佛教发展及山川地理等均作了较为详细生动的记述。在佛教早已在印度衰亡,历史也变得浑沌不清之后,依赖法显的著作才部分地拨开迷雾。印度著名历史学家阿里教授说:“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和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可见其价值之重要。在斯里兰卡科伦坡附近的阿努拉达普拉古城,至今仍保留着法显当年住过的阿跋亚耆厘塔,称为法显塔,并将这里命名为友谊村,以表示对这位中国古代友好使者的怀念和敬意,对当代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法显还记录了他经行西域的历程,对各城国的情况进行了翔实的描绘。
       第一,他记述了路途的艰辛。如位于罗布泊以东被称为“沙河”的白龙堆沙漠:“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乌,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帜耳。”接着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行程,更是艰苦卓绝:“直进西南行,路中无居民,涉行艰难,所经之苦,人理莫比。在道一月五日,得到于阗。”
       第二,记述了所经各地的自然习俗。如鄯善国(今新疆若羌县一带):“其地崎岖、薄瘠,俗人衣服粗与汉地同,但以毡褐为异。其国王奉法,有四千余僧,悉小乘学。”如地处帕米尔高原的竭叉国(今塔什库尔干一带):“其地山寒,不生余谷,唯熟麦耳。众僧受岁已,其晨辄霜,故其王每赞众僧,令麦熟然后受岁。”
       第三,记述了西域佛教状况。如对佛国于阗,他写道:“其国丰乐,人民殷盛,尽皆奉法,以法乐相娱。众僧乃数万人,多大乘学,皆有众食。彼国人民星居,家家门前皆起小塔,最小者可高二丈许,作四方僧房,供给客僧及余所须,国主安堵法显等于僧伽蓝。”此外,法显还记述了于阗王城附近一座一直保存到唐代的宏大寺院王新寺,该寺建了八十年,历经三代国王始成。为了观摩于阗一年一度的“行像”大典,法显还特意滞留了三个月,并记载了“行像”盛况。另外,在竭叉国,他还记录了该国五年一度的佛教般遮越师大会。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rfVJS6J7DPDoSoztOrmsoAAicVicoib5sZVKho8SiaMhSGvjGlqAYYnicMhZoxM29PwJotdjNa3Izbt6mMQOyhvbHNg/640?wx_fmt=jpeg
法显这些亲身经历的形象而生动的描述,填补了历史记载的缺失,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西域的历史地理、佛教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材料,因而《佛国记》历来受到中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电视片《佛国记-法显西行》上部
https://www.youtube.com/embed/pEur2YuBKsg

电视片《佛国记-法显西行》中部
https://www.youtube.com/embed/b8ym01eMUaA

电视片《佛国记-法显西行》下部
https://www.youtube.com/embed/zQ_f_6PUdxY

转自网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东晋高僧法显和《佛国记》